给孩子以“真爱”
2021-07-20
(宁波财经学院 丁胜年 | 绘)
张玉胜(河南省漯河市):不能过度帮助孩子。近日中国青年报调查,受访家长中88.6%表示曾过度帮助孩子,70%觉得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独立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帮助不可或缺,但帮助要有分寸、有底线,抱持理性、明智和科学态度,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应该说,多数家长都懂得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却往往存在认知误区。如功利心理,过分在意孩子的“起跑线”,于是越俎代庖帮孩子做到“最好”;溺爱心理,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尽力给孩子周到服务。表面上,这样会让孩子获得好成绩,但由于家长过度帮助,孩子没有亲力亲为,不利于孩子思考力的开掘和发展,会使孩子失去主见而变得缺少独立性,还会向孩子传递心理暗示,我的所有成功都离不开父母,导致孩子在需要独立行事时自信缺失、畏缩不前。因此,家长要秉持开明、放手心态,学会把握帮助孩子的时机和分寸,做到孩子不请求不主动帮,请求帮忙时多引导,遇到困难时多鼓励。
李英锋(河北省滦南县):别让孩子“病从眼入”。今年2月,因模仿动画片情节,银川一名8岁小孩撑伞从楼上“飞”下,身体多处骨折。近年来,动画片中的负面元素惹祸不少。2020年,江苏省消保委选取21部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动画片,共梳理出1465个问题点,其中涉及阴暗、惊悚、悬疑等镜头123个。受片中问题镜头“启发”,8岁男童把小伙伴绑在树上严重烧伤,10岁女孩用电锯把妹妹的脸锯伤,7岁男童把手绞进高速扇叶……孩子们学习模仿能力强,动画片中的语言、动作、场景以及价值观会对其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呵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动画片制作单位和监管部门应该增强敏感意识和责任意识,守住底线,拦截屏蔽危险、暴力、低俗等元素,从源头净化动画片的内容。家长、学校、媒体、司法机关等应做未成年人的安全伞和保护人,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远离低俗、暴力和危险,把动画片的负面影响控制到安全范围。
张淳艺(河南省漯河市):不要妄图走“捷径”。近日,一些孩子参加了一项“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多个“渠道商”向家长承诺,只需一万元左右就可以买到北京市赛区一、二等奖,为学生“小升初”加分。这个作文大赛的前身是“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与教育部批准举办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仅一字之差。山寨主办者打着“叶圣陶杯”的幌子,明码标价,严重损害了“叶圣陶杯”的声誉和权益,法院判决其停止使用“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的名称进行赛事活动,但该赛事并未停止,而是改头换面继续行骗。受山寨“叶圣陶杯”主办者蛊惑,一些家长欣然同意花钱买奖。这其实是饮鸩止渴。教育部已多次发文强调,严格竞赛评审,严禁竞赛违规收费,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广大家长和中小学生务必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提高警惕,自觉抵制违规竞赛,避免上当。
郑桂灵(河南省漯河市):支持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重大举措。日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小学毕业生体质测试工作方案》规定,小学毕业生体质测试成绩不及格者不得颁发毕业证书,测试成绩未达良好的不得参加评优评奖。此事在家长中炸了锅。“体测不合格,不给毕业证”,本是国家明确提出的硬性要求,也不会给学生增负担,只需上好体育课和坚持正常锻炼即可达标,是一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大好事。但由于小学、初中均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有无毕业证并不影响其小升初,因此很多地方抱着“等一等、看一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使该规定并未真正落地。“逼一逼,大有益。”当下,小学生中“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等不健康体质的高占比令人担忧。南通出台方案,用毕业证指挥棒倒逼家长、学生、学校都重视和加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理应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