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仲子思想与道家庄子学派关系考辨

2021-07-20

关键词:道家孟子庄子

孙 虹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一、问题的提出

陈仲子,亦称陈仲、田仲,因居于於陵,又称於陵子等。原名陈定,字子终,战国时期齐国著名思想家,因其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所以还被邀请到稷下学宫讲学。陈仲子提倡注重个人品德、节俭、自食其力、同情贫贱者、追求自由、顺应自然、廉洁等主张,这些思想至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有指导意义。关于陈仲子究竟属于先秦哪一学派,学界有不同的看法。1922年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认为道家的本质固含有“个人的”“非社会的”、“非人治的”三种倾向,故其末流可以分为四派:一是以杨朱为代表的顺世的个人主义者;二是以陈仲为代表的遁世的个人主义者;三是以许行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四是以慎到为代表的物治主义。梁启超先生指出陈仲“将物质生活克减至最低限度以求有所养”,以“各人只许享用自己劳作之结果”为教义,生活方式与杨朱一派正相反,但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由于其为非社会的生活,时人以“无用”抨击之,又说陈仲之学不必纯出道家。(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57、159、160页。又张岱年先生亦认为陈仲子属道家,参见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95页。钱穆《先秦诸子系年·陈仲考》则认为陈仲子属于墨家,其依据是陈仲“不侍人而食”与“亡亲戚君臣上下”,属于墨子兼爱、节用的思想。(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30-531页。有的学者认为,陈仲和许行以是否“侍人而食”“自食其力”作为义与不义的标准,以这种坚持自食其力、排斥不耕而食的农民立场立论,表明其为农民的代言人,故其属于农家。(3)赵仲英:《田仲与先秦农家》,《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又战化军《田仲子及战国农家考论》(《管子学刊》2008年第1期)一文,认为田仲的基本思想为:不分贵贱,人人都应自食其力;视俸禄为不义;人人劳作,自耕自足的理想社会。其思想主张与《汉书·艺文志》所概括的农家特征丝丝入扣,尤其是其中“鄙者为之”的内容,简直就是针对田仲思想的概括。且田仲的思想与农家的许行、陈相基本一致。故陈仲应为战国农家的代表人物。有的学者认为,陈仲为孟子的弟子。(4)见《淮南子·汜论训》“陈仲子”条高诱注。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卷十三,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49页。又王伟民《〈孟子〉中的孟子弟子》[《嘉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一文,也将陈仲子列为孟子弟子。之所以有不同看法,主要是由于陈仲子的著作保留下来的较少,大家主要依靠同时代人的只言片语来判断其思想,而且对这些只言片语又有不同理解,不从整体上来把握其思想,故容易出现认识偏差。陈仲子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其完整、系统的思想已不可考,但我们可以从文献中的零星记载,掇拾片段,对他的思想进行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就陈仲子属于先秦哪家学派作一论述。

二、陈仲子思想属于道家学派

传世文献中对陈仲子多有记载。首先,通过时人评价来看陈仲子的思想。儒家对陈仲子的态度有褒有贬。《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匡章与孟子的对话,匡章认为陈仲子为廉洁之士,孟子虽然认为陈仲是齐国巨擘,但对陈仲子的行为却不以为然,认为如果贯彻陈仲子的操守,只好去当蚯蚓。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陈仲子本是齐之世家大族,但认为其兄之禄、之室均不义,故避兄离母,织草鞋,妻绩麻练麻以度日,以致三日不食。孟子认为陈仲子的廉洁是通过避母离兄实现的,不是孝悌的做法,故反对仲子的行为。在《孟子·尽心上》载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6)杨伯峻:《孟子译注》卷十三,第316页。孟子认为父兄君臣尊卑是人伦之大义,陈仲子的义只是不要一筐饭、一碗汤的义,是小节操。因此没有比不要父兄君臣尊卑更大的罪过了。通过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陈仲子注重个人品德,是个不折不扣的个人主义者,反对贵族的寄生生活,主张自食其力。

法家对陈仲子是持批评态度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宋人屈谷拜见陈仲子,曰:“谷闻先生之义,不恃仰人而食。今谷有树瓠之道,坚如石,厚而无窍,献之。”仲曰:“夫瓠所贵者,谓其可以盛也。今厚而无窍,则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坚石,则不可以剖而以斟。吾无以瓠为也。”曰:“然,谷将以欲弃之。”韩非子说“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9)〔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卷十一,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71-272页。韩非子说陈仲是实心葫芦,对人和国家没有用处。值得注意的是,韩非子提出了陈仲子的原则是“不恃仰人而食”的自食其力。与儒家对陈仲子所持自食其力的小义看法相似,法家对陈仲子不恃仰人而食的做法持批判意见。

《战国策·齐四》中《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记载了赵威后为代表的执政者对陈仲子的批评。威后曰:“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10)〔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齐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18页。威后认为陈仲子不尊君,不治家,不结交上层,于国、家无用,应该杀了。这里也提示了陈仲子反政府,非社会的个性,他的思想是不受统治者欢迎的。

通过时人的论述,可知陈仲子是个个人主义者,避世隐居,很注重个人品德。他反对贵族的寄生生活,主张“不恃仰人而食”,即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同情贫贱者,傲视富贵者;反政府,非社会。陈仲子之所以受到战国儒家、法家及统治者的批评,就是因为其思想与当时儒法两家不同,其主张与当时统治者相悖。

稍后的《列女传·贤明·楚於陵妻》记载了“楚王闻於陵子终贤,欲以为相,使使者持金百镒,往聘迎之……于是子终出,谢使者而不许也。遂相与逃,而为人灌园。”(11)〔汉〕刘向:《古列女传译注》卷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第103页。楚王听说於陵子终是一个贤士,想要任用他为相,就派使者带着黄金去聘请他。於陵子终与妻子商议之后拒绝了楚王的聘请,后来为人去灌园。可见陈仲子宁可离世索居为人灌园也不为高官厚禄所动。

《淮南子·汜论训》则认为,陈仲子为了守节,不入污浊君王之朝,不吃乱世之食,于是饿死,这种守小节而不顾大略的行为不能继往开来。“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洿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不能存亡接绝者何?小节伸而大略屈。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体大者节疏,跖距者举远。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1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三,冯逸、乔华点校,第449页。可见,陈仲子是个个人主义者,他很注重个人品德。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叙》论及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要旨,其中有言曰:“儒者……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13)〔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89页。太史公认为,儒家主要讲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人伦。《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论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九家之学,其中记曰:“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14)〔汉〕班固:《汉书》卷三十(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分别见第1728页。班固也提出,儒家主要讲仁义。陈仲子反政府,非社会,崇尚纯真、自然、本真,谴责商汤、周文王,这是不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故其为孟子弟子的可能性不大。(15)高诱认为陈仲子为孟子弟子。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三,冯逸、乔华点校,第449页。 又王伟民《〈孟子〉中的孟子弟子》[《嘉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一文,也将陈仲子列为孟子弟子。“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16)〔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第10册),第3289页。“墨家者流,盖出于青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属。”(17)〔汉〕班固:《汉书》卷三十(第6册),分别见第1738页。墨者崇尚节俭,提倡强本节用,又有兼爱、上贤、上同思想。陈仲子傲视富贵者,反对贵族生活的思想及其“不恃仰人而食”,“各人只许享用自己劳作之结果”的原则中所包含的“将物质生活克减至最低限度以求有所养”,符合墨家节用、贵俭原则。故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陈仲考》认为陈仲子属于墨家,其依据之一就是陈仲“不侍人而食”,属于墨子节用的思想。(18)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530页。“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誖上下之序。”(19)〔汉〕班固:《汉书》卷三十(第6册),第1743页。农家强调农业与民食,陈仲子自食其力的思想中已有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20)〔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第10册),第3289页。“道家者流……历记成败存亡福祸古今之道,然后知秉本执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21)〔汉〕班固:《汉书》卷三十(第6册),第1732页。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清虚,同时兼采儒墨之善,其中就有墨者的节俭,如《道德经》就提到“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22)〔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第六十七章,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0页。故陈仲子傲视富贵者,反对贵族生活的思想及其“不恃仰人而食”,“各人只许享用自己劳作之结果”的原则中所包含的“将物质生活克减至最低限度以求有所养”,亦符合道家节俭的思想。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陈仲考》中认为,陈仲子属于墨家,其依据之二是陈仲“亡亲戚君臣上下”,属于墨子兼爱思想。(2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第530页。“墨家者流……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属。”(24)〔汉〕班固:《汉书》卷三十(第6册),第1738页。因墨家提倡平等之爱,反对体现贵贱上下等级的礼,故钱先生认为陈仲“亡亲戚君臣上下”,应属墨家。但正如《汉书·艺文志》说的“道家者流……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其中的“放者”正像陈仲子,故其“亡亲戚君臣上下”也可以是道家思想。

可见,根据同时代人的看法,陈仲子是个个人主义者,很注重个人品德,其反政府,非社会的倾向甚是厉害;他的思想中有墨家和道家节俭原则,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亡亲戚君臣上下”的道家、墨家思想。总的来说,陈仲子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

三、陈仲子思想近于庄子学派

历来对道家流派的分类有多种,比如,梁启超在《老子所衍生之学派》中将道家分为:一是关尹、列御寇;二是杨朱;三是庄子;四是慎到及彭蒙、田骈;五是屈原。(25)梁启超:《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第四编第二节,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年。梁启超的分类是将庄子学派单列为道家的一派。庄子没有将杨朱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但杨朱与陈仲子的思想异同却是值得关注的。杨朱的思想在当时文献也有不少记载,《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26)杨伯峻:《孟子译注》卷十三,第313页。《吕氏春秋·审分览第五·不二》:“阳生贵己”。(27)〔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十七,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213页。又《淮南子·氾论训》:“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杨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28)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十三,冯逸、乔华点校,第436页。可见杨朱的思想主要是极端自私、“贵己”、“全性保真”。杨朱与陈仲子属道家中的个人主义者,注重“全性保真”这是他们思想较为一致的地方。但杨朱极端自私,“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与同情贫贱者的陈仲子的思想却是有出入的。陈仲子以是否“自食其力”作为“义”的标准,不义则不取,他的这种思想恐怕与杨朱的“贵己”亦有所区别。

再如,庄子在《庄子·天下》中曾对当时的几个学派一一进行了评述,做了个总结,因为有些人的思想在其他文献中已经很难寻觅到了,所以庄子的论述显得尤为珍贵。其中有关道家的分为如下几类:一派是宋钘、尹文;一派是彭蒙、田骈、慎到;一派是关尹、老聃;一派是庄周。《庄子·天下》第三部分论述了宋钘、尹文的思想,他们喜欢不被世俗所累,不矫饰,不苛求他人,不违逆众人。他们提倡平等,要“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29)〔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562页。强调对外禁止攻伐息兵,对内要注重修炼情欲寡浅。(30)〔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十,第563页。这一派仍然心系天下,日夜不休的为人民,是救世之士。第四部分论述了彭蒙、田骈、慎到等人的思想,他们属于追求公正而不迎合党派,平易又没有偏私,依理断绝又没有主见,不顾前后,没有什么惧虑,对于事物没有什么选择地跟随着。他们“齐万物以为首”,(31)〔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十,第563页。认为万物皆有适宜的地方也有不适宜的地方。这一派主要是摒弃主观己见,顺从事物的旋转变化,舍弃是非,有可能免除世俗之累。(32)〔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十,第564页。第五部分是对关尹、老聃思想的论述,他们“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33)〔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十,第567页。。关尹主张“在己无居,行物自著”(34)〔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十,第567页。不争先而常常顺随别人。老聃说别人都争先时,自己却取后;别人都取实,自己却守着虚。行事立身,慢而不损;别人都求福,自己却独守曲全。常宽容于物,不侵削别人。(35)〔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十,第568-569页。

综观道家各个流派,陈仲子的思想与行为更接近于庄子。《庄子·天下》中论述庄周的部分,显示了他的自由不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36)〔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十,第569页。。《庄子·秋水》记述了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位大夫去请他出来做官,而庄子持竿不顾,说宁可像一只乌龟拖着尾巴在泥浆中活着。(37)〔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六,第328页。通过鄙弃富贵权势,亦表现了庄子的自由不羁。陈仲子避兄离母,放弃世家大族的优裕生活,与贵族生活告别,织草鞋,妻绩麻练麻,甚至吃虫子吃过一半的李子;他本为齐国世家,却同情贫贱者,傲视富贵者;可见他的思想较为自由。陈仲子持“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的态度,反对贵族的富贵生活。可见二人都是放弃富贵而追求自由。庄子的追求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在陈仲子身上也有体现。《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38)〔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一,第11页。陈仲子离世隐居,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提倡顺应自然,追求自然,这与庄子不谋而合。庄子在政治上主要是无为而治以及无政府主义的倾向。《庄子·在宥》:“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39)〔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卷四,第200页。陈仲子“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所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正是无政府主义的一种。总之,陈仲子的行为与庄子的思想有较多的相同之处。故大体来说,陈仲子的思想是近于道家庄子学派,兼有墨家和农家的成分。

四、伪《於陵子》与陈仲子思想

陈仲子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失踪者,其思想现已无系统、完整的资料可资参考。孟子称他为“齐之巨擘”,可见陈仲子曾有系统、独到的思想。而现在仅有后世伪《於陵子》一卷,共十二篇,旧本题齐陈仲子撰,前有元朝邓文原,明朝姚士粦、沈士龙、胡震亨的题辞。历来对《於陵子》的介绍和利用较少,很大程度是因为对本书到底是真还是伪,成书时间是明朝还是南北朝时期等问题还有争论。明代张溥较早提出此书是伪书,他说:“邓文原文云:此前史艺文及《崇文总目》所无,惟石廷尉熙明家藏有之。按其书词义蹇浅,必出伪撰。”(40)〔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七 《刘向集》,《四库全书》 第1412册, 集部三五一 总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3页。后来王世贞《居易录》说:“万历间学士,多撰伪书以欺世,如《天禄阁外史》之类,人多知之。今类书中所刻唐韩鄂《岁华纪丽》,乃海盐胡震亨孝辕所造。《於陵子》,其友姚士粦叔祥作也。”(41)王士祯:《居易录》卷六,《四库全书》 第869册,子部一七五 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74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前有元邓文原题词,称前代《艺文志》《崇文总目》所无,惟石廷尉熙明家藏,又称得之道流。其说自相矛盾。又有王鏊一引一跋,鏊集均无其文。其伪可验。”(4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四 子部三十四 杂家类存目一 ,《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十四)》卷124 ,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9页。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也认为“此乃姚士粦伪撰”。(43)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丛书集成初编》,据《知不足斋丛书》排印新1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页。钱穆先生也考证此书为伪书。(44)钱穆:《先秦诸子年系》,第501-531页。“今人陈秀兰作《於陵子辨伪》一文,更从其文体、辞气、思想、文字诸方面逐一考其赝伪。”(45)邓瑞全、王冠英:《中国伪书综考》,安徽:黄山书社,1998年,第503页。关于今本《於陵子》成书时间,多数人认为是明朝姚士粦所做,前面提到的王世贞、姚际恒均这样认定。林庆彰曾考证《於陵子》的《人问篇》《灌园篇》中有六朝用语(46)参见林庆彰:《丰坊与姚士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4-205页。,林志鹏认为该书“当是南北朝文人杂缀陈仲言行而成”(47)林志鹏:《〈於陵子〉成书时代平议》,《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2期。。而认为其为真书的也不乏其人,尹桐阳在《於陵子注》的自序中说此书为真。(48)尹桐阳:《於陵子注》,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28年。刘建国在《先秦伪书辨正》中说:“今存《於陵子》世传有多种藏本、传本,非伪而真书也。”(49)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0页。刘建国从外证和内证两方面来判断《於陵子》一书为真:第一,驳伪书证方面认为存在刘向校雠史书时曾上奏《於陵子》的序;第二,认为以韩鄂《岁华纪丽》为胡震亨所伪造来推断《於陵子》也是伪书站不住脚;第三,认为明代王鏊为《於陵子》撰写的一引一跋均在其《震泽集》中找不到,这不能证明《於陵子》为伪,这可能是疏漏;第四,认为以《战国策》中的事实来证明《於陵子》为真书,这不是沈士龙的杜撰,这是真书的确凿证据;第五,徐元文读到过《於陵子》并为之撰写跋词是有可能的。从认为真书的内证方面来看:第一,《於陵子》中的篇题名,属于先秦古书体例的惯例;第二,《於陵子》中没有用当时的谥号;第三,书中有反应当时的史实。(50)参见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第290-291页。作者想要为早已判定为伪书的《於陵子》翻案,但是这些证据经不起推敲,虽然可成一家之言,但是难以说明《於陵子》就是真书。

综上来看《於陵子》应是后人伪撰无疑,成书的时代应该不会早于明朝。第一,《於陵子》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宋史·艺文志》以及其他一些目录著作中没有记载。刘向校书时均作记录,后来集成《别录》,刘歆依据《别录》撰成《七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又是依据《别录》《七略》撰写,若刘向为《於陵子》写过序,那么《汉书·艺文志》当有收录。第二,在明朝之前的一些书籍中也从没有征引过该书。如果先秦时已存在《於陵子》一书,陈仲子又是“齐之巨擘”,那么后世的书籍中一般均会有征引。第三,《於陵子》一书中有很多明朝的俗字,比如《人问》篇中的“辄”作“輙”,《未信》篇中的“辭”作“辤”,“輙”“辤”是明朝通行写法。(51)参见陈秀兰:《於陵子辨伪》,《书目季刊》,1979年12卷4期。第四,书中有很多抄袭他书之处,林庆彰都一一指出,比如,《未信》篇中的字句有多袭自《列女传》和《高士传》的。《人问》篇、《先人》篇、《大盗》篇、《巷之人》篇等抄袭《方言》。(52)参见林庆彰:《丰坊与姚士粦》,第205-208页。

虽然《於陵子》一书为后人伪撰,但是陈仲子的事迹是有流传。在传世文献《孟子·滕文公下》《荀子·不苟》《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战国策·齐四》,刘向的《说苑·尊贤》《新序·杂事三》《列女传·贤明》《淮南子·氾论》《史记》《论衡·刺孟》等等中均有零星记载陈仲子的事迹、思想,并且记载基本一致,没有大的出入,这些记载应该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

尽管《於陵子》作为伪书,其内容不能具信为真,但其中或许有出自古籍而被作伪者所采纳的。吕思勉先生曾说:“凡作伪书,无如此不求似者。盖其意非欲伪古,真是借题古书之名,使人易于寓耳目。”(53)吕思勉著:《先秦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6页。《於陵子》对于研究陈仲子的思想多少有些作用,传世的介绍陈仲子思想的书莫详于此。《於陵子》(54)本文所使用的版本是:陈仲子:《於陵子》,沈士龙、胡震亨校,《丛书集成初编》,据祕册汇函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一书十二篇,一是《畏人》,主要说“噬螫蛰于宾俎,血肉胎于宴笑。凌柣而吴越”,反对阴谋诡计、争权夺利、战争和仇恨;“神君混朴而辱予智,自然靡饬而放予礼,情素澄塞”,崇尚纯真、自然、本真。二是《贫居》,认为“最昔之民,相与均天地之有,夷生人之等,休休与与,亡校满损”,主张天地之间的万物大家共有,人与人平等,无高低贵贱,和睦相处,不计较个人得失;反对追名逐利,崇尚安贫乐道。三是《辞禄》,说陈仲子本性崇尚自然,喜欢乡村野老的生活,而不愿担任大夫,享受荣华富贵。四是《遗盖》,陈仲子认为丢伞后伞就不是自己的,表明他与贵族决裂后不会再回归贵族。五是《人问》,表达了他不问世事,反对战争和对战争的无奈;“古者公侯擅征伐,天子得按其罪而轻重之。然殷汤歼葛,桀未放也;西伯勘黎,纣未亡也。彼所谓圣人者,且首于而靡悔焉。矧蔑天子未有如今者乎?”可见,其维护古代天子权威,反对商汤、周文王带头违反制度的行为。六是《先人》,提到“吾未尝先天下事而贪而争也”,先人取水而把水分给大家后“闭门哭泣,三日绝饮,以惩其先人也”,反映了陈仲子不敢为天下先,不贪图个人利益,不争的思想。七是《辩穷》,表达了陈仲子不追求荣华富贵,重视精神的富有。八是《大盗》,认为如果人人都不自私自利,重视品行的修养,就不会有廉洁、名声、盗窃之类的了;其中有“五帝凿民,心心自私”句,反映了陈仲反对自私自利。九是《梦葵》,讲了陈仲子梦中偷人家菜而去给人家道歉的事情,说明陈仲子的高尚品德。十是《巷之人》,陈仲子认为巷人从事踊这一行,是在“上尸虐主,下藏戮民”,“夺鬻熊之食,以糊其口;尽楚国之足,以实子室”,为暴虐的君主、犯罪的人民掩盖,同时也是用是夺楚国的社稷、人民的脚发财,为不义之财,故提出应改行。十一是《未信》,通过辞聘楚相一事,说明陈仲子“恐乱世多害”,“不保朝夕”,故“织履以为食”,“左琴右书”,“饮水啸歌,乐在其中”。十二是《灌围》,陈仲子认为“信天之为信也”“道不因其升沉,而信于无往”,说顺乎天道才是真正的施展才能;而“明不烛其闇闇,而信于蒙冥;知不理其棼棼,而信于寂寞”,现实黑暗纷乱,民众又无知空虚,故只好“灌园之余,寓神冲虚”。

《於陵子》一书主要有如下观点:反对阴谋诡计、争权夺利、战争、仇恨,崇尚纯真、本真;主张万物共有,人人平等,和睦相处;不敢为天下先;反对追求荣华富贵,重视精神的富有;崇尚天道,主张顺应自然;反对商汤王、周文王带头违反制度的行为。由此可观,《於陵子》一书主要近于道家的思想,特别是与庄子一派的思想有更多想通之处。后世能为陈仲子思想作伪书,可见陈仲子思想对他那个时代以及后世影响之大之远。当齐使出访赵国时,赵威后还问起陈仲子的情况,“可见此派学说,在当时颇有势力,故能动异国之君之问”。(55)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160页。

五、余 论

无论陈仲子的思想到底是什么样的,无论他的思想合理与否,但在当时必有其存在的根基和可取之处。正如冯友兰先生评价陈仲子时所说:“吾人虽不知其何以以之为不义,要必‘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且名闻诸侯,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深恶,必亦一时名人也。”(5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57页。正是由这样形形色色的思想主张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很多思想对当今仍有启发。仅以陈仲子思想为例,陈仲子的过于自食其力,过于避世隐居的做法在外人看来未免有些过,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应该也是“关心社会的一个人,他见当时社会难治,不能做到兼善天下的地步,只好抱个人独善其身的主义了”。(57)陈絜:《於陵子学说一斑》,《学风》1936年第6卷7-8期。陈仲子所提倡的注重个人品德、节俭、自食其力、同情贫贱者、追求自由、顺应自然、廉洁等主张无不闪烁着思想的火花,至今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有指导意义。

陈仲子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缺乏详细记载的思想者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像他这样思想缺乏完整详细记载或是著作已亡佚的学者。比如子思,其思想散见在各个文献中,在《孟子》《荀子》《韩非子》《尸子》《吕氏春秋》《礼记》《史记》《汉书》《盐铁论》等等文献中都有零星片段,但完整系统的记载已不存。像宋钘的思想也没有详细的记载流传下来,在《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韩诗外传》等等典籍中有零散记载。还有慎到,其思想散见在《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淮南子》《史记》《汉书》等等文献。另外还有像禽滑釐、尹文、彭蒙、田骈、关尹、魏牟、惠施等都是思想缺乏完整详细记载或是著作已亡佚的学者。对于缺乏详细记载的学者的思想,囿于材料和认识水平,很容易出现执其一端而以为得其真谛的错觉,而不知这种看法其实只是盲人摸象。比如对陈仲子思想的判断,就有不少执其一端的看法:钱穆认为陈仲子属于墨家,赵仲英、战化军认为陈仲子为农民的代言人,故将其归属于农家。对于陈仲子这样缺乏详细记载的学者的思想,我们只有将他们流传下来的思想片段进行综合考察,将有限材料与当时情况进行系统比较,从思想史的整体视角来把握零星记载,才能对其思想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如此方有助于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附记:论文的修改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卜宪群研究员、山东大学胡新生教授、云南大学王璞副教授的建议,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道家孟子庄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