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2021-07-19尼玛扎西高定国

高教学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西藏信息技术

尼玛扎西 高定国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不仅涉及到在校的本专科、研究生,还涉及到在职人员、农牧民等。结合区域特点,针对不同人员培训信息技术的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虽然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较多,但其核心问题基本一致。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结合近十年的实践,论述了西藏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西藏;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6-0152-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needs more and more, involving more and more widely. It'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undergraduate and junior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in-service personnel, farmers and herdsmen.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build a multi-leve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ersonnel trai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efinitions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ts core issue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is paper with the practice of nearly ten years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tibetan multi-level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cess, training system and training evalu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Keywords: Tibet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level talent training mode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汇。很多学者研究指出了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有人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发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1]。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出直接表述是在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其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也有人简单扼要地阐述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3],从人才培養目的性出发狭义地界定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和“怎么培养人”(培养过程和方法)[3],其过程与方法就包括了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就有了“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4]的定义。

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但是总结后,发现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相互并不冲突,只是各自定义视角的不同。概括起来,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5]四个核心问题。

西藏大学地处西藏拉萨市,承担着面向西藏为主地区的人才培养使命,培养了较多的信息技术人才。西藏大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是“计算机及藏文信息处理”国家级教学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和自治区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形成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学科,发挥文理结合、学科交叉(藏语言学、藏语计算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的特色,经过多年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为基础,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发展方向,以专科生和成人教育为补充和扩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成果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导向作用”[6]。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从国家、高校和专业三个层面来看,目标一致,但高度和侧重点有所区别。

(一)国家层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全局,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問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8]。这从国家层面指明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高校层面

每个高校都有一个人才培养目标。西藏大学地处西藏拉萨,在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立足地方,面向西藏,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中贯彻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放到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上来,把实现社会局势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各方面工作统筹谋划,综合发力,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服务,培养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也要掌握信息的主导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三)专业层面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面向西藏的信息技术的人才对我国西藏为主地区的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具有重大作用,但由于西藏的信息技术起步晚、人才缺乏等因素导致了西藏与我国其他地方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产生了数字鸿沟,制约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本文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按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应用型、专业型、研究型三个层次。

1. 应用型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中,主要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专科生、成人教育、农牧民等人员应用计算机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各项基本应用,并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该类人员主要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全面、系统地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并能在各自的领域自觉地应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与工作。

2. 专业型

该层次主要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培养目标依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广泛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科学研究、创新和开发设计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与本专业相关的分析、设计、开发、应用与维护等工作解决实际问题”[9]。该部分人员主要从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工作,或者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就是学生谋生的知识与技术。

3. 研究型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硕士生和计算语言学的博士生,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结合团队优势本层次培养跨接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其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研发工作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的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它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而实施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5]。

(一)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西藏大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藏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先后在藏文编码字符集国际国家标准、藏文计算机键盘标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研发的藏文输入法、藏文Windows系统、藏文办公套件、藏汉英智能语音教具系统等成果,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取得了多项国内外领先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承担多项各级项目、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发表论文、制定相关标准,提升了团队的研究水平,缩小了与祖国其他地方的数字鸿沟,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二)建立“德才兼备”的团队

团队建设非常注重“示范作用”,建立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团队中有“万人计划”第一批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人才。团队人员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学校教学能手、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教学奖。近5年来,团队绝大部分教师在评教中分数都在90分以上,学生整体评价良好。

(三)“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团队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教育工作运行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中,形成了“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积极开展“四育人”和“三联三进一交友”(联系班级、联系学生、联系家长;进入宿舍、进入教室、进入食堂;与学生交朋友)等活动,把德育始终放在首位。

(四)狠抓教学研究

团队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学院统一规划、组织、安排下,共同研究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共同承担教改项目、撰写教改论文,在教研、教改的全方位取得了很好的教研成绩,探索了信息处理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学生结构差异,提出了“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课程组+导师组人才培养模式”“分级教学”等适合地方特色的信息类课程教学方法。

(五)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以全国通用的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离散数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为主,同时发挥团队特长增设了藏文信息处理应用、藏文信息处理原理、藏语计算语言学等特色课程,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共性”,还更具有适应地方需求的“个性”。还用汉、藏、汉藏结合的方式,采用“图文版”“案例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不同的形式编写了15本教材,满足了博士、硕士、本专科、农牧民信息培训等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人才培养的需求。

(六)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中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能力要求确定为: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能力。学会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程序设计又要通过“多上机”“多实践”进行训练。学院积极开展和实施“教师敬业、教材规范、教法科学、教管高效、教研跟进”的“五教创新”工作,形成实验室的设备开放和全覆盖的导师制,建立导师制+实验室开放制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及编程能力,推动学生自主创新。近几年学生成功申报完成多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各种竞赛中多次获得较高水平的奖项。

(七)校企合作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到社会上可以直接应用的目标,学院分析市场,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开展校企合作。开设了中小型网络架构解决方案、Python编程基础、Java程序设计实训、网络安全攻防技术、移动互联开发、云计算概论、计算机认证考试、Java Web开发、Java Web开发实训等课程,利用企业师资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行为得以稳定存在并受到尊重和持续不断的行为模式,它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延续和不断再次发生的根本[5]。按照培养的信息技术多层次各人才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培养制度。

(一)在校学生的培养制度

1. 本科生

在校本科生的培养制度主要按照学院制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规定,修够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三类课程相应的学分,如表1所示。

2. 研究生

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研究生在完成一定学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要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国内外高校短期访学等科研实践,还需要参与考察、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等实习环节和撰写、发表论文等。

(二)成人及农牧民的培养制度

成人教育也具有相应的培养制度,严格按照培养制度进行。在职人员和农牧民的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相应软件的应用,主要依托“软件推广应用”或“农牧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等项目,搭建“农牧民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技术示范应用培训中心、编写相应的农牧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制作信息技术培训节目等形式免费培训,用项目资金发放培训津贴,鼓励人员积極参与。

四、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的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的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策略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以保障培养目标得以落实、完成”[6]。按照信息技术不同层次的人员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等的不同,制定和采取不同的培养评价。

(一)应用型人才的评价

为了适应计算机迅速发展需要,落实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等应用类课程主要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角度去评价。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考核,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升级更新,迎合软件的升级。

(二)专业型人才的评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的学生,按照每个课程培养目标、过程等的不同,结合课程的特点制定了课程评价方案。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两部分构成,比例一般为3:7或4:6。平时成绩范围包括作业、课程设计、答辩等,主要考核学习的应用、开发等能力。期终成绩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等,主要考核对本课程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人才总体的评价采用就业率、竞赛、获奖、用人单位的反馈等综合进行评价。

(三)研究型人才的评价

研究生的评价主要从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来评价。课程也实行学分制,按照不同的层次,分别详细规定了学位基础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学位公共课及教学实践课的学分。对科研能力从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国内外高校短期访学等科研实践,参与的考察、社会实践、教学实习等实习环节和发表论文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束语

学者们给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虽不一致,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的核心问题却是一致的。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核心问题出发,结合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多年开展的西藏信息技术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述了利用跨学科跨专业,文理结合、学科交叉的特色,立足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发展方向,以专科生和成人教育为补充和扩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和和实践过程,为构建具有一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7.

[2]教育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Z].1998.

[3]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0-117.

[4]百度百科.人才培养模式[EB/OL].[2012-11-30].(2020-06-28).https://baike.baidu.com/item/

[5]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66-70.

[6]张相乐.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1):31-34.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8]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西藏大学教务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法[EB/OL].2018-11.http://www.utibet.edu.cn/

猜你喜欢

西藏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