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辅助翻译环境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2021-07-19梁波

高教学刊 2021年17期

梁波

摘  要:本研究以药学英语课程为例,通过建立药学术语库和药学英汉双语语篇平行语料库,同时在药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Memo Q并对授课学生加以培训,旨在检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有效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在科技英语翻译的课堂上采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是一种可行、高效的教学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药学英语;Memo Q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7-0124-04

Abstract: Taking Pharmaceutical English as an example, this research builds a pharmaceutical terminology database and a 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us of pharmaceutical discourses, and introduces Memo Q, a CAT software, into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so as to verify the effect of CAT in the teaching of sci-tech translation. Analyses of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veal that CA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nd to apply CAT softwares to the teaching of sci-tech translation proves to be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mode of teaching.

Keywords: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CAT); Pharmaceutical English; Memo Q

随着媒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球商贸及科技交流发展迅猛,科技翻译需求大增,翻译市场开始需要更多“懂语言、懂文化、懂技术、懂管理”且能适应语言服务发展趋势的新型人才[1]。在语言服务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提供服务的译员不再仅仅是以“一本字典走天下”的方法运作,而是逐渐转化成为借助计算机翻译协同技术、与其他译员相互协同完成的模式。在这样的科技翻译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动了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培养掌握现代电子科技技术的专业翻译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市场,已成为我国科技翻译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翻译技术类课程,其中以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技术最为普及,它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翻译效率和解决翻译难题。CAT的主要原理是基于人机交互平台,计算机向使用者提供词汇、术语、短语、惯用语等翻译知识,翻译人员继而进行选择、调整语序,从已翻译过的文件中查找相同或者相似语句的译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从而进行高效的翻译工作。CAT技术并不直接等同于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MT),它关注的是“如何应用计算机软件,最大限度地实现翻译流程的自动化,提高人工翻译的效率,保证人工翻译的质量,并能够管理翻译流程”,其核心技术是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计算机协同翻译软件包括SDL Trados Studio,Memo QTM以及World-fast等。近年软件开发技术不断取得新成果,CAT从单纯的辅助工具演变成了对整个翻译流程进行管理和支持的大型工具包。与此同时,CAT软件也开始拥有一些网络化协同工作功能,比如在线分享术语库或记忆库,实时翻译文稿编辑功能等。总而言之,随着对CAT技术研究的加深以及各界学者对该项技术的认知不断提高,CAT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

一、药学英语课程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上述前提,本次研究以广东省某高校开设的药学英语课程为依托,以该门课程的选课学生为实践研究对象,尝试让CAT软件走进专业英语的翻译教学课堂,主要实现及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一个适用于药学英语文本翻译的中型药学英汉术语库及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以供翻译教学之需。

(2)通过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式,在目前市场上常用的CAT软件中选取一项,作为本次研究的计算机协同翻译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考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差异。

(3)总结并反思CAT课程教学的不足与展望前景。

整个教学实践研究耗时15个月,具体过程分为前期筹备、中期实施以及后期总结三大模块。

(一)前期筹备

在前期阶段,主要完成药学术语库和药学英汉双语语篇平行语料库的建立。首先,研究组成员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编辑出版的《英汉汉英医学分科词典》系列中的药学分册作为基本数据来源,将总数近10万的中英药学专业术语以及将其他医药中英双语语篇中的术语资料相继做好整理,自组术语库并留待后续教学使用。然后,研究组成员选取内容覆盖药学专业各个领域的英汉双语语篇,如医药学理论、医药行业法规、药品产品说明书以及药典等,建立平行语料库,并留待教学阶段使用。前两步完成后,考虑到软件大小、服务语种、支持系统和软件价格等因素,本次研究最终选择并购买Kilgray翻译技术公司开发的Memo Q软件作为本次研究的技术媒介,并由专业软件培训技术人员对研究组各成员进行软件使用及操作培训。技术培训的内容包括:熟悉了解Memo Q的操作界面、学习如何利用软件进行项目管理、学习如何将前期准备的药学英汉术语库和药学英汉平行语料库导入Memo Q软件并创建使用者自己的翻译记忆库等。同时研究参与人员在筹备阶段还就如何教授参与实践的学生学会使用Memo Q軟件进行翻译、如何教授学生了解创建记忆库与术语匹配、如何监控翻译质量管理、如何进行文档审校管理以及文档格式兼容及识别其他功能等问题拟定了教学计划。

(二)中期实施

中期实施阶段是本次研究耗时最长且精力投入最大的一个阶段。研究成员组首先对选修药学英语课程的216名大二学生进行了一次翻译水平前期测试。测试题目为一篇药学英语专业文本,共680词[3]。参加测试的学生需要在指定的30分钟内完成将该药学英语语篇翻译成中文。本次测试总分为35分,评分标准如表1。

第一次测试完成后,研究成员组收集并整理所得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K-S检验P值小于0.05的置信区间,认为样本为偏态分布。通过进行频率统计,用百分位法确定参考范围,可以得出,测试总分大于或等于25分的学生,可视其翻译水平无显著差异。

经统计,该部分学生合计120人。随后将上述120名同学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各60人。在接下来的10周当中,研究成员组对实验组的60名同学每周授课2学时,合计20学时,内容分别涵盖:1.计算机辅助翻译史及原理——主要帮助学生厘清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MT)和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CAT)的本质区别;2.术语与术语库的建立——向学生讲授术语的基本知识、如何定义及其用途等知识,并向学生讲解术语库的创建、编辑、扩充以及管理等操作知识,最后结合本次研究使用的Memo Q软件界面,教授学生具体学会如何操作软件,并给出充分时间反复练习,主讲教师和软件公司培训人员在旁给予适当指导;3.语料对齐与翻译记忆——向学生讲解语料对齐和翻译记忆的运作原理。由于本次研究使用的Memo Q系统本身已具有语料对齐和翻译记忆储存功能,授课教师需要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对齐时可能出现的文本乱码以及将对齐结果导入翻译记忆库时需要注意的文本格式和设置问题即可。而对于对照组的学生,研究成员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同样每周授课2学时,合计20学时,期间不使用电子手段介入,只依照教学计划对照教材讲解词汇语法以及进行翻译讨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程结束后,再次组织翻译测试。测试题目同样为一篇药学英语专业文本,药学术语同样20个,全篇共820词[3]。参加测试的学生依旧需要在指定的30分钟内完成将该药学英语语篇翻译成中文。翻译测试总分和评分标准与第一次测试相同,测试结束后研究成员组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三)结果分析

对于第二次测试所得的结果,同样使用SPSS 25.0版本软件进行两次检测分析,一次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关于药学专业术语掌握情况的前后测试数据对比,一次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总成绩的前后测试数据对比。

1. 药学专业术语掌握情况

从表2看出,通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可知均值术语得分(后)大于术语得分(前),t=10.217,显著性小于0.001,术语得分(后)组和术语得分(前)组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实验组教学方案有助于提高术语部分的得分成绩。

2. 翻译总成绩前后对比情况

从表3看出,在对配对样本进行T检验后,可知均值总分(后)大于总分(前),t=9.508,显著性小于0.001,总分(后)组和总分(前)组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实验组的教学方案有助于提高翻译总体成绩。

二、后期总结

(一)师生之间就翻译教学中Memo Q软件的使用心得交流

第二次测试结束后,研究组成员与实验组学生就翻译教学中Memo Q软件的操作与使用问题,进行了后期的互动交流,收集反馈意见。大部分学生反映情况如下:1. 药学相关的术语数量庞大、专业性强,而相关的专业术语库少之又少,药学英汉术语库及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立迫在眉睫;2. 希望能更多地参与专业术语库

的建立,在任务驱动的前提下反复操练Memo Q软件界面,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3. 虽有术语库帮助,但笔译过程中的译文译风仍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同学反映对科技英语翻译的风格之探索并非提供术语库可解决,希望任课老师增加译文译风方面的指导和交流;4. 在使用翻译协同软件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对不同文本格式的录入与转换、对文本导入或者导出时的格式对齐等具体细节仍有存疑,希望获得更多的后续指导与训练;5. 反映第一次接触此类翻译协同软件,使用中感到效率大增,认为此类软件对专业术语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希望学校此后能长期设立类似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市场上的翻译项目运作模式,在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

(二)不足与反思

本次研究尝试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适用于药学英语文本翻译的药学英汉术语库及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专门用于翻译教学之需。同时尝试引入一种基于计算机协同翻译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用于改变翻译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克服传统翻译教学中译例单一、数量有限且缺乏语境支持的弊端,通过引导学生利用CAT协同软件,学习检索和操作语料,营造发现式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其在真实场景中的翻译实践能力。然而由于国内医药类高等院校的此种教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次研究仅是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环境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一次初探,教学规模和参与者数量都十分有限,在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佐证上仍有待进一步实践。对于到底如何在医药类高等院校中的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中建立起顺应科技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这一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有待继续研究。

计算机翻译协同软件作为新兴教学技术,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逐步走入大学课堂的。此类技术课程对教学师资、学生整体计算机水平以及学校实验室硬件设备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从师资方面来看,由于翻译技术课程的特殊性,授课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翻译实践经验,且要熟知信息技术和市面上各类翻译软件情况,这对纯语言专业出身的翻译师资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4]。事实上,在高等院校中,既具备翻译理论又在语言服务企业从事过翻译工作且十分了解市场需求的高学历师资仍处于十分匮乏的状态[5]。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对高等院校翻译专业的师资进行有规划性和规律性的翻译技术培训。其次,许多外语专业学生由于文科背景和生活所在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等原因,计算机应用能力薄弱,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新兴翻译协同软件技术。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对低年级学生积极开展计算机学科相关课程,鼓励学生选修或者旁听此类课程,以期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未來的翻译技术课程。再者,翻译技术教育必须立足于良好的硬件教学环境。目前国内已开设CAT课程的大学中,均已配有可满足CAT软件应用的硬件设施,有足够的机器提供给学生课上课后进行操作演练,也配有专人定期维护设备[6]。然而对于国内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来说,翻译辅助软件价格昂贵,组建语言实验室的经费筹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要想克服这一点,离不开办学机构的积极支持,也需要和软件供应商商讨搭建虚拟学习空间(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VLE)和提供免费教育版本的可能性,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翻译技术软件实践机会,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昉.基于翻译能力培养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计与实施[J].当代外语研究,2018(2):60-65.

[2]张政,杨义宽.MTI CAT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翻译,2012(2):44-47.

[3]季佩英,孙庆祥.学术英语(医学分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57-60.

[5]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上海翻译,2010(4):45-49.

[6]于红,张政.项目化教学:理论与实践——MTI的CAT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翻译,2013(3):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