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幼儿种植活动开展的策略初探

2021-07-19孙文锦

关键词:社会公德鞋子小朋友

孙文锦

农村地区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生态良好,特别是在作物种植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土地广阔,农民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岀:“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农村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真实、丰富、开放的种植环境。如何开展种植活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具体谈谈几点实施策略。

一、全员参与,科学规划

幼儿园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好适合种植的土地。随后,采用向家长发放问卷调查、组织教师研讨、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全员发动,让家庭、学校、社会全员参与进来,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规划岀各种植区,如粮食种植区、水果种植区、蔬菜种植区等。同时,各班设计好种植区域规划图,学校根据各规划图,结合各班幼儿年龄和作物种植特点,确定各班种植的作物。

倘若有的班级规划的种植作物相同,学校可以组织班级进行“竞争演讲”比赛,通过对种植作物的了解,班级选择种植作物的优势,最后根据演讲情况确定种植内容。这样的方式,不但能科学地规划班级的种植区域,更能体现幼兒在种植活动中的自主参与和相互合作,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养成习惯,全程管理

种植活动看似简单,实则事无巨细,极其复杂。浇水、施肥、除草、捉虫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并且要贯穿到每日的活动中。这就需要孩子们养成认真观察、吃苦耐劳的习惯,尤其是浇水、施肥、除草等,这些体力活都需要付岀辛苦的劳动。

体力劳动既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艰辛,也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在活动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困难、问题,这也是一种好的教育资源,如病虫害的防治,可以让孩子查阅资料、询问有经验的农民等,培养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升种植活动的趣味性

在作物种植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作物种植、收获的时节特点,因地因时开展各种活动,邀请家长、社会人士等参与,构建一个全园师幼、家长共育的局面,让更多的人去体验、回忆。这样既增添了作物种植活动的趣味性,又体现了作物种植活动的多元价值。

收获是孩子最期盼、最快乐的活动,收获的过程是孩子们最具成就感的过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让“收获”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收获节活动,收获“品尝会”活动,孩子们将自己收获的水果,赠送其他班级或家长,通过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增进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了自己的感恩情怀,收获颇多。

四、活动延伸,充分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效果

作物收获时,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孩子的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依托各功能室进行种植活动的延伸,充分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效果。我们根据孩子们种植收获的蔬菜、果实的形状开展绘画活动,根据种子的种类和价值进行说话训练,根据种植中的情感体验进行演讲活动等,让种植更具有教育意义。

以上,便是幼儿园在开展种植活动中的一些初浅的策略,种植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增强勇于探索的能力,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科学探索的良好机会。孩子们在相互合作中,获得与人合作、互动的喜悦,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作者单位:济宁市任城区喻屯中心幼儿园)

从内打破 主动成长

——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探索

□昝新秀

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提到,3-6岁幼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以及体验目的的实现。他认为,个人长大之后所取得的工作、学习上的成就,都与儿童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教师或家长应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做决定的机会,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怎么才能让幼儿愿意去做呢?下面我就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从幼儿实际出发,设立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如何了解幼儿的已有水平呢?我先让孩子们玩了一个“给鞋子找好朋友”的游戏:找10个小朋友围成一圈坐好,都把鞋子脱下来放在中间,老师打乱鞋子摆放的顺序,让幼儿去找自己的鞋子,只用了两分钟,孩子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鞋子,只是有个别小朋友不能按左右脚摆放;然后我们又换了小朋友开展了一次10人的“穿鞋比赛”,三分钟之内孩子们就已经穿好鞋子,其中,粘扣没粘好的有1人,鞋子穿反且在老师提醒下不能意识到的有5人。根据幼儿现有的水平,依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确立小班大部分幼儿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在帮助下,能正确穿脱魔术粘鞋子。

二、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幼儿主动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时期的幼儿有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泛灵论”——把一切事物都视为有生命、有感情、有活动能力的,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人类一样生活的。我抓住儿童这一特点,以儿歌的形式教幼儿穿鞋子:“鞋宝宝,好朋友,一只左,一只右,穿反了,两边跑,穿对了,点头笑。”在玩穿鞋游戏时,请穿得又快又对的小朋友看看周围小朋友的鞋子是“好朋友”吗?如果不是,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成为“好朋友”?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地看着自己的鞋子,穿错的小朋友也能主动地或在其他小朋友帮助下纠正。

在给大班小朋友进行教学活动《擦屁股的正确方法》时,我能以丰富幼儿直接经验为主,让幼儿实践。我先将两个充满气的气球拴到小椅子背面,背朝幼儿详细讲解、示范怎样才是由前往后擦、纸怎样折叠,然后让幼儿操作。为了还原整个过程,我还尝试着在幼儿的气球上涂一点墨水,让幼儿直接体验——怎样折叠卫生纸、怎样再折叠再擦,用结果来告诉孩子到底什么样才算是擦干净了。大班幼儿对这个稍微有点儿难度的游戏很感兴趣,纷纷要尝试。真正如厕时,大部分幼儿能独立擦屁股,有的小朋友甚至自愿当起小老师,帮助不太熟练的幼儿完成整个过程。

三、传递正确教育理念,创造有利于幼儿自理能力成长的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岀一种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社会生态理论。他指岀,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现在不会就不会吧,长大了再学也不晚”,所以什么事都包办代替,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又“不会了”,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

改变家长的教养方式,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并参与活动,需要先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如自理能力活动前,我在钉钉上召开线上家长会,向家长们详细介绍:活动的理论依据、活动实施目的、活动的基本过程、需要家长们配合的工作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和成果检验方式。让家长了解自理能力活动开展的必要性,能够主动配合教育活动,在生活中给幼儿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幼儿自理能力得到发展。

四、家长线上打卡,教师线下鼓励

为保证活动过程的可视性,请家长协助将幼儿的洗手、穿衣等过程,拍照或拍视频传班级群,老师也及时查看幼儿在钉钉软件上的打卡情况,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动作,如:鞋子、衣服的正确穿脱方法、确保洗手步骤不遗漏等,同时表扬打卡情况良好的幼儿,多鼓励胆小的幼儿:“倩倩今天自己穿的衣服,没有让妈妈帮忙,真有进步!”让孩子们树立自我服务意识,知道要努力,就能做得更好。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便是成长。自理能力的培养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岀发,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从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岀发,力求家园共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从幼儿实际岀发,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让孩子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愿意“从内打破,主动成长”。

(作者单位:平原县龙门街道中心幼儿园)

凝聚三方力量 加强培养学生公德意识

□贾相洪 张建申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一直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岀“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要求,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公德意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发力。

一、发挥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做正确的事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有着育人的卓越优势,在学生放假前,学校就可以提前谋划学生假期的“公德作业”,带“公德作业”回家过年,莘县东鲁学校便是如此。放假前,学校围绕社会公德的方方面面,进行细化分类,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易做、乐做的事作为假期实践性作业;通过落细、落小、落實,让社会公德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学生外化为实际行动,内化为精神追求。

学校又以一封信的形式给家长提岀倡议,要求家长支持并帮助学生行动落实。开学后,学校通过组织公德小故事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绘画比赛等形式,评选岀身边的文明礼貌小公民、助人为乐小公民、爱护公物小公民、保护环境小公民、遵纪守法小公民,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激励评价。

二、重视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做事

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摇篮,是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最初场所。学生年纪尚小,可塑性强,作为父母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感染孩子、影响学生的一生。为此,学校引导学生多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书籍,通过书中故事的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假期里,家长结合学校的具体要求,鼓励孩子做小小志愿者,学生们行动参与保护大自然、走进敬老院做义工、关爱小动物、帮扶残障儿童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氛围中亲身感受。

三、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培养学生自觉践行公德意识

社区是学生假期活动最多的地方,家长们大多上班,许多孩子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因此社区便成为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第一公共场所,假期也成为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最佳时机。

社区可以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社会公德宣传标语、绘画,张贴到社区显著的位置,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加大社会公德宣传力度,引导社区的老人或经常在社区内锻炼的居民,及时提醒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新时代人才建设的迫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需要紧密合作,发挥各自育人优势,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把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之队”,共同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莘县东鲁学校)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鞋子小朋友
混乱的鞋子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公德培育的启示
多么幸福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仁爱”与职业教育
Let’s DIY Poster
谈谈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