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系化的战略创新突围不确定性
2021-07-19张耀坤余江陈凤刘佳丽
张耀坤 余江 陈凤 刘佳丽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风潮愈演愈烈,以重大疫情的爆发和蔓延为代表的突发自然灾害增多,使全球化的供应链可能在无法预知的时间节点和环节遭遇冲击,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和挑战。在此大背景下,众多跨国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更体系化的供应链全球战略。这对我国本土系统厂商加快提升供应链风险评估和体系化战略管理等能力提出了迫切需求,特别是如何通过战略创新,开放合作,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强供应链的整体性、结构性和有机关联性,持续推进相关技术体系化和组织体系化的互动,坚持对内对外多路径合作,有效应对供应链潜在的不确定性和外部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信息通讯、汽车制造和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涵盖多生产阶段、跨越多国和地区的复杂全球生产网络。其中,供应链管理对生产网络的竞争力起着关键支撑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供应链通常是由系统集成商围绕核心产品,通过统筹规划和整合核心零部件及其他上下游产品与服务的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整合金融、财务、法律、信息、物流等配套资源,由众多不同层级的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形成的复杂生态。能否战略性地构建和动态调整企业供应网络,以形成安全、稳定、高效、有竞争力的体系化供应链,是系统厂商生存和发展成败的关键。为此,企业应进行持续准确的风险评估,通过制定针对性和匹配性的战略,保障供应链的良好弹性和韧性。当前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外部压力增大,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日益迫切。基于此,本文将为系统厂商充分识别和评估外部风险、加快构建高质量开放的体系化供应链,提供一定价值的借鉴。
新时期系统厂商供应链的系列不确定风险和问题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供应链正面临重大疫情和经贸摩擦等事件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风险,从供应链的内外部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产业链内外双循环需求提升。如今,贸易摩擦等国际不理性冲突,使我国高技术产业系统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外部经营环境显著恶化,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相关产业供应链的完整性和流动性造成直接破坏,导致产业链压力剧增,或对整体产业生态造成影响。一方面,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外对我国高技术行业某些企业出口征收惩罚性关税,推升了产品成本,使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制造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国外对我国实施技术出口限制下,导致核心零部件的日常供应及升级也受到影响。在当前我国高技术产品部分关键零部件对外依赖较深的情况下,提升本土供应链的完备性和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开放拓展国际供应网络,积极推进国内国际供应链多路径双循环,是保障供应链韧性的关键点。
第二,上游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缺失,零部件自供能力不足。我国部分高技术行业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随着外部环境趋于恶化,核心技术缺失对供应链安全的潜在威胁更为凸显。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近十年,受益于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大陆作为全球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催生了以华为、小米、OPPO、vivo为代表的众多国际化终端品牌,也带动了一大批国产零部件厂商的成长。然而现阶段,我国在制造环节主要应用的是劳动密集型装配生产技术,上游的部分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大部分仍依赖外部技术源(例如,芯片制造技术、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高端制造装备技术等)。根据IC insights数据,2019年中国公司的芯片产量仅能满足本土15.7%的芯片需求,较五年前的15.1%只有0.6%的增长。特别是在高端芯片市场上,处理器(如MPU、MCU)、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闪存(FLASH)、高速高精度转换器(AD/DA)以及高端传感器(Sensor)等基本全部依赖国外。在疫情和贸易摩擦的双重压力下,跨国供应的不确定风险加剧,系统厂商能否在关键核心部件领域强化本土自供能力,同时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在国内外备胎供应商,成为保障企业供应链安全的战略重点。
图1 高技术产业零部件分类矩阵及供应链安全风险区间
第三,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升級,本土配套技术支撑较弱。随着全球消费升级和转型,产品的更新换代对全产业链的动态适应和技术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尚未培养出足够的技术支撑能力,以快速响应并提供适配的高端产品和服务,这一问题在重大疫情和经贸摩擦的背景下更为显著。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过去十年,大陆有一批零部件供应商在与国内外终端厂商的合作中逐步完成了学习曲线,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和崛起。他们掌握了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与研发,并正在逐步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例如,在面板、触摸屏、射频天线、声学器件、连接器件以及电池器件等领域,有若干国内供应商在现有技术范式下名列前茅。如今,以5G手机为代表的下一代智能终端全生态竞争又对产品和零部件的创新性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外部环境的恶化,使终端厂商原本主要依赖的外国供应商供给可能受阻,扩大了对本土供应商的零部件需求;另一方面,在部分高水平零部件方面,本土厂商所提供的产品品质和成本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具备快速承担高端产品供给的能力。提升本土供应商的配套技术支撑能力,同时以更包容和开放的态度,积极与更广泛国家和地区的可替代供应商建立合作和联系,是国内系统厂商保持供应链竞争力的必要之举。
战略新思路:构建自主开放、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在日益复杂、难以预测的大环境下,系统厂商要强化战略底线思维,注重在全球范围内扶持具有“战略备胎”能力的多国别优秀供应商和中小微科技创业群体,加强国内国际双循环,夯实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好被“断供”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由于产业链安全的问题及挑战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游系统厂商应深入研判哪些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能够自主可控、哪些需要进口替代、哪些必须同国外伙伴坚持长期合作,并积极发挥自身的集成创新作用,在供应链战略布局上努力形成多循环、多路径的有效供给。
根据技术门槛(低、高)及本土化情况(完全国产化供应、可国产化但技术能力不强、尚无国产)两个维度,可将高技术产业的零部件分为六类(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二、三、四板块代表的是尚未国产以及可国产但技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的部分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所在的供应链环节在遇到外部风险和压力的情况下,断裂或供应受阻的风险较高。然而,从我国产业实际来看,位于第一板块(技术壁垒較低且尚未国产化)的零部件极少,暂不予以讨论;第五、六板块的零部件可完全实现国产化,例如智能手机中的连接器件和指纹识别模组等,可视为不在风险区间。因此,为应对供应链风险,第二、三、四板块代表的高风险区间挑战值得系统厂商重点关注。具体来看:
第二板块:“卡脖子”关键领域——巩固合作、持久攻坚
位于第二板块的零部件,国内没有掌握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也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国产替代,是产业链中具有最高风险的“卡脖子”关键领域,一旦发生断裂将严重威胁企业生存。针对此类零部件,系统集成厂商应始终坚持与国际领先供应商建立利益融合的长期合作,并为国内新兴供应商实施技术追赶提供长期的创新动力和包容性环境,通过稳定合作、持久攻坚,保障多路径供给。
以智能手机行业为例,高端CPU芯片制造、PCB电路设计是此类零部件的典型代表。由于国内缺失核心技术,且短期内研发攻克困难较大,几乎不存在备胎供应商,本土系统厂商完全依赖外部供应。因此,巩固当前供应路径并积极探索多路径有效供给至关重要。系统集成商可采取的策略包括:(1)竭力维护现有合作,强化与国际供应商的长期战略协同,必要时可采取合资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2)加强与国际顶尖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交流,特别注重双方合作过程中知识的密集交互;(3)通过订单保障、风险投资、成立R&D合资企业等方式,为新兴供应商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试错机会,并助力有条件的国内头部企业实施技术突破,或探索技术换轨的可能,实现非对称赶超。总之,深化当前对内对外合作,形成稳定的国内国际多路径循环,可以显著提高此类零部件供应的安全性。
第三板块:“保稳定”重点领域——常备不懈、灵活机动
位于第三板块的零部件,技术门槛相对不高,但国内尚未掌握一流技术,供给依赖进口。当外部供应受阻乃至中断时,其影响不会直接致使企业停摆,却能严重破坏系统厂商核心产品竞争力的可持续性,衍生影响不容小觑。针对此类零部件,系统厂商应拓宽合作供应商国别广度,降低对少数国家供应商的依赖;并尽快扶植一批国内“备胎供应商”进行技术升级,强化进口替代能力,保证在必要情况下实施内循环的可能。强化多路径、多循环的供应网络,提高供应链灵活性是系统厂商应对此类零部件风险的解决之道。
在此类零部件市场上,存在众多国内中低端替代品,但系统厂商为保障高端旗舰产品竞争力,通常依赖于国际主要在位供应商。未来,为降低市场突发不确定因素对此类零部件供应的影响,系统集成商可采取的策略包括:(1)继续保持和强化与当前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并以产品质量和性能为标准,广泛搜寻和挖掘潜在国际“备胎供应商”,多样化国别分布,降低对少数供应商的依赖强度;(2)充分发挥下游磁石效应,扶持有潜力的国内供应商加强学习和积累,实现能力跃迁,补齐国内供应链中的技术短板;(3)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灵活性,一旦出现外部冲击,能够迅速调整供应路径,保障高质量零部件供应的连续性。
第四板块:“强实力”核心领域——合纵连横、内外协同
与第三板块类似,国内已经具备第四板块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但性能尚需提升。此类零部件的高技术门槛是天然竞争壁垒,国际一流供应商屈指可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系统集成商的备选供应方案,降低了供应链弹性。尽管如此,近年来,国内在相关领域已有一批新兴供应商逐渐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了一定的技术突破潜力。一旦这些供应商实现技术赶超,将大大提高国内系统集成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为实现此类零部件的体系化供应,系统集成商既要强化同一流国际供应商合作,又要注重与国内新兴供应商携手技术创新,通过合纵连横,应对供应链挑战。
以平板显示屏供应为例,国内面板组件供应商经过多年发展,其LCD/OLED产品已经成功打入国内领军手机和家电系统厂商的高端产品供应链,发展势头强劲,但与国际一流企业仍有差距。对系统厂商而言,国际主流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产品良率高、技术强,是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必要选择;而支持国内新兴供应商实施相关技术的追赶和超越,也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供应链弹性的重要途径。因此,本土系统厂商可采取的策略包括:(1)与国际主流供应商加强组织和技术上的长期互信交流与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2)与具有技术前沿突破潜力的国内新兴供应商加强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应对风险与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为提高风险区间零部件的供应韧性与弹性,领军系统厂商既要强化国内新兴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使其突破行业技术前沿,由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提高国内供应链水平;也要注重与国外供应商在组织上构建战略协同,在市场上加强利益捆绑,在技术上强化国内国际合作研发,提高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稳定性。最终根据不同类别零部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和提升国内供应,稳固和深化国外供应,构建高质量开放的体系化供应链。
结论
疫情灾害、国际变局和重大技术变革等一系列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爆发,使全球生产网络的稳定性遭遇重大冲击,面对未来更加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企业供应链将面临更多风险和危机。高技术产业系统集成厂商需要前瞻性调整战略布局,坚持国际化和开放合作,通过拓宽全球视野和强化体系化思维,增强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战略性地进行“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发挥真正了解产业痛点的下游“超级用户”作用,以“订单”甚至“注资”的方式,积极激活和带动产业链新兴供应商伙伴的创新潜力。另一方面,强化与国内外供应商的合作共生、协作共赢。最终通过系统集成,有效推进高技术产业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联合体,构建有力支撑高效能、高活力和强韧性的供应链体系,以技术和组织的持续体系化降低外部风险的冲击,有效应对供应链风险和不确定性。
本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834006);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JZD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