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文物文化内涵?推动博物馆陈列改造
2021-07-19朱海浩
摘要:文化的日益繁荣,使得大众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具有明显公益属性的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着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普及历史常识的重要职能。文物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实现文化输出的主要方式,因此如何陈列文物,体现文物的文化内涵成为馆内工作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故以构建能够展现“文物文化内涵”的文物陈列方式为研究主题,通过合理的分析与总结,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关键词:文物陈列;文化内涵;改造方案
文化内涵的展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宣传及输出的必要路径,要想展现文物的内涵,关键在于陈列文物时可以巧妙地设计出某种文化元素或者是多种文化元素,确保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在陈列过程中能够成为传统文化弘扬的有效载体,从而满足参观人员的文化鉴赏诉求,实现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持续丰富。所以怎么陈列文物,让文物可以良好地展现出其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成为博物馆在运营中要认真思考和审视的问题。
一、展现文物内涵的陈列设计原则
(一)共情原则
要想让游客在观赏文物时充分认识和感受到文物内涵,在陈列文物时需要增加对应的情感因素,让游客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情感代入,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融入进去,形成精神上的共鸣和共通,这样才能达到美学与情感上的双重提升,令游客充分感受文物之中的艺术魅力和历史底蕴,获得情操、涵养上的升华。
(二)特色原则
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底蕴相对丰富,能够承载艺术与历史方面的价值,设计文化的陈列方案时,也需要以体现文化内涵为第一目标。设计者需要确保文物陈列可以直接关联到展览、学术与收藏等部分,让产品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体现。文化陈列方案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视觉效果,更主要的是要充分、立体展现和构建博物馆的历史意境,彰显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实现博物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使命。
(三)主题原则
文物的陈列展示要凸显出其历史主题性,让游客在参观文物时可以清晰辨识出文物的历史印记,感触到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故在陈列文物时,为了让文物的文化内涵更全面地体现出来,管理者需结合文物的历史时期和该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人文特点,对特定文物的陈列做针对性处理,让该文物所代表的历史年代能更突出、更全面地彰显出来。
二、展现“文物文化内涵”的博物馆陈列改造方案
(一)历史氛围的营造
历史氛围是帮助游客提升代入感的重要因素,在参观文物时,馆内的历史氛围越浓厚,游客越容易将自己的情绪代入到其中。要形成良好的历史氛围,博物馆需要注意环境的设置,特别是对环境“作旧感”的体现,将馆内的文物展架、展示框复古化,用各种传统图案纹饰装饰陈列区,让陈列区表现出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烈的历史情境感。如展示西汉文物的陈列区可以在区域内增添汉朝风格的雕饰,将区域的出入口设计成斗拱状,墙壁用颜料作色,仿西汉时期的石灰涂色法,让陈列区呈现出强烈的汉代风格,这样游客在观赏文物时,能在环境的影响下生成更强烈的历史情结和情绪体验,将身心融入到文物传递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沉积中,剖析和感受文物的文化内涵,形成精神上的交流和共鸣,并获得更立体、更丰富的文物鉴赏体验。
(二)在场感的构建
因为文物的脆弱性和易受损性,博物馆除了要提供文化宣传的社会责任,还要承担对文物的保护工作,也因为如此,在馆内,文物及其附带的文化内容宣传主要是以观览为主。为防止因为环境、游客或者其他因素对文物造成破坏,博物馆会尽量隔离文物与外界的接触,避免外界因素损伤文化,游客也主要是以观看的方式去认识和了解文物的外形、特征、作用及历史意义,除此之外,游客缺少其他接觸文物的方式。这也造成在文物陈列中,游客因为无法通过视觉以外的方式对文物进行接触和了解,所以始终和文物及其代表的历史内容间存在一层隔阂,这层隔阂致使游客无法充分认识和掌握文物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博物馆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帮助游客在参观文物时构建起良好的在场感,让游客能借助观看以外的方式更多角度地接触和了解文化及文化所传承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如在馆内增加多媒体设备、VR设备,让游客在参观文物时通过设备播放与文物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科普短片,让游客对文物有更充分的认知。除了视觉上的强化,博物馆还可从触觉、听觉等方面入手,为游客增添更多欣赏和接触文物的途径。如安装立体音设备,将文物介绍内容以音乐配合专业解说的方式环绕播放,让游客配合解说员的背景讲解和古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加深自己的文物鉴赏体验。而对于一些如壁画一类的文物,博物馆可安装电子触摸屏,用屏幕投放文物,游客在参观时可以通过在屏幕上触碰观察文物的局部细节,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具体构造。博物馆也可赠予游客文物仿制品,消除游客因为无法直接触碰和把玩文物而产生的心理隔阂感,从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文物的文化内涵,了解文物的艺术特点和美学风格,对文物的价值认知更加全面、立体。
(三)空间的重构
对于博物馆而言,陈列区作为其门面,从入口开始,到正式的展示厅之间的空间,其主要是对于博物馆历史背景的交代,同时也是对于博物馆内容的高度概括,让参观者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参观的状态。陈列区设计本身所传递的就是一种肃穆庄重、高大宽阔的状态,其主要是通过高度的气氛渲染,最终将博物馆空间独有的魅力诠释出来。因此要建立环境概念,安排毗邻空间。对于陈列区的精心安排,其本身和毗邻空间以及对应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其陈列区架构也是通过建筑构成和地域性内容作为基本前提,从而实现环境概念的建立与完善,这样才能够针对陈列区的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针对整体空间的形体特征,还需要做好因势利导的创造,将整个博物馆展览的文物直接展示在陈列区,可以让人们在进入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思考。陈列区要合理地开展辅助小环境的创造,通过直观的呈现,再配合上文字的解释,就可以让参观者树立出第一印象。通过一种相互交融、似隔非断的设计方式,最终就可以表达出环境的渗透、心理渗透以及视觉渗透的感觉。
管理者需要学会运用明暗空间的构成,创造出特定的陈列区环境,没有光,就无法呈现出其空间的具体内容,并且也能够了解到各种光线质量对于空间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影响,同时也可以理解对于观众产生的效应,最终实现艺术与功能要求相互结合,通过高科技来实现环境的巧妙配置。除光影外,管理者还要利用鲜明的色彩,来增强陈列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总体上需要对于空间环境艺术表现的大效果加以观察,然后将色彩学的指示与历史文脉等相互结合起来,引发人们沉浸历史、追忆历史的心理向往,通过小环境的创造,将工艺美术、纹饰等与光照技术相互配合起来,反映出时代精神,所谓时代特色,也就是直接作用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能够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的艺术感受,体现出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让游客充分沉浸到其中。
(五)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
博物馆需要推动自身的数字化建设,通过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对馆内的文物、标本藏品以及陈列展览进行加工处理,并以多媒体数字化信息结构的形式提供给大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满足大众在不同时段的浏览需求,实现陈列展览虚拟化以及文物资源共享。数字博物馆是博物馆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革新,其应用改变了博物馆的运行模式和服务方式,开创了博物馆文化传播新形式。对此,博物馆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对馆内文物藏品进行文本信息、影像采集,形成数字化的藏品资源,从而构建依托文本信息和多維数据影像于一体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加大力度引进3D技术、VR技术、环幕投影系统、移动客户端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构建数字展览区域,向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内容丰富的藏品信息,增强游客的体验感知。
博物馆承担着宣传与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历史传承的重任。改变陈列方式,给游客提供良好的参观体验,增强游客的参观体验,才能帮助大众在观赏文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精神、意志折射入文化背后的文化含蕴及历史情境,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明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及民族意义。所以,博物馆应当秉承共情原则和馆藏特色原则,在展览文物时用构建历史氛围、增强游客在场感等方式改善游客的观览体验,让游客多角度、多方位去感受文物的历史魅力,凸显出文物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观览文物的过程中陶冶自身的艺术情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覆盖和弘扬。
(作者简介:朱海浩,单位:太原市关帝庙文物管理所)
参考文献
1.辛丽娜《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0,No.180(08):P224-225。
2.王锋《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No.183(12):P128-129。
3.李广庆《关于博物馆展品陈列展览方式的改进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No.190(19):P144-145。
4.裴金玲《浅谈博物馆展品陈列展览方式的改进》[J],《赤子》,2019,000(022):P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