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乡村“两改”后半篇文章的实践与思考
2021-07-19郭红
郭红
眉山市丹棱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辖区面积450平方公里,总人口16.3万。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丹棱县乡镇总数由7个调减为5个,减幅29%。村(居)总数由78个调减为50个,减幅36%,“物理变化”基本呈现。为巩固深化两项改革成果,丹棱县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提升发展质量、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改革红利加速释放,谋深做实改革“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顺势而为和重点突破
激发乡村发展动能
一是明晰乡镇发展定位。针对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布局变化,科学确定“五大协同,六区迸发”发展方针,从顶层设计、交通设施、产业体系、资源服务等方面明确了齐乐桔橙乐园、仁美农业嘉年华、杨场竹韵诗画、张场山水康养、顺龙幸福原乡5个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初步构建了以齐乐镇(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仁美镇为县域经济副中心,以杨场镇、张场镇、顺龙乡为节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聚焦促进乡村长远发展,强化晚熟柑橘产业引领带动和产业支撑,因地制宜推进枇杷、脆红李、葡萄、蚕桑、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真正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目前,丹棱县已发展果、桑、茶、林特色产业51万亩,其中以不知火为主的晚熟柑橘18万亩,产值突破30亿元。2020年“丹棱桔橙”以品牌价值48.25亿元,第4次跻身中国区域品牌百强榜。
三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把盘活闲置和低效集体资产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对调整后的50个村(社区)集体资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登记,探索以“公司+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推动开展集体资产资源租赁、折资入股、合作经营、管理服务等,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有效提高集体资产利用率。目前,丹棱县5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全部破零,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
强化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坚持党建引领,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三个关键,聚力理顺体制机制、深化三治融合、配强人才队伍,推动形成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基层治理体系。
一是理顺治理机制。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升格15个社区党委、34个村党委(党总支),探索建立跨村片区党委、产业链综合党委和商圈党委,全面推进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建党支部,逐步建立“乡镇党组织+片区(产业链、商圈)党组织+村(社区)党组织+村民小组(城市小区)党组织”组织架构,构建县、乡、片区、村、组、网格六级纵向贯通的治理新格局,为实现基层有效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组织动力。同步推进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等经济组织、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为基层治理提能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深化三治融合。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严格“定规、履规、违规”程序和内容,有效强化村规民约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让群众自己说事、自己议事、自己主事,实现村民有效自治。全覆盖推进“一乡镇一法律诊所”“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立首批18个村级警务站,持续开展“法律十进”活动,推行法治讲堂、纠纷调解进院坝、进田间地头行动,构建县乡村三级法治保障体系。加大文明乡风培育力度,全域推广“道德超市”“最美庭院”和乡风文明理事会评选等,引领移风易俗。
三是配强人才队伍。实施“引雁兴丹”行动、“好书记培育”行动,建立“1+5”农民工党建组织体系,回引50名优秀人士担任村(社区)“两委”干部,实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全覆盖,乡镇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班子学历整体提升、年龄整体下降。其中,乡镇领导班子平均年龄由40.8岁下降到35.5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83%,增长21%。村(社区)“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0岁,降低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干部100人,占比41%,增长19%。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0岁,降低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62%,增长29%,大幅提升了基层队伍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水平。实施“新乡贤回引”工程,吸纳120余名丹棱籍齐乐贤士、50余名外地籍丹缘雅士,积极参与基层治理。
推进要素整合和体系优化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推动就近办理。围绕构建全域覆盖的15分钟公服圈,有序推动职能整合、人员配置、权力下放、资源下沉、管理服务下移,全面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打造亲民化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0个,优化布局乡镇便民服务分中心2个、村便民点35个,下放或委托县级高频事项到乡镇、村(社区)办理100余个,积极开展“红色代办”“干部代办”“一站式”便民服务,确保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
二是推动优质供给。以“只增不减”为原则,以“更好更优”为追求,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布局乡村交通、网络、电力、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各类资金约12亿元,谋划、启动各类基础设施项目34个。
三是推动远程服务。深入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掌上大厅”,引导群众适应使用“天府通办”APP和四川政务服务网,逐步实现网上预约、网上申请、后台审批、物流送达相结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邮政快递服务”智慧政务常态化模式。
几点思考
一是全盘布局,重塑“特色化”发展版图。针对改革后新的空间布局、新的要素集聚、新的动能转换带来的变化,主动站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整合县内产业、生态、旅游、文化、交通等资源,站位全局、通盘考虑,超前规划、科学布局,重塑特色化经济发展版图。
二是全域振兴,激活“多元化”美丽经济。把发展“美丽经济”作为先手棋和突破口,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引领,科学布局“生态功能涵养区”“高端旅游核心区”“绿色产业集聚区”“联动川南的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不断增加环境美度、项目力度、产业厚度、创新浓度、合作深度,加快建设衔接都市圈外圈层重要节点城市。
三是全面升级,提高“亲民化”服务水平。坚持“减数量”和“优服务”相结合,在保持现有公共服务资源不减少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教育、卫生、文化、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積极探索跨乡镇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全域推进村(社区)“亲民化”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整体压减村级运行成本,提高单个村的可用经费,提升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效率。
四是全局创新,增强“现代化”治理能力。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场景,充实壮大农技服务、市场监管、安全应急、治安维稳等力量,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力争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乡村善治”丹棱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