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滴灌”视域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2021-07-19张军桥尹美恒
张军桥 尹美恒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到内地高校学习,受语言、学习、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成为困扰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一个难题,也成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特点和实际,“精准滴灌”理念将为内地高校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路径参考。
“精准滴灌”理念,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强调调研、分析、量身定做,虽然该方法较“大水漫灌”方式而言比较费时,但其形式新颖、方式灵活,针对性、时效性强,得到了诸多学者的青睐,并在多个领域开花结果[2][3][4][5]。以“精准滴灌”为指引,根据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还将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少数民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所接受的心理健康建设与维护工作较少;来到内地接受高等教育,与原有生活环境暂时割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现实因素,往往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适应和融入内地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面临一些困难,容易导致学业困难、人际关系困扰、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通过对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常见的几类现实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交互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少数民族学生常见现实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的交互影响示意图
(一)学业问题
由于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学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不适、学习倦怠、学习焦虑等问题[6][7]。
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后,国家通用语言成为其学习、生活交流交往的载体和工具,但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普遍薄弱[8]。虽然一部分学生在正式进入本科学习前曾经接受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训练,比如预科生、内高班学生,日常沟通交流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其中的大多数人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仍然较低,造成课堂学习、语言交流障碍,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即时理解与消化。另一方面,由于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异,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知识基础欠牢固,许多预科生与内高生学业差距较大。基础知识薄弱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尤其是数学、物理等学科[9]。
学业上的现实困难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轻者表现为挫折感,重者表现为焦虑、恐惧等。即便是对于有上进心、积极乐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语言问题会无形当中进一步拉大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为了赶上课程进度、缩小与其他同学差距,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这无疑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难,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
(二)人际交往问题
受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内地高校中,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曾经有过或正在面临人际交往问题。
来到内地高校初期,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加之缺乏交往技巧,容易在与人交往中遇到困难,甚至出现逃避或恐惧交往现象,从而影响其校园学习生活融入。面对陌生的环境,加之人际关系不畅,少数民族学生出于自我保护的心理,开始寻求归属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往往会选择本民族学生交往圈,比如“老乡会”,以满足自身人际交往的内心需求,这无疑进一步阻碍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如此反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他们在宿舍、班级或学院中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最终可能导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
据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学生的交往圈,往往局限于校园中的本民族学生和其他高校中来自同一地区的本民族学生。根据内群体偏好现象,个体常常会对自己群体内部成员更加包容、更容易感知到被接纳;而对于外群体成员更为苛刻、更容易感知到被歧视。如果此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了解和包容,很容易导致彼此之间人际关系比较疏远[10],导致孤独、无助、寂寞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便是经历了几年内地生活的内高班学生,与亲人聚少离多的孤单,加之远离同辈群体的寂寞,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较为薄弱,面临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困扰。
(三)自卑心理
来到内地,面对学习、生活上的一些的困难与挑战,少数民族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卑[7][8][9]。
一方面,家庭经济的困难可能引发自卑心理。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日常家庭收入主要靠农牧业,因此,家庭经济相对困难。此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一些高校费用上调,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这对于那些贫困家庭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不仅进一步增加了经济压力,还可能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8]。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参与集体活动较少,在班级中表现也不够自信,从而影响到其人际交往,甚至出现自闭、抑郁、焦虑、失眠等现象。
另一方面,学业问题也可能引发自卑心理。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相对较低,在课堂学习中出现学业困难,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横向比较中产生了较大的落差感。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也曾经是名列前茅,是班级中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学习跟不上、进步不明显,与之前的学习状态产生巨大落差,因此,很容易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久而久之无疑加重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此外,人际交往上的逃避、内心的自责等会引发或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就业问题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内地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应该加以关注[8][9]。对于毕业的迷茫、就业失利的沮丧以及不确定性的焦虑,少数民族学生往往饱受就业问题的心理困扰。
一方面,就业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就业能力直接决定就业成败,就业能力不足容易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毕业迷茫,就业失败后的沮丧更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作为毕业生,少数民族学生不仅面临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的共性问题,还面临着一些自身的就业能力不足的个性问题。比如,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达不到职业岗位基本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较低[9],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不够,个别学生还存在着“过度依赖的自身能动性缺失”的现象[11]。就业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岗位选择,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选择的时候,不得不一再降低就业预期,甚至极大地削弱了岗位选择的主动性,这无疑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另一方面,就业区域选择受限,专业化就业指导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未来无奈与焦虑。受个人能力限制和内外环境影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选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重返家乡就业或者生源地就近就业[8][9]。由于对民族工作不熟悉,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缺乏了解,当前内地高校缺少从事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的专门人员,导致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有所欠缺。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时,感觉更加无助、无力,甚至自暴自弃,心理焦虑问题加重。
一个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本能地会产生担忧、焦虑。而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关系到其个人及所在家庭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群体,还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祖国边疆建设。因此,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困境亟须破解,由此可能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需要更加重视。
二、“精准滴灌”理念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在农业领域,作为一种集约型灌溉方式,“精准滴灌”实现了节能增产的双重目标。在脱贫攻坚、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精准滴灌”理念因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取得了显著成效。“精准滴灌”所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理念,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群体特点,因材施教
在内地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与其他民族学生相同的“同时代学生的共性”,也有与其他民族学生不同的“特有的个性”[12]。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精准滴灌”理念[13]要求,内地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既要一视同仁、统一要求,更加要精准识别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因材施教。做到将总体工作上的“漫灌”和特殊群体上的“滴灌”结合起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因事而化
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不同成长时期会遇到不同的成长困惑,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初入大学时,对大学校园的无限憧憬与新鲜感背后隐藏的新生活适应问题,尤其是语言适应和文化适应;大二时期,历经一年的磨炼,可能出现的学业困难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大三实习,面对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现实困难可能出现的能力挫折感、自卑心理等;大四毕业,走出象牙塔可能面临的毕业困难、就业困难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实际需求和各成长阶段特点,开展符合其特点和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时间节点上前置,积极构建心理预防性屏障,着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因人而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语言基础薄弱、基础知识较差、文艺天赋禀异、运动技能突出等,从某些方面而言,可以称之为一个群体。但由于民族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等原因,他们彼此之间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需要共性引导,也需要依据不同特点,针对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引导方式,讲究“量身定做”,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精准滴灌”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滴灌”理念为指引,坚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原则,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特点,运用积极心理学、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等理论和技术,以“群体有方向、团体有抓手、个体有精琢”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如图2),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图2 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
(一)精准识别群体特征,把握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内地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精准识别群体特征,针对这一群体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形成了“四个结合”,以期有方向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补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已有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15]、大学生精神信仰[16]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处理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追求知行合一[17]。例如,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契机,组织开展“我给老乡讲‘四史’”“我为家乡做件事”“爱心支教送温暖”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感恩情怀,同时提升个人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因此,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形成互补机制。
2.“调试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形成解决心理困惑与促进发展成长并行机制。
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都把重心放在“调试性”方面,即针对学生已经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展工作,“哪破补哪,不破不补”。这种“调试性”工作必不可少,但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开展“发展性”工作更为重要。
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许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个体潜能,以积极心态对个体心理现象重新解读,可以激发个体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围绕“发展性”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就好像是“防患于未然”的预防工作,加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促进其发展成长,能够有效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正确看待、处理生命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阻碍。在新生入学初期,坚持以发展性为主的原则,加强“调试性”与“发展性”的相结合,关注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的同时,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质。结合不同的时间点,如希望目标萌芽的3月、充满活力激情的4月、心理健康活动月5月、期末紧张焦虑的6月和12月、收获硕果累累的9月、不断实践联系的10月等,开展专家讲座、朋辈沙龙、实践训练营、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积极心理主题活动,以期培育少数民族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重将“调试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齐头并进,形成并行机制。
3.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结合。
生涯发展规划是指在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立个人的生涯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Solution Focus Brief Therapy,简称SFBT)认为,一个人想要的未来会影响他现在的行为[18]。少数民族学生想要的未来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其所设定的未来目标,正是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内容。反观少数民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无一不与缺乏目标有关。以终为始,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明确自己想要的未来,并分解为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增强其目标感和自我效能感。SFBT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力量、资源与经验去改变[18]。正所谓“明其志,方能知其所赴。”一旦有了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少数民族学生便会了解自己当下需要做什么,来让自己离目标更近,会表现出更强的力量感和行动力,进而缓解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困难等心理问题。例如,建立学生成长发展档案,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涯发展规划制定阶段性目标,以期增强他们对未来的确定感和希望感;同时,定期进行小目标的计划、进度监测与总结,肯定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之处,并促进新成长,以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获得感。
因此,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提升了其生命的意义感和充实感。
4.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互动活动相结合。
社会心理学家Taifel的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意识到自己具备自己所在的群体所需要的资格,并且这种资格在价值和情感上对个体具有一定的重要性。”[19]内地高校通过深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举办各民族学生家乡文化展、地方美食节、“我的家乡”主题演讲、“带你走进我的家乡”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增进各民族学生对彼此民族文化、生活习俗等学习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拉近各族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促进各民族学生间交往交融。
当少数民族学生将自己与他族学生视为一个群体时,根据社会相对剥夺理论的内群体偏好现象,他们会对包含自己和他族学生在内的群体内部成员更加包容,进而会知觉到更多的心理安全感[10]。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认为,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源自人际关系的冲突。因此,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互动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中,而且能够促进民族团结。
(二)不同维度分类指导,找准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
内地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通常有自己交往密切的几个同学或朋友,我们将这些具有稳定的情感联结的多个个体称之为团体。根据“精准滴灌”理念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团体的特点和需求,因特点、因问题、因需求、因目标等多维度分类指导,建立了“两个抓手”,以期实现精准心育。
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按功能可以分为“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和“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前者注重成员经验的深层解析、人格的重塑与行为的重建。后者注重成员的身心发展,协助成员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进而自我接纳、自我肯定;也注重成员生活知识和能力的充实以及正向行为的建立。简而言之,前者是问题导向,后者是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好比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一对翅膀,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好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以目标为导向促进成长与发展。
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问题与实际困难,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系列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比如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扰、就业迷茫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目标与美好愿望,以目标为导向开展系列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比如沟通与交流、自信与悦纳等。
2.朋辈教育之互助成长小组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朋辈教育是源自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也称为同伴教育、伙伴教育或同辈辅导,与长辈教育、师长教育相对应。所谓朋辈教育,是具有相同背景或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在一起分享经验、观念或行为技能,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目前,朋辈教育更多应用到班级、团队、社团、宿舍中,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20][21][22]。
基于朋辈教育兼具互助和自助的功能,本研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探索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互助成长小组的名义组织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小组成员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提升与成长。根据需求或目标的不同,可以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建立不同的互助成长小组,如国家通用语言提升帮扶小组、英语四级训练营、玩转电脑训练营、学习达人分享会等,因目标而集结,因成长而欢聚。一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通过小组合约、监督与奖励机制等促进小组成员的训练与成长;另一方面,加强成员之间互助,发挥小组成员优势、调动成员积极参与,在互助中成就彼此。
(三)量身打造精准帮扶,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少数民族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与习惯,有着独特的愿望与需求,面临独特的困难与挑战,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善用“两个指导”进行精准帮扶,以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1.个体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协助来访者通过自我觉察、自我照顾、自我成长而走出困境,让来访者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最终帮助来访者成为更好的自己。根据咨询的内容不同,分为健康咨询和发展咨询。健康咨询更多的是针对个体因为某些心理刺激而引起心理状态紧张的情况;发展咨询更多的是针对个体为了挖掘心理潜能、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等情况。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加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心理咨询,完善和充实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档案,尤其是心理档案。一方面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助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生涯规划精准指导
目前,许多高校具有相对较为完善和健全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和生涯规划咨询服务。内地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优势,综合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专业师资,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涯规划精准指导。一是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以“导师制”形式,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学业指导教师,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及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二是全程精准指导,将生涯规划贯穿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的全过程,生涯规划前置,立长志、早提升、勤磨炼。三是专项内容精准指导,针对生涯规划中的学业发展、就业求职、职业能力等不同板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解疑答惑、专项指导,以提高生涯指导的精准性、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3]。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我们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服务学生需要、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心灵窗口。面对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内地高校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滴灌”理念为指引,在精准识别、分类指导和精准帮扶上想办法、出实招,通过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特点、团体需要和个体发展,运用多种心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努力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为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