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空间一致性统计分析
2021-07-19张思蒙
张思蒙,王 坦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从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物质资本消耗向创新和内需拉动的人力资本提升转变,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教育是科学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路径。按照区域经济现代化发展要求,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应为高中教育水平及以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对高新技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作用。
高中阶段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纽带,也是我国巩固和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重要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中教育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以普通高中教育为主的加快普及,到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全面普及,再到两者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学界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关注集中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内涵、意义与趋势路径[1-2],高中教育的价值与定位[3-4]、选择与分流[5-6]、资源配置[7-8],鲜有从空间视角构建数理统计模型,分析省域宏观层面的高中教育地域结构及其驱动因素。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和基础教育大省。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7.6万亿元,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分别达到了164.2万人和75万人。山东省作为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国家级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人力资源基础性作用愈发凸显。据此,利用空间一致性定量统计方法,深入分析山东省高中教育与区域经济水平相互关系的时空演变格局,为高中教育区域资源协调配置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研究方法
高中教育主要是以县级行政为基本单元,通常不会超越地级市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高中阶段教育投入的基础,同时高中教育又为区域发展提供重要人才保障。一般意义上,高中阶段教育主体包含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这里分别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构建“高中教育经济”数理统计模型,包括普通高中与经济一致性、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一致性以及普通高中与经济偏离度、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偏离度等。
(一)高中教育经济一致性系数
高中教育经济一致性系数(Consistency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Economy,简称CHSEE),是指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的地区占比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区占比的比值,反映某一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与经济的一致性程度和协调发展水平,公式如下:
(1)
式中n表征地区数量,HSEi表示i区高中教育集聚水平,Ei表示i区经济集聚水平,hsei表征i区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ei表征i区GDP。CHSEE>1说明该地区高中教育集聚高于人口集聚水平,CHSEE<1说明该地区人口集聚高于高中教育集聚水平;CHSEE值越接近1,区域高中教育经济一致性程度越高,反之,区域高中教育经济一致性程度越低,即区域高中教育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差。
(二)高中教育经济偏离度指数
根据CHSEE系数,构建高中教育与经济偏离度指数(Consistency Deviation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Economy,简称CDHSEE),综合考量地区高中教育与经济水平的一致性程度,以反映区域高中教育经济与最佳一致状态偏离程度,公式如下:
(2)
式中n表征地区数量,Ei表示i区经济集聚水平,CHSEEi是i区高中教育经济一致性系数。CDHSEE值越大,说明区域高中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越差,反之则越好。
二、山东省高中教育与区域经济一致性分析
根据2003至2018年山东省教育和区域经济统计指标,划分鲁东、鲁中、鲁西三个地域,其中鲁东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鲁中涵盖济南、淄博、济宁、泰安、枣庄、临沂,鲁西包括菏泽、聊城、德州、滨州。各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以及地区生产总值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
(一)各市一致性类型定量统计
根据表1测算结果,结合山东省高中教育实际状况,可划分出三种高中教育与经济空间一致性类型:第一类为高中教育与经济空间分布基本一致(0.80≤CHSEE≤1.20),协调水平较高。第二类为高中教育与经济空间分布不一致,包括2个子类,一是高中教育空间集聚低于经济集聚(CHSEE<0.8)子类,高中教育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扩大高中教育规模;一是高中教育空间集聚高于经济集聚(CHSEE>1.20)子类,高中教育空间集聚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需要有效控制高中教育规模。
表1 山东省各市高中教育与经济一致性系数
据此分析可知,总体上山东省普通高中与经济的空间一致性较差,2018年除滨州、日照和淄博外,其余各市均属于不一致类型。济南、青岛、东营、烟台和威海为普通高中高于经济发展水平,枣庄、潍坊、泰安、临沂、德州、聊城、菏泽和济宁则为普通高中低于经济发展水平。
2003年.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的空间一致性较高,涵盖济宁、泰安、枣庄、烟台、济南、青岛、临沂和德州。2018年,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的空间一致性有所下降,济宁、泰安、日照、聊城和滨州基本一致,其他均为不一致地区,其中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和威海,而低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包括枣庄、潍坊、临沂、德州和菏泽。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出,城市经济越发达,中等职业教育一致性越高。
(二)各市一致性类型空间分布
按照上述类型划分,结合其2003年和2018年的空间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山东省高中阶段教育的演变特征。
普通高中方面,日照由低于经济水平发展变为基本一致,淄博由高于经济水平变为基本一致,德州由基本一致变为低于经济水平。总体上看,鲁西空间一致性系数呈现降低态势,且降低幅度加大;鲁东降幅显著高于鲁中,东中西三大板块空间一致性发展格局为“增强-不变-减弱”状态。
中等职业学校方面,青岛和烟台由基本一致变为高于经济水平,日照由高于经济水平变为基本一致;济南由基本一致变为高于经济水平,枣庄和临沂由基本一致变为低于经济水平;滨州由高于经济水平变为基本一致,聊城由低于经济水平变为基本一致,德州由基本一致发展为低于经济水平。总体上,鲁西空间一致性呈现出增强态势,而鲁东和鲁中则呈现降低趋势,东中西空间一致性发展格局为“减弱-减弱-增强”状态。
(三)典型城市一致性特点
结合上述空间一致性类型和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分析,选取滨州、淄博、泰安、聊城和烟台等典型城市,进一步探究山东省高中教育与区域经济水平的相互关系。
普通高中方面,自2003至2018年,滨州始终为基本一致地区,在校生从53692人增加至67226人,增幅为鲁西最高;地区生产总值从406.5亿元增加至2640.5亿元,增幅排在全省第五位。淄博属于一致性增强型,由普通高中高于经济水平变为基本一致,在校生从82928人增加至89677人,地区生产总值从1003.4亿元增加至5068.4亿元。
中等职业学校方面,自2003年至2018年,泰安始终为基本一致地区,在校生从50800人减少至38485人,减幅为鲁中最低;生产总值从604.07亿元增加至3651.53亿元,增幅排在全省第八位。聊城属于一致性增强型,由中等职业学校低于经济水平变为基本一致,在校生从41195人减少至37732人;地区生产总值从454.19亿元增长至3152.15亿元,其增幅排在全省第三位。烟台属于一致性减弱型,由基本一致变为中等职业学校高于经济水平,在校生从99500人减少至51955人,减幅排在鲁东第二位;地区生产总值从1316亿元增长至7832.6亿元,增幅排在全省第十一位。
三、山东省高中教育与经济空间偏离度分析
为了探讨山东省高中教育与经济的空间一致性时序变化特点,通过测度2003至2018年的空间偏离度,分析全省高中阶段教育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特征。总体上讲,山东省高中阶段教育与经济水平的空间偏离度较高,且中等职业学校的波动幅度显著高于普通高中,2003至2004年普通高中偏离度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而2005至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偏离度高于普通高中,2013至2018年则是普通高中偏离度明显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详见图1。
图1 山东省高中教育与经济偏离度时序演变
普通高中方面,自2003至2018年,山东省普通高中与经济偏离度区间为0.57—0.88。具体来看,2003年CD指数为0.70,2004年小幅上升至0.72,2005年再次上涨至0.77,2006年保持稳定,之后从2007年至2011年逐年下降至0.57,下降幅度达到0.2,2012年小幅上升至0.58,2013至2015年出现“上升-下降”陡峭变化,2016和2017年稳定至0.73,2018年小幅上升至0.74。显然,山东省普通高中与经济偏离度呈现阶段性弱化态势,但总体稳定于较高偏离水平,没有出现积极性协调发展趋势。
中等职业学校方面,自2003至2018年,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偏离度波动较为频繁,CD指数区间为0.44—1.22。具体来看,2003年CD指数是0.58,连续上升至2005年0.85,小幅回落至2006年0.84,陡然上升至2007年1.22,期间增长幅度达到0.64,2008年下降至0.85,2009年继续降至0.72,2009至2012年持续在0.72—0.76区间波动,之后三年出现先增后降急剧变化,增幅和降幅分别为0.3和0.4,2018年趋稳于0.45。显然,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与经济偏离度阶段性变动较为剧烈,协调发展水平较为一般。
四、山东省高中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通过测算分析2003年和2018年山东省各地级行政区的高中教育经济空间一致性系数,发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空间一致性表现相异,前者程度上升,而后者程度下降,且后者地区间“马太效应”较为明显。德州两类高中教育主体的空间一致性均表现出减弱态势。高中教育的两类主体与经济水平空间一致性总体格局表现出普通高中“增强-不变-减弱”、中等职业教育“减弱-减弱-增强”,中部板块普通高中教育与经济空间一致性态势不明显,应成为下一阶段高中教育发展的评价重点。基于空间偏离度定量测算,两类主体与经济水平的空间偏离度较高,没有出现明显的协调发展趋势,且中等职业教育的波动显著高于普通高中,这说明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加大结构改革和区域调整的力度,尤其需要注重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实施的延续性。伴随山东省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中教育区域布局和实现协调发展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课题。
(一)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布局和发展方式
山东省高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协调关系涵盖了基本一致、高中教育发展高于经济水平和高中教育发展低于经济水平地区三类区域,不同类型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显著差异,应针对不同类型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对于基本一致地区,应建立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匹配供给机制,并积极探索培育综合高中,推动高中教育主体从二元向三元过渡,加快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劳动力市场结构;在高中学校布局方面,应坚持“学生本位、规范调整”的原则,探索区域学校集群协同发展机制,鼓励集团化办学,发展高中教育共同体,促进各类型、各层次学校寻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对于高中教育发展高于经济水平地区,其高中教育资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应加快转变资源配置导向,从规模倾向变为需求导向,建立按学校实际需求配置资源的内在机制,合理调整高中教育投资结构,不断增加高中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从总体上推动高中教育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对于高中教育发展低于经济水平地区,应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条件配比的统筹力度,提升冗余地区向短缺地区转移效率,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普惠面,引导传统优势学校,通过“以强带弱、以新代旧”等方式,进行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并联搭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共享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系统改善地区高中教育生态,探索区域学校一体化发展。
(二)制定差异化高中阶段教育区域发展评价标准
教育标准是针对教育事业各级各类活动的规范性要求,是保证各项教育政策精准实施和规范落实的重要工具,也是评价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标准既要考虑实际教育需求,也要考虑长期财政供给。现行高中教育标准亟需综合考虑教育质量、教育管理和生均经费等核心内容。目前,山东省高中教育正向高质量普及阶段发展,应用好用足“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红利,根据高中教育与经济水平空间一致性分析,制定山东省高中教育区域发展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教育保障体系,鼓励各地区选择适切的发展路径。对于山东省东部板块,高中教育标准应以“人的全面个性发展”为指导原则,尽快破除社会在衡量教育质量时对硬性“升学率”单一标准的过度追求,加强各项育人弹性指标考察,充分激发高中教育内在价值追求,合理确定高中教育类型及其结构比例;对于中部板块,应以完善高中教育管理标准为抓手,逐步提升高中教育水平,强化问题导向对学生发展水平指标的观测和管控;对于西部板块则应适当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完善省级统筹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加强高中教育资源标准化建设,合理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标准,优先保障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高中教育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逐步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质量。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的变革基础是高中教育的高质量普及。根据山东省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状况,高中教育高质量普及纯粹依靠发展升学导向的普通高中教育是很难完成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重要关键。山东省高中教育与区域经济水平在空间匹配上并不均衡,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需求存在梯度差异,各地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产业及其要素禀赋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在制定高中教育政策时,要充分强调和突出中等职业教育作用,考虑不同类型地区的产业发展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特点,鼓励多元“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加强区域高中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整合,建立统筹协调的区域高中职业教育合作机制,促进高中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