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素养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2021-07-19张驷宇
张驷宇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得以大力发展。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57万家,同比增长18.37%;行业从业人员64.14万人,同比增长9.89%。[1]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面临着挑战。社保税征、新个税法的颁布,人力资源管理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跨界融合、共创共享等新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实践,推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发生重大革新演变。[2]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须更好地反映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新命题。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育离不开课程,传统的按照六大模块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难以满足职业要求和工作任务的变化,以职业核心素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视角。
一、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框架
(一)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及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途径与实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所有学段教育的总目的和总方向,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职业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职业教育学段上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总目的、总方向的手段和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职业核心素养需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职业属性[4-5],即,职业核心素养=职业+核心素养。这类研究大多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或专家访谈等形式,归纳总结出职业院校学生为胜任岗位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的一系列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由此形成职业核心素养。有的学者认为职业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是职业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是属于最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等素养特征。[6]由此可见,职业核心素养必须同时满足社会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关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受用终身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及能在某一行业领域不被淘汰的个性的素质素养。
(二)职业核心素养的框架
一些学者从个体职业发展、个体身心发展、个体生活等方面所阐述的职业核心素养框架,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有学者将学生核心素养分成通用核心素养和职业核心素养两大类、六层次、若干小项指标内容。其中,职业核心素养包含职业角色、工作胜任和生涯发展三个方面的若干三级指标。[7]还有学者构建了一个五维度、三层次的素养模型。五个维度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职业基本修养、专业技能修养、身心健康修养及科学文化修养。[8]由此可见,职业核心素养所蕴含的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必备品格,联系了工作岗位以及工作任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培养基础上,增加高尚品行的塑造和健康身心的培养内容,构建起“品行、身心、知识、技能”四个维度的职业核心素养框架,利于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开发路径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职业领域,职业领域主要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工作项目。课程领域也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9]为实现职业领域到课程领域的转换,课程领域的四要素应对接职业领域的四要素,即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领域到课程领域的转换模型
(一)人才的市场需求调研
人才的市场需求调研是课程开发的准备工作,其目的在于准确、深入地把握行业的最新发展状态及其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以便为课程开发的价值及职业岗位的确定提供数据基础。[9]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库建设项目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得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最应具备的知识有: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计算机办公软件与互联网应用、组织行为与管理沟通、数据处理与分析、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人力资源服务等;最应具备的能力有:沟通表达、团队合作、文书写作、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解决问题等;最应具备的素质有:人格健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服务意识、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等。[1]由此可见,企业与行业对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仅是关注于毕业生是否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关注于为胜任岗位工作的一系列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职业教育是面向工作岗位的教育。因此,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应关注三个层面,即定位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定位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定位任务的职业能力。[9]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仅关注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熟练操作,难以适应和满足处于智能化时代的行业和企业的要求。鉴于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高尚品行、健全人格、以及身心健康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从具有职业核心素养框架出发,确立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并以此设计和实施可行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固化在培养目标中。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核心素养不仅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应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具体分解和落实。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做如下设计。在专业知识层面,应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服务工作技能;在关键能力层面,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必备品格方面,应注意品格健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保守机密、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三、基于职业核心素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构建
以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四个方面,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实施。
(一)以培养具有关键能力和必要品格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置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对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及结构起导航作用。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为目标。第一,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爱岗敬业的职业核心素养。第二,要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课程目标并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必要品格的培养,开设品格培养类课程。第三,要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建构课程,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探求知识习得能力的素质。第四,紧密结合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紧扣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水平、关键品格等素养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目标,使高职学生具有在未来人才市场的可竞争的能力。例如,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基本素养,并在相关的项目任务开展过程中提升素养。
(二)以岗位任务的需要设置项目化课程为内容
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对人才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及专业特色的展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梳理新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深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灵活的工作情景分析与判断为核心,以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为追求,构建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体系,打造立体多元化的课程结构。[10]
1.以职业性、整合性、模块化、动态性为原则,构建职业核心素养本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以产业行业的未来发展及对人才的需要为导向,以学生的知识能力准备为基础,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以猎头、薪酬、人才培养三个方向为典型产品,产教融合提炼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形成序化的模块化项目,构建一种机制(基于学分制的课程管理)、两类课程(核心课+方向性选修课包)、三大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四类平台(第一课堂、校内课程实训、社会实践、企业见习)、五类场景(产业、行业、企业、学校和岗位)的“12345”课程体系。
2.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以项目与任务的有机结合为设计框架,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训项目。课证岗赛融通,以现代猎头、薪税费管理、人才培养等操作标准流程为主线,提炼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工作的技能点。继而,将企业承接的真实项目进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模块化的方式,合理设计立体化教学资源。在做中学的过程中,通过“做”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要品格,实现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
3.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化时代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岗位操作能力的掌握,更多的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项目设计,用于整合被分解的工作任务。比如,在薪酬福利管理课程中,有了岗位评价、薪酬调查、工资测算、薪酬调整、工资表制作等项目,就可以把分析公司薪酬结构合理性及竞争力,依据薪酬体系进行员工工资测算;根据员工异动记录准确进行薪酬调整,按时提报月工资报表等工作任务有机地整合起来。
(三)课程实施与工作情境相对接
课程实施与组织是实现课程目标、完成课程内容的表达形式。在职业核心素养视角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方法和组织形式帮助实现。
1.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企业由总经理挂帅,派出项目经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前期集中培训、和后期真实项目绩效考核工作。专任教师组成团队轮流或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生产性实训项目。
2.坚持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迁移与运用体现其价值。问题应来源于实际的工作项目,具有更强的复杂性与生成性,对问题的解决与实践经验紧密关联,与职业核心素养具有更直接的关系。遵守“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专业实践以及实习实训贯穿始终。系统设计校内实训项目,联合行业协会、合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设计贯穿三年的实训项目,使学生从真实的工作情景中感受工作、发现自身弱项,在此基础上使知识再情景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同时,通过三年的实习实训,企业也可获得与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及岗位要求高度匹配的人才。
3.创设真实情境。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认知是情境化的,学习发生在社会情境中,社会化的学习能极大地提高个人回忆、检索和综合使用知识等思维能力。[1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通过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思维导图、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引导课文教学法等手段,将企业各项管理、技术、素质要求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完整环节中来,使得教学过程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又是完成项目任务的工作过程,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融为一体。
4.提供指导性探究。教师的职责不是对学生学习观点正误的判断,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学生阐释观点、获得理解,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尽可能改变师生角色,教师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提供“支援”和“帮助”的作用,师生在共同解决真实情境问题过程中,建立学习与工作的联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四)课程评价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由于职业核心素养包含着大量的非认知性的隐性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要素,其评价显得愈加艰难与重要。第一,将核心素养显性化。通过态度调查问卷、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职业核心素养开展评价。第二,整合多种评价方式。以学生岗位适应性与职业生涯的发展性作为根本标准,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将评价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通过评价促进其职业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综上所述,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教学闭环中融入职业核心素养的涵养,更能凸显职业教育的本真和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