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部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2021-07-19王丽娜
王丽娜,毕 蕾,陈 阳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①医学影像科,②疼痛科,山东 济南 250021)
腱鞘巨细胞瘤(tenosynovial giant cell tumor,TGCT)是起源于关节滑膜、关节囊、肌腱的软组织肿瘤,分为局限型TGCT(localized tenosynovial giant-cell tumor,L-TGCT)和弥漫型TGCT,这2种类型均可起源于关节内或关节外,病因尚不明确[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手足部L-TGCT患者的X线、CT、MRI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特征,旨在提高该病术前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13~63岁,平均(40.3±12.5)岁。肿瘤位于足部9例,手部29例。其中,术后复发再次手术9例,其中1例位于足部,8例位于手部。临床症状多为关节周围无痛性肿物,病灶长径0.7~5.9 cm。少数合并压痛,生长缓慢。病程20 d至20年。
1.2 仪器与方法
1.2.1 X线检查 23例行X线检查。采用GE XR650机摄正侧位片,部分患者摄正斜位片。
1.2.2 CT检查 16例行CT检查。采用GE公司螺旋CT仪,扫描参数:120 kV,360 mA,层距、层厚均为5 mm。骨窗窗位400 HU、窗宽2 000 HU,软组织窗窗位10 HU、窗宽400 HU。
1.2.3 MRI检查 26例行MRI检查。采用Philips 3.0 T MRI仪,根据扫描部位采用专用线圈。扫描序列与参数:用TSE序列行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2WI及脂肪抑制T2WI TR/TE 3 000 ms/50 ms,手部和腕关节用TSE序列行冠状位T1WI TR/TE 574.8 ms/8.8 ms扫描,足部和踝关节用TSE 序列行矢状位T1WI TR/TE 574.8 ms/8.8 ms扫描。以上序列层厚与层距均为3 mm。11例行MRI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Gd-DTPA注射液,剂量0.2 mL/kg体质量。
1.3 图像分析 所有图像均由2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X线及CT图像主要观察软组织肿块的大小、部位、边界、密度,邻近骨质是否受压或吸收、破坏,是否有骨膜反应、硬化边等。MRI图像主要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特点、累及范围、病灶强化特点及强化方式等。意见分歧时,取得一致意见。
2 结果
38例病理分型均为局限型。病灶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直径0.7~5.9 cm,边界多清晰。肿瘤位于足部9例(踝关节周围3例,跖趾关节旁2例,跖骨周围1例,趾骨周围3例),手部29例(腕关节周围6例,掌指关节周围2例,指间关节周围9例,指骨周围11例,虎口区1例),均为单侧发病。
2.1 X线表现 23例行X线检查,均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及钙化灶。12例未见确切病灶;6例仅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肿胀;5例有压迫性骨质吸收、骨质破坏表现,2例有硬化边(图1a)。
2.2 CT表现 16例行CT平扫,病变均表现为局部结节或肿块,1例病灶内见多发点状、斑片状钙化灶(图2),肿瘤长径3.7 cm,钙化处CT值167 HU,余15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或略高密度,CT值30~70 HU。6例伴邻近骨质吸收或破坏(图1b),16例均无明显骨膜反应。3例有硬化边。
图1 男,45岁,右手第1掌指关节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L-TGCT)图1a,1b 分别为右手X线片及CT冠状位图像,示右手第1掌骨远端、右手第1近节指骨近端局限性骨质破坏,有硬化边形成(白箭)图2 女,52岁,左足第2、3跖趾关节下缘L-TGCT 图2a,2b 分别为CT矢状位及轴位图像,病灶内见钙化(白箭)图3 男,63岁,右手拇指近节指骨旁L-TGCT,病灶与拇长屈肌腱关系密切 图3a T1WI示病灶呈等低信号(白箭)图3b T2WI示病灶呈等低信号(白箭)图3c 脂肪抑制T1WI示病灶呈等低信号,与T1WI图像相比,信号无明显改变(白箭)图3d MRI增强扫描示病灶均匀强化(白箭)
2.4 MRI表现 26例行MRI检查示,病灶均位于肌腱周围(图3),边界清晰,其中11例病灶环绕肌腱生长,7例大部分包绕肌腱,8例部分包绕肌腱。8例见骨质吸收或破坏。T1WI上,14例呈与肌肉组织相近的均匀等信号,2例呈低信号,10例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上,2例呈与肌肉组织相近的等信号,9例呈稍高或高信号,15例呈等高低混杂信号,内见斑点状、线状低信号。行增强扫描11例中,2例强化不明显,4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呈明显均匀强化。
3 讨论
3.1 概述 2020年骨和软组织肿瘤WHO分类中,将TGCT归类为起源于纤维组织细胞的良性肿瘤[2],生长缓慢,常发生于关节、滑膜、腱鞘、黏液囊周围。TGCT病因不明,常涉及集落刺激因子1(CSF1)基因的异位[3-4]。根据生长特点,其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类。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但切除不完全、病变毗邻关节囊时可引起肿瘤复发[5]。
TGCT是手足部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L-TGCT好发于30~50岁人群,女性多见,表现为手足部边界清晰、偏离中线的病灶,不同程度包绕病变肌腱[1,6]。本组患者年龄及病灶分布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行MRI检查的26例病灶均位于肌腱周围,其中11例病灶环绕肌腱生长,可能与肿瘤组织起源有关。弥漫型TGCT既往又称为色素沉着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好发于20~29岁人群,男女发病率相似,常位于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大关节内部,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和关节积液,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复发率[6-7]。手部屈肌腱是L-TGCT最常见的部位,其次是足部、踝部。胫距关节是足踝部L-TGCT最常见发病部位[8]。临床上常表现为生长缓慢、无痛、坚实的肿块或结节,进展数月至数年。本研究患者发病部位以手部多见,直径0.7~5.9 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临床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压痛等,与文献报道大致一致。病灶进展缓慢,本组病程20 d至20年,符合良性肿瘤的生长特点。
3.2 TGCT的影像表现
3.2.1 X线及CT表现 X线平片分辨力低,对L-TGCT的诊断价值有限。常规X线平片常无明显异常改变,病灶较大时可表现为软组织肿胀,疾病后期有时可见骨质缺损。CT密度分辨力较X线平片高,能更清晰显示L-TGCT病灶的边界、密度、形态及邻近骨质缺损范围等。肿瘤常呈软组织密度,有时因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呈略高密度,肿瘤内部一般无钙化[9]。本组1例有多发斑点、斑片状钙化,肿瘤长径3.7 cm,钙化处CT值167 HU,术后病理示肿瘤伴广泛黏液变性及钙盐沉着,钙化是L-TGCT少见的CT表现。
3.2.2 MRI表现 MRI是目前临床鉴别诊断TGCT的最佳方法,可更准确地评估肿瘤大小、范围、邻近关节及腱鞘间隙侵犯。TGCT成分复杂多样,镜下可见单核细胞、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等[10],其MRI表现也多种多样: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低不等信号或混杂信号特点[11]。肿瘤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积时,因顺磁性效应表现为T1WI、T2WI呈低信号的特征性滑膜增生征象;在梯度回波序列上显示为低信号区扩大(即“开花”征象)。肿瘤内部出现坏死或囊变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肿瘤以纤维成分为主时可表现为等信号。TGCT肿瘤基质内含毛细血管,注射轧对比剂后,由于毛细血管数量不同病灶可见不同程度强化。本组11例行增强扫描者强化方式不同,其本质是病灶组织成分、毛细血管数量不同。另外,超声检查因其便捷、敏感的特点也成为TGCT的常用检查方法。
MRI检查的优势:①MRI成像参数多,可提供组织成分信息。特别是含铁血黄素在MRI上有独特的信号表现,高度提示TGCT诊断。②MRI软组织分辨力高,对术前评估肿瘤的大小、范围、邻近关节、腱鞘侵犯,以及帮助选择手术入路等有重要价值[12]。③影像信息更方便存储、调阅。
3.3 鉴别诊断 L-TGCT需与腱鞘纤维瘤、腱鞘囊肿、滑膜血管瘤鉴别:①腱鞘纤维瘤,与L-TGCT在大小、好发部位、MRI上等表现非常相似,均表现为坚实、边界清楚的分叶状灰白色外观[10]。且腱鞘纤维瘤与TGCT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10],两者影像上常难鉴别。但腱鞘纤维瘤很少有骨质破坏[13],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度强化[14],病理可帮助鉴别。②腱鞘囊肿,常见于关节囊、腱鞘旁,T1WI根据成分不同可呈等、稍低或稍高信号,T2WI、PDWI序列呈高信号、可见尾征[15]。增强扫描多强化不明显,可出现边缘强化或分隔状强化。③滑膜血管瘤,是起源于滑膜周围的良性病变,手足部少见,多与神经、肌肉、腱鞘关系密切[15]。MRI表现为关节内肿块,T1WI呈中等信号,T2WI表现为含低信号间隔的高信号[16],可见局限型含铁血黄素。CT上高密度静脉石、MRI血管流空影、MRI液-液平面提示血管瘤诊断[14,16]。滑膜血管瘤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明显强化,可见血管流入征[1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纳入例数较少,且仅少数患者同时行X线、CT、MRI检查,收集的图像信息有限。
综上所述,L-TGCT是一组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肿瘤,X线、CT可显示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MRI上T1WI、T2WI均呈低信号对L-TGCT诊断有提示意义,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