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

2021-07-19田洪星李秀瑜钟升兵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性味证型功能性

田洪星,李秀瑜,钟升兵,李 悦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 贵阳 550003)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早饱、厌食、恶心、反酸、嗳气、烧心、呕吐等[1]。近年来,我国小儿FD患病率高达27%,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此外,该病病程较长,具有可持续、病情复杂以及反复发作等特点[2],易造成小儿食欲减退、形体消瘦、抵抗力下降,甚者给小儿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3],因此,小儿FD的有效治疗就显得极其重要。研究显示,当前针对该病的西医治疗主要以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及促胃动力药为常用药,虽可达到治疗效果,但对机体脾胃功能的调节能力有限,且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副作用,降低依从性[4-5]。而中医对小儿FD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疗效显著以及愈后不易复发等[6-7]。但临床中医组方各异、配伍繁多,本研究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小儿FD有效治疗处方的高频次药物和药对组合规律,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以及临床证型,以期为小儿FD今后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4月1日。中文检索词使用“小儿/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小儿/儿童胃脘痛、小儿/儿童胃痞”AND“中医/中药/中西医”等,英文检索词使用“Epigastric pain in children”“Children have epigastric pain”“Functional dyspepsia in children”AND“TCM/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等,并根据不同数据库情况,分别选择主题词、摘要等方式进行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①文献数据明确表示来自临床病例;②西医诊断为小儿/儿童FD,中医诊断为小儿/儿童胃脘痛或小儿/儿童胃痞,且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8];③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用药为中药组方或中成药;④疗效确切,总有效率≥90%。

1.3 文献排除标准 ①非临床实验数据,如综述文献、动物和细胞文献、科普文章;②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③除治疗小儿FD/胃脘痛/胃痞外合并治疗其他疾病的文献。

1.4 数据预处理 将检索所获取全部文献的题录导入Note Express 3.0软件。首先排除重复发表的文献,再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一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对文献进行筛选。其中,在不影响药物功效的情况下,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与分类,以避免用药不清或混淆用药。见表1。因小儿FD临床上辨证方法较多,主要有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证等。为便于分析,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及王伯岳主编《中医儿科学》对证型进行规范与分类,见表2。并将方中所有中药名称、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内容进行规范后录入,建立中药数据库。

表1 部分中药名称规范表

表2 证型名称规范表

1.5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 2020和SPSS Modeler 18.0对中药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合Apriori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SPSS22.0进行聚类分析。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到文献2 040篇,通过Note Express 3.0软件筛重后剩余文献1 475篇,对文献的题目和摘要进行阅读后,排除文献872篇。随后的603篇文献经阅读全文,排除不合格文献395,剩余文献208篇进行处方复核,最终得到163篇文献,170首处方,包含164味中药。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单味中药使用频率分析 对本研究收录170首方剂中出现的164味中药的使用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出现总频次为1 490次,出现频率≥10%的单味中药有25味,其中使用频数占比前5位的是:陈皮(80次,47.06%),甘草(73次,42.94%),白术(69次,40.59%),茯苓(67次,39.41%),山楂(64次,37.65%)。结果表明,健脾消食、理气药是临床上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常用中药。见表3。

表3 单味中药使用频率(频率≥10%)

2.3 高频中药性味归经分布 对使用频率≥10%的25味单味中药性味归经,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规范录入并进行分析,对中药性味归经不止一个的则全部录入,而药性如性微寒、微温等,均按照性寒、性温来录入。结果见表4。研究显示,25味高频单味药共累计出现25次药性、43次药味、72次归经,其中药性以温、平、寒性药使用较多,辅助热、凉;药味以辛、甘、苦使用频次居多,兼顾酸、淡、咸;归经以脾、胃、肺为主,兼顾肝、肾、心经、大肠等。

表4 高频中药性味归经分布表

2.4 药物功效分类 对数据库中记录的170首方剂的164味中药功效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5。研究显示,共有22类,应用次数共计1 490次,其中应用次数占比前5位的是:消食药(319次,24.41%),理气药(240次,16.11%),补气药(173次,11.61%),化湿药(130次,8.72%),利水渗湿药(89次,5.97%)。

表5 高频中药功效分类

2.5 临床证型分类 对数据库中筛选得到的170首处方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6。研究显示,临床证型共有8种,总计出现170次,其中出现次数占比前5位的是:脾胃虚弱(78次,45.88%),脾虚气滞(35次,20.59%),脾胃湿热(15次,8.82%),饮食积滞(13次,7.65%),肝胃不和(12次,7.06%)。以上5种证型共占90.00%,是主要的临床证型,此外也常兼见脾虚食滞、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等证型。

表6 临床证型分布

2.6 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 对25味高频中药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参数设置分别为:支持度≥50%、置信度≥90%、最大前项数为3,共获得关联规则1 243条,其中两药关联和三药关联结果分别见表7和表8。此外,对关联规则进行进一步可视化处理,其中以线条粗细程度表示两种高频药物之间关联度的强弱,结果见图2,研究显示,核心药物组主要是陈皮、神曲、山楂、鸡内金、厚朴、木香、槟榔、麦芽、甘草等配对而成。

图2 高频药物网络关联图

表7 两药关联规则分析

表8 三药关联规则分析

续表8

2.7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运用SPPS22.0对25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见图3。结果表明,选择群集数为10时,距离值为15时,得到4类中药聚类群。第1类:枳壳-山药-薏苡仁-太子参-砂仁-苍术-醋延胡索;第2类:枳实-干姜-莱菔子-柴胡-白芍;第3类:山楂-神曲;第4类:陈皮-甘草-茯苓-半夏-厚朴-槟榔-木香-鸡内金-麦芽-白术-党参。研究显示,每一类中药聚类群对应一个证型,其中,第1类对应的是脾虚气滞型;第2类对应的是肝胃不和型;第3类对应的是脾胃虚弱型;第4类对应的是饮食积滞型。

图3 高频药物聚类树状图

3 讨论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具体病因病机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运动功能异常、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9]。其中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因此,西医临床上常以促肠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而西药虽可达到治疗效果,但对机体脾胃功能的调节能力有限,且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副作用[10],且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内虚血弱,故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影响极大。

中医常将小儿FD归属为“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常见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肝胃不和证等证型,因此,治疗通常遵循健脾和胃、理气消胀、温中散寒、和胃降逆、理气和中等,此外还需结合患者具体证型,辨证论治,适当加用其他药进行辅助治疗[11-12]。单味药物在不同组方中出现的次数即使用频率很大程度反映了该药在治疗该病时所发挥的作用及地位。基于此,本研究对上述所建立的中药库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高频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分类与其临床证型互为佐证。对其用药频次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使用靠前的依次是陈皮、白术、山楂、茯苓、甘草等。其中,山楂、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槟榔消食化积、健胃、行气;党参、白术、太子参、山药健脾益气;白芍、干姜益气温中、调补脾胃、柔肝止痛;陈皮、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和胃、行气消积;薏苡仁、茯苓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木香、枳实、枳壳破气消积、理气止痛;延胡索行气止痛,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止痛、消积导滞、健脾和胃之效。对其性味归经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药性以温、平、寒性药使用较多,辅助热、凉,其中温可助阳、健脾暖胃,平可缓和、调和脾胃,寒可清热,除湿热;药味以辛、甘、苦使用频次居多,兼顾酸、淡、咸,辛能散结、行滞,甘能补益、调和、止痛,苦能泄、能燥、能坚;归经以脾、胃、肺为主,兼顾肝、肾、心经、大肠等,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肺主一身之气化、肝主疏泄、大肠传化糟粕等,脾胃运化失常则水谷不消,肺气不足,则脏器虚,疏泄不通,则气滞,大肠不化,则糟粕运化失常。因此,脾胃、肺、肝等失常,则腹痛、腹胀、早饱、厌食、恶心、反酸、嗳气、烧心、呕吐、泄泻。故常以健脾、和胃、疏肝、宣肺、通腑等为治则。另外,对其药物功效分类及临床证型分类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药物功效分类使用频次高低依次是消食药、理气药、补气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等;主要的临床证型依次是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胃湿热、饮食积滞、肝胃不和,此外也常兼见脾虚食滞、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等证型。

关联规则分析中置信度可准确反映预测的准确度,对置信度90%的两药关联、三药关联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两药关联最强的有28对,三药关联的有36对,表明核心药物对主要是由陈皮、神曲、山楂、鸡内金、厚朴、木香、槟榔、麦芽、甘草等中药进行配伍。此外,从功效上进行分类,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由理气药/补气药和消食药配伍而成,故对于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应注重从补气、理气、消食等方面进行配伍组方。

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4类中药聚类群。第1类:枳壳-山药-薏苡仁-太子参-砂仁-苍术-醋延胡索;第2类:枳实-干姜-莱菔子-柴胡-白芍;第3类:山楂-神曲;第4类:陈皮-甘草-茯苓-半夏-厚朴-槟榔-木香-鸡内金-麦芽-白术-党参。研究显示,每一类中药聚类群对应一个证型,其中,第一类对应的是脾虚气滞型;第二类对应的是肝胃不和型;第三类对应的是脾胃虚弱型;第四类对应的是饮食积滞型。

本研究对近年来临床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使用的中药组方和中成药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治疗此病多以消食药为基本组成,再联合理气药、补气药,辅助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等进行辨证施治。此外,研究显示,高频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分类与其临床证型互为佐证。且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

猜你喜欢

性味证型功能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亚洲丰系列功能性肥料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17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调查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