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者
——张瑞敏
2021-07-19李建锋
□ 李建锋 王 赟
张瑞敏,中共党员,山东莱州人,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他顺应改革发展形势,始终以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和超前战略决策,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带领海尔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目前,海尔集团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中心、25 个工业园、122 个制造中心、106 个营销中心,销售网络遍布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4年,张瑞敏临危受命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前身)厂长。他接手时,青岛电冰箱总厂的情况非常糟糕,“整个车间没有一块玻璃是完整的、员工随地大小便、资不抵债亏空147 万元、员工发不出工资、一年中连换三任厂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瑞敏带领海尔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征程。
张瑞敏创业时期有个非常经典的砸冰箱故事。1985年,有用户来信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400 多台冰箱竟然有76 台不合格。当时有人建议,将这些不合格的冰箱作为福利,便宜点卖给工人。因为那时候,虽然一台冰箱两千多块钱,抵得上一个工人3年的工资,但依然供不应求。张瑞敏却毅然决定要把这76 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而且要生产冰箱的人亲自砸。听闻此言,很多老员工当场流下了眼泪。张瑞敏说,对质量问题,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76 台,明天就可能是760 台、7600 台。
1988年12月,海尔获得了中国电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奖”金牌。
20 世纪90年代末,中国即将加入WTO,“狼来了”的声音甚嚣尘上。张瑞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与狼共舞才能成为狼,才能战胜狼,下棋就要找高手,与高手过招暴露自己的差距,才能闯出一条提高素质成为国际化人才,以推进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道路。1999年,张瑞敏顶着来自国内外各界的质疑与压力,决定投资3000 万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海尔美国工业园。国内很多人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但海尔在风险中抓住了机遇,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领航者。据统计,中国出口的家电产品在全球市场占了近一半,但自有品牌不到4%,其中海尔占比超过80%。
2008年8月28日,张瑞敏又一次举起“大锤”,这一次,他要砸的是仓库。张瑞敏带领集团决策层顶住压力,通过取消海尔在各工贸公司设立的物流仓库,率先推行了零库存的即需即供战略。海尔在张瑞敏的主导下,又完成了一次重要转型。
早在2005年,张瑞敏就首提人单合一模式,自此掀开了海尔颠覆性、引领性的互联网转型大幕。经过10 多年的发展,海尔的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大企业转型的风向标。张瑞敏以“自以为非”的精神魄力,再一次举起“大锤”,砸向了自己一手缔造的海尔大厦,砸掉中间层,将企业转型为网络化组织,搭建了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业家的平台。
海尔创业以来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企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能适应时代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而这其中张瑞敏确立的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张瑞敏始终将自身的成长、企业的发展置身于时代大潮之中,顺势而为,成为时代的企业家,创建“时代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