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的技巧: 周密论证,令人信服
2021-07-19王代福哈皮黑儿
王代福 哈皮黑儿
技法点拨
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要深刻而严谨,还要讲究说理的艺术。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要做到论证周密、令人信服,我們写议论文时,通常会采用如下几种论证方法:
摆事实
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可见摆事实是最好的论证方法,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上的。当然,所举的事实应当是大家都熟悉的,能够真实地反映问题的性质的。比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作者首先提出一个关于几何图形的选择题,通过分析,四个答案都对。这个有趣的题目,有力地证明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这就是摆事实。
讲道理
讲道理就是在组织论据时用说理进行阐释和分析,用以证明论点的方法。引用名言警句、科学理论等,以公认的事理来支持论点,这种方法的论证效果很好。但有时在引用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讲道理的作用。还是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为例,作者在引用了一个几何图形的选择题四个答案都对的例证后,紧接着又分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原因,告诉大家不要满足于一个答案,不要放弃探求,这就是讲道理。
打比方
“喻巧而理至”,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能够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如刘基的《卖柑者言》一文,作者巧设譬喻,由柑及人,借卖柑者的话,揭露讽刺了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封建官僚表面显赫威武而实则软弱无能的腐朽本质,表现了作者的满腔愤世之情。
作比较
比较法是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说明一个道理。由于比较这种方式能够明显地反映出事物的两面,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突出论点,所以也是议论文写作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论证方法。比较法又分对比与类比两种。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即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孟子先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再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佳作工坊
说“闻过则喜”
一考生
“闻过则喜”是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为“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这个成语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了,可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很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有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应怎样看待它。尤其是我们还处于“当局者迷”时,“旁观者”知无不言地向我们提出来,我们是“闻过则喜”呢,还是“闻过则怒”呢?
这令我想到了几位古人。
一位是战国时的齐威王。他听了宰相邹忌谈自身被众人称美的感受后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致使“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其闻过改过的诚心着实让人钦佩。
另一位则是唐太宗李世民。太宗时,谏议大夫魏征以直谏闻名。他曾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李世民与魏征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理想的君臣。魏征晚年,看到太宗对于朝政渐渐懈怠疏懒,于是上奏《谏太宗十思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竭诚待下,善始善终地治理好国家。奏疏情辞恳切,字字深中肯綮,句句催人泪下。太宗读后如梦初醒,愧恨难当。后来,魏征染病卧床,不久病逝于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他叹息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如今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唐太宗的肺腑之言堪称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还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古人——明代权臣魏忠贤,他自诩为“九千岁”,谁要是说了他半个“不”字,他连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就把人给杀了。最终他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
当今,有些人明明自己错了,他自己可能也意识到了,可就是不愿意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他们往往容不得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一味地爱听颂谀之词。殊不知,“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这种对己之错讳莫如深的人,必定会犯更大的错误,甚至会给我们的事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古人尚知错误难免,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吗?看来,我们要好好学学齐威王和唐太宗那种“闻过则喜”的胸襟,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我们的事业才有取得成功的保障。
教师点评
本文按照“引—议—联—结”的格式行文,文首由成语“闻过则喜”引出论题,接着展开议论,列举了历史上的齐威王、唐太宗善于纳谏,而魏忠贤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不愿意接受别人善意批评的错误态度。正反对比,告诫我们要有“闻过则喜”的宽广胸襟,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努力地修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辟,结构严谨,语言洗练,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