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跨界·主体: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路径研究
2021-07-17陈瑜
陈瑜
【摘 要】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多在封闭式的物理空间中获取知识,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不但缺少开放性更缺少知识的有效迁移。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引领学生,在综合化的学习活动中关联整合知识,获取真实的学习体验过程。笔者以为通过场域融学、项目研学、扶放进学等路径,能有效搭建学习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综合化学习建立内在的知识体系提供更多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学践勾连 知识迁移 综合化学习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核心素养达成的重要体现。而要达到知识的迁移就必须要实现与实践的对接。笔者以为通过场域融学、项目研学、扶放进学等路径,能对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通知识之间的脉络,在情境浸润、跨界融通、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与情感方面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一、场域融学:旨在知识迁移的综合化学习的情境浸润
语文情境化学习的特点在于以真实世界背景或学习者的真实生活经历为基础,融入学科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与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教学之时,应注重调动各种资源,突破课堂局限,创生教学场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分享,使之成为一个互融互通的有机整体。
(一)构建知识学习场,关注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现实情境纷繁复杂,仅靠封闭课堂内对知识进行机械的识记,必不能适应实际生活的需求,这就需要利用身边的各类资源,创建知识学习的场域,借助实践活动与真实运用,实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统编教材将“新闻”单元的学习方式定位为“活动·探究”,究其缘由,是因为仅限于课堂阅读,未经真实情境的过程“洗礼”的新闻知识,难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充分的内化。教学之时要在宽广的领域中,通过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系列性活动,完整地还原活动情境,让学生去实践新闻采访的原过程。比如借助运动会的契机,布置相关的任务,如搜集照片,完成采访,撰写消息。如此一来,运动会就成为了课堂之外的学习场域,对新闻知识的学习也拓展到了学生的课外实践,课堂中的语言运用知识更有了融合运用的土壤。
(二)推介知识分享场,实现知识的转化与输出
理解与内化是知识迁移运用的前提,然而在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还需创建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的分享场域,关注语言运用知识的转化与输出,检测学生在动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自觉、综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安排了“演講”活动·探究单元,演讲与思辨、应变等能力息息相关,学生在基于课内文本阅读了解演讲知识后,还需通过实践加以提升。教师可就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分享见解,确立写作观点。比如针对2020年的种种社会现象,如何进行一场打动人心、传播正能量的演讲?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结伴组建讨论小组,在头脑风暴的撞击中,逐步形成了“和平年代默默付出、潜心科研,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更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这样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观点。在辩论与表达中,学生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皆做到了全情投入,把对知识的认知深化为“具身认知”。在演讲展示环节,建构小组内展示、班级内展示、制作演讲视频,制作背景PPT,设计主持稿等多样展示领域,在多样化形式呈现成果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创造性的表达,使习得的演讲知识得以外显呈现,学生也能够在各种分享场域中“复盘”,迁移、运用、转化,实现知识的再建构。
二、项目研学:旨在知识迁移的综合化学习的跨界融通
语文学科天然带有跨学科的属性,项目化活动开展之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跨越文本之界、学科之界、生活之界、学习方式之界等,进行不同领域的“跨边界的语文学习”,实现知识的多维度链接和多层面重构。
(一)多维度链接知识,推动思维的圆融统整
项目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学生需要在多个文本、多种领域中链接多学科、多维度的知识,展开思维活动。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素养培育任务是“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据此目标设计“打造文化校园,征集人物雕塑”的主题活动。根据单元教学素材,制定读文选人、读文塑像、为像写文三个活动环节,以课文为抓手,以名人为范例,将语文与生活实践打通。整个项目链接了语文教学与绘画、雕塑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着意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整理资料、图画设计等各项能力。从选择候选人,到造型设计,到推荐信投递,让学生将课堂中的阅读鉴赏能力迁移到更为广泛的自我阅读选择中,并融合美术课堂的知识,将文艺审美与语言文字的功用结合起来。通过各维度,多学科知识的链接,学生的课堂知识逐步向实践迁移,思维也更趋向圆融统整。
(二)多层面重构知识,变“物理叠加”为“化学融合”
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而对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就是综合思维的重要表现。从单一的碎片化的课文知识中提炼出能彼此连接的知识,建构成一个逻辑系统,形成一个新的“意义整体”,将多样信息“物理叠加”后产生一种综合性的“化学物质”。
七下第一单元的语文学科目标为“掌握表现人物精神的常用方法及其表达效果”,据此设计驱动性问题:如何布置一个打动人心的榜样长廊?具体细化为三个环节:1.布置哪些人物精神的内容、以什么形式布置;2.分析通过哪些方式表现人物精神;3.小组分工探索、搜集体现人物精神的素材,进行整合、评论、修订形成成果。这三个环节对素材进行选择、分析、整合重构步步进阶,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涉及到背景、细节描写、对比、衬托、长廊设计等阅读或绘画知识。在综合活动中将这些知识按照项目推进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融合运用,这样的知识重构使原本单一、平行的知识重新排列组合为层层进阶的系统性认知,推动学生思维的融合深化,心智的高阶生长。
三、扶放进学:旨在知识迁移的综合化学习的主体参与
学习是一个内部心理结构和外部行为动作的变化过程,需要学生的参与、体验和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扶放结合,坚持自主与推动相结合,先扶后放,扶放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进入主动及深度状态。
(一)差异推进,整合唤醒新认知
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也各不相同,有时他们的认知看似单一、浅表,但通过综合化的学习将之聚焦,就能在生与生的差异比较中暴露思维漏洞,从而促使学生将当下的认知与之前的思考联系起来,激发、唤醒对已有知识的新认知。
文言文教学时,可关注词句段篇,文本内外等多视角的整合,来习得由一个到一类,在“类”中归纳规律。例如《三峡》教学之时,让学生对各种文言现象进行整合,并寻找整合的规律。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会发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常见的文学现象,但也有同学会关注到一些特别的词,比如“重岩叠嶂”,此时教师可稍微调换顺序,就成了“重叠岩嶂”,还有“隐天蔽日”到“隐蔽天日”,“林寒涧肃”到“林涧寒肃”,恰到好处的扶助就能让学生关注到互文所产生的精炼之美,音韵之美。生生的差异起到了互相启发的效果,配合教师的点拨扶助就能起到扩充认知范围,加深认知印象的效果。
(二)独立学习,聚焦深化元认知
元认知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的检测。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独立学习并产生新问题及理解,此时开启元认知的知识对话,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重新审视自我的知识框架,进而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实现文言文教学中“言”与“文”的深化,需要学生独立的深度思考,教学时立足一个点开启活动探究,在思考追问中深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比如课堂提问,郦道元的《三峡》大幅度地“抄袭”了《宜都记》和《荆州记》,但后两篇都不甚有名,唯有《三峡》成为举世公认的名篇,奥妙何在?有学生认为,郦道元写猿声时间长声音凄异,空谷中传响的特殊效果,相较于盛弘之的“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更为丰富。此时教师追问“清远”和“凄异”哪个好?学生再思考得出郦道元把猿声放在“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这个背景下来写,环境更烘托了猿声的凄异,足以让人“泪沾裳”。放手学生独立探究之时,教师有针对的追问,启发了学生的二度思维,使之关注前后文联系,丰富比较角度,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得以深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变被动接受、识记知识为主动思考获取知识。
学习与实践是互融互生的整體,唯有在综合化的学习活动中完成知识的迁移,方能改变机械的浅层学习,培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知识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完成自我的蜕变。
【参考文献】
[1]章新其.指向综合学习的浙江中考语文命题[J]. 语文建设,2020 ,(21):62-66 .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0.
[3]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杨彦捷,译.杭州:浙江人们出版社,20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