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辞赋中的情志养生

2021-07-17常先甫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辞赋苏轼

常先甫

摘  要:精神情志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中医将其纳入神的范畴。形是神的基础,神是行的生命表现,形神一体,阴阳和合,更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情志养生从古至今都颇受人们的重视,古典文坛上,宋代文学家苏轼,堪为情志养生达到几乎尽善尽美的楷模,在他的辞赋作品中,浓缩了他的情志养生文化思想与实践经验。苏轼无论穷达都心系国家,胸中充斥着浩然之气;因排挤诬陷而外任和贬谪之际,苏轼融合佛道、协调情志,做到随缘旷达,如遗世独立、风神潇洒的幽人,立于天地之间。苏轼的精神情怀与震烁文坛的经典作品,为后人喜闻乐见,盛传不衰。

关键词:情志养生;辞赋;苏轼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2-0061-04

情志主要指七情五志。人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五志指喜、怒、忧、思、恐。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形成与人的情志活动过于强烈、持久,从而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关,人若要健康,必须注重情志的协调,因此,生活中也就有了情志养生之法。情志养生,也叫精神情志养生,是在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主动修德怡神、顺时养神、协调情志、积精益气等途径,保护和调节人体精神心理的平衡,以达到形神一体、脏腑协调、气血通顺、阴阳调和的调神养心养性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1]。就人体机理而言,情志太过,就会功能紊乱,伤及五脏,有伤气机[2],只有做到精神内守,方能防范疾病的发生。情志养生法从古至今都颇受人们的重视,有坡仙之誉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情志养生方面堪为楷模。苏轼一生文集特别丰富,本文着重以苏轼辞赋为例,以管窥豹,研究苏轼情志养生的精彩表现,力图为现在的养生之道提供些許参考。

一、心系国家,奉儒守官

孟子尝言要养浩然之气,成为后世儒者正道直行的典范。苏轼早年读书,就深深地被东汉时期正直廉洁之士范滂事迹所影响,为官之后,以天下为己任,心胸坦荡,砥砺直行,时常保持乐观情绪。

苏轼是幸运的,他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生活于北宋太平盛世,为官于政治清明之时,创作了不少关心国计民生,表达富民强国理念,彰显儒家仁政思想的辞赋,如《延和殿奏新乐赋》《明君可与为忠言赋》《三法求民情赋》《六事廉为本赋》《通其变使民不倦赋》《复改科赋》等。《延和殿奏新乐赋》是对范镇所上奏的符合儒家治国之道的“新乐”的赞颂,范镇和苏轼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干,所以苏轼赞同朝廷用雅颂正乐,符合儒家正统,但思想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保守。《明君可与为忠言赋》立意明显,从臣子进谏和君主纳谏双重关系入手,强调了臣子的进谏以明君为前提,而君主纳谏要做到虚己以求,要有宽厚气度和善于辨明真伪的圣明。《通其变使民不倦赋》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是针对熙宁变法而言,一是针对王安石变法而言,但无论是针对哪一次变法,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国家政令一定要以适应百姓需要而施行,主张渐变而反对骤变。

苏轼在《三法求民情赋》中力谏朝廷体恤民生,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力主反腐倡廉,在《复改科赋》中力劝科举考试不能废除诗赋科目。苏轼在他的政论赋中直陈己见,铿锵有力,又寓议论于排偶之中[3](《赋话》卷5),大肆铺张渲染,尽显雄辩的才气,处处可见苏轼拳拳爱国之心。即便后来因排挤而外任和被贬谪了,苏轼所到之处都能尽己之力为当地百姓谋福利,“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4]10817(《宋史·苏轼传》)苏轼是地地道道的爱国爱民的儒者典范。

中医认为达能解郁,喜能胜忧,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久旱无雨,突降甘霖,于是作《喜雨亭记》,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在观人下棋的时候,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观棋》),荣辱不惊,动静皆宜,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心安理得品自高。即便后来苏轼的佛道思想越来越浓,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一直占据主流,他喜欢和高僧道士交往,喜欢陶渊明,喜欢自然美景,但他更心系国家百姓,终其一生并不归隐。苏轼在中医药学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后人将沈括、苏轼药方合为《苏沈良方》一书,既有临床各科的验方,也有关于医理、单方、灸法、养生等内容,可谓是造福人民的经典。其中《论修养寄子由》《续养生论》《养生偈》等篇,注重情志的和合,为现代养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静心去欲,融合佛道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5],苏轼遭受过三次重大的贬谪,,但是苏轼没有沉沦堕落下去,而是迅速调节情志,从佛道思想中汲取养料,静心去欲,度过了重重难关。

经历魂如汤火命如鸡的劫难之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拖家带口,加之俸禄减少,生活极度困难,苏轼创作了经典的《黄州寒食诗帖》,成为第二行书。困境没有打倒他,苏轼在黄州东门外,开辟荒地,自给自足,节制欲求,物质得到保障。他用一颗安宁静泰之心去面对世事变迁,但牢狱之灾的阴影萦绕着他,惊悸之余,他与好友同游赤壁,千古文赋名篇前后《赤壁赋》由此诞生。

《赤壁赋》将情景理三者圆融在一起,骈体与散体相接,采用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由眼前奇景,游览的欢快,经音乐纽带的衔接,转到怀古议古论今,阐发宇宙人生有尽无尽的辩证观点,终于达观。全赋由游览的舒畅始,游玩的尽兴终;以议论的悲伤始,又以议论后的达观终。《赤壁赋》前乐、中悲、后乐,如行云流水般,读来如临其境,思来更是意蕴无穷。《后赤壁赋》更增添了生活的细节,妻子的心细体贴,足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幸福;与客人愉快地畅谈,更见友情的真挚与力量;景致的精细描摹,可见文人的敏感细腻;独登巉岩高处,仰天长啸,却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被贬三年之久,仍然心有余悸;结尾处梦与道士交谈,给人以怅然若失的迷茫之感。前后《赤壁赋》皆以非凡的意境和超凡的理趣赢得人们的广泛好评。谢枋得《文章轨范》评:“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视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挂之齿牙,亦不足入其灵台丹府也。”[6]清人储欣在《唐宋八大家类选》中评:“出入仙佛,赋一变矣。”[7]

前后《赤壁赋》中的道家、佛家思想浓烈,被贬儋州之后,苏轼的精神情感更加圆融升华,达到不露痕迹的妙处。《天庆观乳泉赋》中,苏轼终于放下了所有。半夜里,在明月的陪伴和清气的环绕下,他独自一个人提着瓶子,前去天庆观里取甘泉。刚听到如鸣佩环之声,口中就有了津液,剔除了五味的腐蚀和六尘的污染,仿佛仅靠这些就能活命,也好像突然悟道了,所以“悟一真而失百非”,达到仙境一般。“儒道释三家皆为我用,化入文中,自成一家之言。”[8]此时的苏轼,在思想和为文上,都做到了随意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静神养生,始倡于老庄,苏轼在入仕前就已经得心于《庄子》(《宋史·苏轼传》),老庄的虚静恬淡与《黄帝内经》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苏轼又倾心于佛学,知识贯通,博辩无碍(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佛学讲究静心参悟,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心境逍遥(《黄州安国寺记?》)。有人说苏轼的佛儒关系是“儒表佛里”或“外儒内禅”[9]的关系,苏轼将儒释道融合在一起,亦可以说是儒表佛道里或外儒內道禅。“以儒家精神为担纲,以佛家精神为超脱,以道家精神为养气,……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人世与出世的交叠中,在激情与虚幻的转化中,在儒、佛、道的碰撞激荡中,苏东坡得到了融汇、整合与统一,从而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圆满的人生境界。”[10]

三、心存日常,情志协调

人之生存,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然后才能有精神境界,苏轼也是如此。人的情志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有所应激。风起幡动人心动,情志总会受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来抉择,恰恰体现了养生之理。

从物质角度而言,苏轼曾自笑平生为口忙。他自贬谪之日起,就为饮食而努力,还自创了不少饭菜的做法,如东坡肉、东坡鸡、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饼、东坡酒等。在外任到密州做官时,正逢天灾,粮食极度匮乏,苏轼只能以杞菊为食,苦中作乐(《后杞菊赋》)。黄州东坡的耕作,还成就了他的雅号。惠州儋州的巨大艰辛,苏轼坦然面对,更加升华了他的思想。生活的拮据并不可怕,只要能生存下来,苏轼便心满意足,还自称是葛天氏之民(《菜羹赋》),有时还幻想一场饕餮盛宴(《老饕赋》),有时独自取水煮茶(《天庆观乳泉赋》)。苏轼总能从生活中找到饮食,找到乐趣,找到希望。

从制度而言,苏轼在朝廷上经常被排挤,在外任和贬谪的江湖,依然有政敌的恶意攻击,即便被贬到儋州时,政敌不允许他住在官屋,只能自己想办法盖房子。这些并没有打垮苏轼,“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4]10817(《宋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被物役,他以陶渊明为榜样,即便到了极为偏远的地方,也能徜徉于自然山水之中,与当地父老结下友情,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论修养寄子由》)。身在官场的苏轼,不论遭受何等不公的待遇,也不会因五斗米折腰而放弃为国出谋划策的机会,都会尽自己的本职为当地百姓谋福利,苏轼的淑世精神,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从行为角度而言,苏轼注重日常起居的细节。安步当车,晚食当肉,是他的养生之道。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好友散步于皓月当空的庭院中,身心都很舒畅惬意。他在《养老篇》中总结自己蒸饭要软,煮肉要烂,汤要温和,毡褥要暖,饮酒要少,行步要缓,虚心实腹,不要有耳目之欲。他在《养生诀》中还倡导静坐养生和气功养生。这些都能看出,苏轼热心于生活,在平常生活中自得养生之道,自得其乐。苏轼晚年为弟弟苏辙贺寿,赠送一尊沉香木,并作《沉香山子赋》。苏轼劝告弟弟要像沉香木一样,内外兼修,德馨品香。此时,他们都被贬谪到了荒远之地,但要学习生长于峭崖上的沉香木,坚韧顽强,坚守初衷。

从精神与心态而言,苏轼尤其在困境之时,能保持君子固穷的儒家精神、翛然忘忧的道家精神、随缘旷达的佛家精神,“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4]10819(《宋史》)这种志气是充盈于苏轼身上的正能,是浩然之正气,正锻造着他的精气神。闲邪存诚,炼精养气(《养生偈》),苏轼做到了安心处是吾乡,他自悟被聪明误一生,索性随缘自处。他又以无何有之乡为家,作《和陶归去来兮辞》。北归之际,心如死灰,不再眷恋功名利禄,反倒是九死南荒也不痛恨,因为他与海南人民结下了深深的情意,这正是苏轼精神思想的光辉,也是其被后人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正是经历了官场悲喜交加、起起落落的多重磨练和人事坎坷后思想的淬炼以及在艰难困苦生活中的感悟,苏轼更好地将儒释道思想融合在一起,精神情感得到有机调和。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跋子瞻和陶诗》中写道“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11]在生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苏轼没有畏惧,没有哭天抢地,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苏轼时刻注重修身养德,无愧于天地,在粗茶淡饭的日子里,清心寡欲,坚韧顽强,安心养神,乐观豁达,静心沉思,翛然自乐,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四、结语

“情志养生为养生第一要义”[12],养生之道在于养神,精神文化是文化层面的核心。精神是人生活在社会的态势,朝气蓬勃、精神抖擞、充满自信、乐观向上、潇洒豁达,是健康美好的情志表现。但并不是每个人总是处于精神饱满的状态。“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13]不良的情绪和心态可导致人体气机紊乱,抑郁、忧虑、憎恨、颓废,损伤人的脏腑功能,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更令人神智不明,心态扭曲,举止失常,容易走上极端,乃至走上不归之路,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但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情志是可以调节的,人可以做到神明形安与形健神清,形神结合调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13]P2。收到形神合一,益寿延年,抗击各种压力的效果。人生如有不快乐,劝君读读苏东坡。苏轼文学作品的张力,苏轼的人格精神魅力,苏轼的养生之道,就如同他在《赤壁赋》中所言的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无尽宝藏。我们可从苏轼身上领略到情志养生的妙处、悟处、可行处,永葆一种心态平衡、坦然处事、乐观向上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秦竹.中医养生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56.

[2]柴宏亮.黄帝内经养生要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37.

[3]李调元.赋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41.

[4]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苏轼.苏轼诗集[M].王文诰,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82:2641.

[6]谢枋得.文章轨范[M]∥.王水照.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60.

[7]高海夫. 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东坡文钞:下[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5804.

[8]孙民.东坡赋译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5:123.

[9]达亮.苏东坡与佛教[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221.

[10]达亮.苏东坡的佛教思想特色[J].五台山研究,2008(02):59.

[11]黄庭坚.黄山谷诗[M].上海:中华书局,1936.18.

[12]原所贤,暴连英.中医文化论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11.

[13]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75.

猜你喜欢

辞赋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汉代文学与图像关系叙论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
蔡邕辞赋成就略论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