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研究
2021-07-17陶德庆
陶德庆
摘 要:高职院校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同时,传统学年制自身缺陷和学分制所具有的优势对比使得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成为必然。可是,当前高职院校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境。高职院校应敢于直面挑战,摆脱困境,持续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1)02-0022-04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学生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相对于传统的学年制而言,学分制具有诸多特点和优势。尽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大范围推行学分制改革,在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需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高职院校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的现实必要性
高职院校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既是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超越,也是尊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复合型、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具有极强的现实必要性。
(一)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固然离不开大量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强力支撑,这给当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过硬技术本领、一专多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导致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1]。这就促使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二)传统学年制自身缺陷和学分制所具有的优势对比使得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成为必然
1.传统学年制自身的缺陷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个体差异性进一步扩大,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模式的缺陷愈加凸显。
培养目标过于统一,课程设置单一僵化。传统学年制按照严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培养目标作出统一的规定,并根据目标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安排。这样,学生只能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被动修完规定课程,没有时间和空间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条件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自主选择。尤其是许多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缺乏经验和方法,所录取专业并非自己所爱,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被迫学习,更是难以达到预期学习效果,势必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学习时限固化,学生无法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传统学年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限为三年,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进行集中学习,否则就不符合毕业要求,无法取得毕业证书。对一部分学有余力、整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提前修完所学课程提前毕业,但这一强制的时限规定无疑让他们白白浪费了许多美好的青春时光,束缚了他们快速成长进步的脚步。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缺的学生而言,本应需要通过更多的时间学习才能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达到毕业要求,但也只能在规定的较短时限内草草收兵,在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走向了社会,必然难以胜任新的工作岗位,更不利于自身发展。
2.学分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学分制将选课制、导师制、辅修制、弹性学制等多种具体制度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自主选择学习课程科目,选择课程教师,安排学习进度,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有诸多优势和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科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学分制可以让每个个体在众多的课程中做出自主选择,在充分彰显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自我完善,这是传统学年制难以实现的。
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动力不仅来源于自身所确立的理想和目标,更直接来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可以选己所爱、选己所好,定然能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形成良好的学风,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學的积极性。学分制背景下,同一门课程由多位教师同时教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许多学校把学生选课的人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这样,教师只有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强教学研究,课前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可,才会被更多的学生所选择,不知不觉中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此外,学分制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破除了学年制固有的时限束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会有更大的空间和余地,同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二、高职院校推行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境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无论是在规模扩张还是在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更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分制改革在高职院校逐步开展并不断深化,在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成效日益凸显,但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观念滞后,阻碍学分制的完全实施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优秀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样离不开先进教育思想观念的引领。从学分制的起源来看,学分制源于选课制,选课制正是在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学习自由”理念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当下部分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仍然存在着教育思想观念滞后的状况,如过分关注学校专业设置是否齐全、覆盖面是否广泛、招生规模是否靠前,而忽视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对各类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过分关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忽视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过分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率,而忽视他们的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和职业期待吻合度;过分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分重视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分制的进一步推进。
(二)優质课程资源匮乏,制约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就是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就业和未来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既尊重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尊重学生成长成才和个性发展规律。从当前高职院校学分制的实施情况看,大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架构主要包括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其中必修课即学生无需选择的课程比例远远高于限选课和任选课比例,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学校规定,各专业学生毕业所需取得的最低学分为125学分左右,必修课学分占比75%左右,限选课和任选课学分占比为25%左右,其中任选课学分占比仅为10%左右。由此可见,学校开设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优质课程资源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同时,由于学校办学条件限制,学生跨专业选课、跨年级选课更无法实现,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学年制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真正意义的学分制背景下以课程为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未能落到实处。
(三)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影响学分制的顺利推进
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直接关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已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尤其是一些理工类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情况更为突出。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偏少,以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为主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也明显不足。这些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学校难以开出数量充足、质量优良、学生乐意选择的实效性强的课程。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学分制实施缺乏有效保障
学分制改革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计量方法的简单变化,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涉及课程的选择、学生职业生涯规范的指导、学习时限、重修补修等方方面面的制度。当前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改革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问题,如选课制度不完善,导致学生在课程选择中避难就易、避重就轻,甚至出现为了达到毕业标准而拼凑学分的现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体系化达不到预期要求,呈现出割裂态势;导师制的缺失,学生得不到正确有效的指导,容易在未充分了解专业课程具体情况和自身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做出盲目的选择,势必影响后期学习和未来发展;未能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实效客观公正的评价尚未落到实处,督导力度不足。
三、高职院校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的策略
新时代,为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应持续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破除思想束缚
学分制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先进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引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领导及教学管理人员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职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尊重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破除制约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学管理体制弊端。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注重因材施教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紧紧抓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这一核心目标,学分制改革才能扎实推进、不断深化。
(二)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课程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完整全面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课程内容、一流的课程质量是学分制实施的核心要素[2],也是推进并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首先,高职院校各专业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课程体系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集成多类型、多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优质课程资源。其次,要按照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的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的模块化组合,以满足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既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备性,又能体现其差异性、多样性[1]。最后,要有效整合学校资源,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学分制背景下,同一门课程要由不同的教师同时教授,不同教师教授的同一门课程之间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整体效益,才能为学生真正实现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创造条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分制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学分制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制定严格的师德师风制度,也要加强日常师德师风督导,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其次,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实践能力强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師,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比例;每年要安排一批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培养,拓宽他们的成长路径。最后,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厚植知识基础,把握教育规律,积极参加校内校外各种层次的教学竞赛和业务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学分制有效实施
学分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离不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其中主要包括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辅修制、绩点制、重修制等[3]。要进一步完善作为学分制基础和核心制度的选课制,以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框架结构为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要加强学校、院(系)两级专门咨询和指导机构建设,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专门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未来就业方向等方面做出正确选择。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弹性学习制度,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满足特殊群体,如高职扩招学生、以工养读的困难学生、入伍参军保留学籍的学生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同时要逐步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其他相关制度,如辅修制、重修制、绩点制、学分银行等,以保障学分制的顺利推进并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陆英杰.论高职院校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分制改革[J].太原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0(7):62-64.
[2]王燕.“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3):42-44.
[3]汪治.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系统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