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五部曲”

2021-07-17王进奎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五部曲热水器科学课

王进奎

中国近代科学界精英辈出,科技成就举世瞩目,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人的成就震惊世界,让国人为之自豪。小学阶段开设的科学课是中学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启蒙者”,担负着“启蒙重任”,需要有新颖有趣的方法、开放灵活的问题、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以及综合考察的检测方式。

课前导入:应以新颖有趣的方法为主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固然重要,其导入方式更为关键,它的新颖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以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展示丰富奇妙的科学现象进行引入;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实验引入;也可以用一些悬念性较强的科学故事引入。不管怎样设计和导入,其主旨是为了“点燃”学生对科学理论研究的“火花塞”,激发他们对科学原理的学习兴趣,进而推动他们进行主动探究。

以五年级上册的“光与热”一课为例,上课前,引导学生亲自试验,让阳光通过镜子投射到墙上,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一下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分别进行试验,观察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然后再用温度计测量光投射到纸上的温度,再比较一下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试验,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这些现象和做法都是学生平时经常看到或者“玩”过的,只是他们不知道其中原理。现在让他们“重蹈覆辙”,把平时的游戏在课堂上进行公开表演,如此貌似无厘头的课堂导入,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诱发了学生心中的“潜力股”,让它“稳步上市”并继续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好科学,潜移默化中科学意识已悄然滋生,科学素养已萌芽出土。

课中质疑:应以开放灵活的问题为主

牛顿因为一个苹果的掉落引发了思考,有了万有引力定律;冯如因为对第一架飞机的疑问,研制出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在课堂上,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知识的乐园。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不断创新。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开阔,正是源自于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和解决。

例如,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维护生态平衡”一课中,教师这样说:“同学们,假如我们到草原上去,看到天上展翅飞翔的老鹰,地上茂密丛生的草地以及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时,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兔子被老鹰捉了,草地被牛羊吃光或者被人破坏了,天上的老鹰被猎人赶走或者消灭了,会发生什么现象?森林里的狼经常追捕羚羊和鹿群,如果狼慢慢变少,羚羊是不是特别高兴呢?”这一个个问题后面隐藏着对生态平衡的研究。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源头、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课堂提问更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制胜法宝。一个精心设计的、有价值的提问,往往就是学生学习兴趣“顿悟”的契机、思维“飞翔”的推力。聪明的人问得很巧妙,愚蠢的人则问得笨拙。教师只要掌握了“问”的技巧,善于提问、巧妙发问,问题要以开放灵活为主、要以“一问中的”为主,就会给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为他们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课后练习:应以贴近生活的活动为主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做个太阳能小热水器”“滑动与滚动”等知识点,哪一项我们没有见过?哪一个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脱离了关系?就是因为太常见了,以致于我们忽视了对它的观察和研究。学生们更是如此:经常吃绿豆芽,却没有观察过它怎样发芽生长;每天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里面的热水,却不知道其制热原理;喜欢在小区玩滑板,却不知道为什么,原因何在?是因为需要用眼观察和动手探究的科学学习变成了概念背诵和填空练习,本属于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纸上谈兵,这是科学的“悲剧”。

学完“种子发芽”相关内容,布置学生回家之后选择绿豆种子进行种植,观察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并进行观察记录;对于“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一课内容,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观察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通过搜集资料,思考研究它是怎么工作的,然后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科学课不缺少发现的眼睛,缺少的是引导和观察;不缺少爱动手的好奇者,缺少的是关注和鼓励;不缺少实践的平台,缺少的是探究的理念。只要我们给科学课“松绑”,把它还给生活,课堂上是理论的启蒙;实验室是操作的引领;生活中,才是它“大显身手”的舞台。只有让科学课回归生活、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并精于总结和创新,还担心未来的中国会少了“牛顿”和“爱因斯坦”?

课堂模式:应以展示实践操作为主

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去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动手操作,像“测量力的大小”“制作一辆小赛车”“做一个生态瓶”等内容,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并没有多少“中规中矩”的概念总结,也没有具体的简答过程,有的只是贴近生活的问题提示,以及需要动手操作的实验过程。这里面包括简易的“小缆车”和“太阳能热水器”,亲身体验的滑板过程,以及绿豆芽发芽的观察记录,它需要的是实际的观察和操作,不需要枯燥乏味的“生搬硬套”;需要学生去动手制作,不需要凭空猜想。

例如,六年级上册的“实用工具”一课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工具(钳子、扳手、螺丝刀、起子等)。学生要了解这些工具的名称叫什么?可以做哪些事?你使用过哪些工具?至于“杠杆”的知识学习,除了一句简单的概括之外,则完全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总结其中的科学原理。科学课的模式,应该多一些实践操作,少一些理论分析;多一些“作品”展示,少一些概念背诵;多一些实际体验,少一些盲目猜测。科学课模式,应该以开放灵活为主,我们要把学生带到校园内,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带到田地里,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带到自行车上,了解链条和齿轮怎么“合作工作”。所有的操作和活动,就是一种最普遍的科学素养。

检测方式:应以考察综合能力为主

科学课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应该从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察,但是在应试教育面前,也只能从“生活乐园”中回来,投入到“题海大战”的大军中来,为考试而“鞠躬尽瘁”了。

例如,如五年级下册“运动与力”相关知识点,分为“我们的小缆车”“用橡皮筋做动力”“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三节内容,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全靠理论的背诵显然不可能。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辆简易小缆车;安装一辆用橡皮筋做“动力”的简易小车;借助气球的“喷气”来驱动小车。这些现象我们常见,只是没有实践,在考察时,不能仅看理论,主要看实际动手能力,并能分析其原理即可。

對于语言文字来说,海量阅读、熟读生巧、下笔如神、出口成章等都可以通过试卷、练习、笔试、面试来检测的话,科学课,它的特殊性则在于除了精深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活跃的思维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对于这门学科的考察,就不能单纯以“填空”和“简答”来进行测试,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理论和实践同时兼顾考察,效果更好、更能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是学习科学原理的启蒙,是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的基础。它的理论有点枯燥乏味,需要教师创新方法,在教学中加入相应的“调味品”,让它变得“色香味俱全”;还需要教师更新理念,引导“科学”回归生活;更需要营造一个浓厚的“科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和探究。实现科学以实践研究为主的梦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和科学素养,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陆鹤鸣

猜你喜欢

五部曲热水器科学课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谁应该为毁损的热水器负责?
太阳能热水器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五部曲
小学英语微课设计五部曲
科学课教学反思
自制一个太阳能热水器
身边的太阳能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