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是如何启航的
2021-07-16章百家
章百家
4月24日,福建福州市,为庆祝中目共产党成100周年,无人机在闽江上空摆出造型。图/人民视觉
2月8日,宝塔山下的延安城区夜景。图/新华
4月27日,上海电影集团开放车域影视基地内一大会址建筑群等十余处标志性红色影视建筑,让观众通过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感受不一样的“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图/新华
6月4日上午,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迎来开馆后的首批预约观众。图/人民视觉
4月11日,游客在江西井冈山南山公园火炬广场参观“星火相传”红色主题雕塑。图/中新
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初期在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综合催促下诞生的。百年之后,在回溯这个毛泽东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时,我们的视野更加宽阔,对这段历史的背景和细节也有更多更准确的了解。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呈加速之势。其重要方面是工人阶级的长成、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和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形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这场革命虽以妥协告终,却开辟了20世纪伟大中国革命的时代,其具有的深刻内涵随岁月流逝而愈加彰显。
辛亥革命也掀起了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第一波浪潮。各种名目的政纲、宣言遍布报刊,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流传。辛亥革命还加快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转变。辛亥革命后10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政局动荡不定。新文化运动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这本杂志更名为《新青年》,鼓吹新思想、新文化、启发新觉悟、造就新青年的宗旨一目了然。
新文化运动能够蔚成风气,还得益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教育改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提倡新文化的新派人物执教北大,培育了北大的一代新风。《新青年》杂志也由上海迁到北京。自此,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起来。
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鼓吹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这场运动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文学革命”,其意义并非仅限于文学方面。如果没有白话文的流行,外国的新概念、新思想便无法比较准确地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并为国人所理解。革新思想与革新文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战争与革命在历史上经常互相衔接。大战后期,首先在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接着,欧洲掀起一场大范围的革命风暴。随后两年,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斗爭也高涨起来。
1919年初举行的巴黎和会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猛醒”,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明显动向是转向社会主义。相当一部分人在批判封建主义的同时,也怀疑甚至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社会主义学说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2017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刁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31日上午,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网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图/新华
不过,五四时期传播的社会主义学说十分庞杂,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新村主义、伯恩施坦主义等各式各样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思想流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比较和试验,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改造中国的工具。
李大钊是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第一人。1919年秋季他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表明他已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