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业背后的隐忧

2021-07-16倪伟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考古队殷墟新闻周刊

倪伟

今年,中国现代考古迎来百岁生日,百年里,殷墟、二里头遗址等代表性项目刷新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在史书的尽头填补了新的内容。这些遗址仍有大量的秘密埋藏在地底,等待揭开。然而,仍在持续研究的殷墟,只有4名在编的专业考古人员;二里头遗址,仅有2名在编人员。

这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和副研究员常怀颖今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他们忧虑地指出,中国考古工作面临编制与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殷墟和二里头尚属于条件较好的项目,文章写道,在社科院考古所30多个田野考古队或课题组中,大部分实际在编人员仅有1名,有的甚至仅有建制而无法补充人員。国内最老牌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实验室,以及前沿的DNA实验室,都仅有一位在编人员,大量重要科学样品的检测和分析,因人力不足而迟滞。

中国是文物大国,百年考古和文物保护成绩斐然,然而这个行业受到的尊重和理解却难以匹配其成就。有时候,“神秘”的另一个名字是误解。在各地,文物部门相对弱势,考古工作常被阻挠,学子报考顶尖考古学院,都要面临找工作不易、不适合女生等“劝退”的意见,得到的只是谨慎的祝福。

今年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屡登热搜,成为近年“考古文博热”的一个新的案例。透过直播镜头,人们看到“方舱+防护服+先进设备”的现代考古组合。但被展示的画面,其实是国内考古现场的“豪华版”。采访中多位其他遗址考古队长都表示了羡慕,在更多考古工地,这仍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烈日炎炎、汗如雨下是常态。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省级以上文物考古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足2100名。省级以上具有考古勘探、发掘资质的事业单位,每年能在编制数内吸纳的考古方向应届毕业生,不足80名。这项要求极高专业性的行业,在纪念百岁生日、梳理百年成绩的节点,期望其处境能够迎来实质性的改变。

封面反馈

21/2021 总第999期

@涅槃:从很多无法估价的陪葬品和工艺品来看,古人的学识智慧和匠人精神真的非常厉害。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孟京辉:我的先锋都藏起来了》

很喜欢《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种花家的大野牛)

猜你喜欢

考古队殷墟新闻周刊
殷商故都 甲骨之城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殷墟甲骨档案的历史价值评述
撒哈拉沙漠上的墓碑
撒哈拉沙漠上的墓碑
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启动
撒哈拉沙漠上的墓碑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