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白先勇《台北人》主题的悲剧意蕴

2021-07-16陈婧靓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台北人白先勇

[摘  要:白先勇的小说集《台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人物昔盛今衰的对比,写尽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悲愁;无根浮萍般的异域人身份,道尽离乡背井的乡愁;中西文化冲突下的异化人性,说尽对传统文化严重失落的忧愁。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悲剧意蕴]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首飘零者往昔与现实的挽歌。这些“台北人”其实是因种种原因沦落或退守台北的“大陆客”,几乎囊括各个阶层:有卑微的舞女,也有上流社会的将军夫人,有叱咤风云的将领,也有本分的教书先生。他们的悲剧命运轮番上演:美人迟暮,英雄老去,客死他乡……在这所有的故事背后,蕴藏着物是人非的感时伤怀,离家去乡的苦痛,还有文化精神传统面临危机的迷惘。

一、时间的沧桑感

对时间的探索追问一直是文学关注的重点。白先勇曾说:“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对历代兴亡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的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所以在《台北人》中,白先勇以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将他感时伤怀的无常沧桑感寄托于主人公。比如战士,抗日战争里浴血杀敌如今却只是伙夫的赖鸣升,酒桌上念念不忘自己曾经光辉的战斗岁月(《岁除》);比如将军,武昌起义中勇猛无畏如今却苍老的朴公,仍能叙说当年经过和同仁的豪壮(《梁父吟》);又比如舞女,曾经风月场上众星捧月如今却只能嫁给老头的金大班,总会想起风华绝代的自己和真心相爱的月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这些人经历过那个忧患重重的年代,如今却青春不再,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成为无可奈何的感慨。正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逐渐被时代所淡忘,却又无力追赶时间,所以只能沉湎于过去的荣光,企图在过去就是现在的幻觉中把握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作者在感叹岁月无情之余,更是倾洒同情于他们。这些被时间抛下的“遗老遗少”,也被时光留下沧桑。如欧阳子所说:“潜流于这十四篇中的撼人心魄之失落感中最基本的,是作者对人类生命之‘有限,对人类永远无法长葆青春、停止时间激流的万古怅恨。”

二、空间的漂泊感

时间的流逝已奠定了人物的悲剧色彩,而这些本来自内地的主角却因战争流散台北,空间的颠沛更加重了悲剧意蕴。山河异变下的背井离乡,成为人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痛苦,《梁父吟》中逝去的老将军的遗愿是无论如何都要把他的灵柩移回家乡,《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的湖南农民王雄甚至想游过海峡;这些蛰居台北的人无限留恋昔日的生活景致,企图在台北重构,尹雪艳从来不肯把她台北的尹公馆降低于上海霞飞路的排场,《花桥荣记》的老板娘一定要留着漓江花桥的照片挂在店里,《秋思》中的华夫人先后在南京和台北的住宅里都种了“一捧雪”。乡愁成为了寓居台北的漂泊者共同情感。“在台湾当代文学中,基于‘根意识的家园意识与故乡憧憬,是比较普遍的、反复呈现的、一以贯之的艺术精神,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文传统”。白先勇曾赴美留学又从大陆迁居台湾,本身便带有背井离乡落寞之感,他笔下的人物跟他一样,始终有如无根浮萍一般无从归属的飘零感。空间承载着时间,“空间对立不仅作为一种叙述策略,且作为一种深层结构模式,凝结作者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观念,内蕴着作者积淀在心的浓浓故园离愁情”。这些流落到台湾的各色人,无论他们在现实中何般挣扎而痛苦地活着,没有一个人愿意终老于斯,怀乡始终是不变的精神指引,也是他们凄凉境遇里唯一的精神慰藉。但家园故土望而终不可归,只能留下绝望的悲凉。

三、文化的危机感

由于相对时空的特殊性,个人乡愁上升到涵盖更广远的文化乡愁。这是一种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冲突下个人的迷惘,是内战导致的民族分裂隔绝造成的文化断裂,更是文化精神传统新变后的探索。文化记忆传承的缺失使得现在独立于过去,《岁除》里的骊珠和俞欣这样没有接触过大陆的青年男女无法体会长辈的感触,只能像旁观者般听着那些往事;新旧观念的冲突使得代际矛盾产生和深化,《梁父吟》里国葬的仪式却在留美归来的家骥眼里成了繁文缛节;残酷的现实压倒信仰,《冬夜》里的余教授因生活所逼忍耻拜托朋友推荐自己出国教中文,人生的落魄惨状莫过于此,而文化追求的失落更显凄凉。文化是永恒的,在一个国家的民族认同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传统民族文化血脉。无法归家的游子本身就遭受着精神的折磨,对传统文化的怀恋、追寻和回归便是一种精神的回归。现代以来的中国近半个世纪,中国和传统文化都在遭受不断冲击,文化开始失落,秩序开始紊乱,传统文化教育的断裂也同时带来信仰的迷失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对于年轻一代的台北人而言,父辈所信仰的伦理道德只是腐化的封建,远不及西洋文明,这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悲剧,这也必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间沧桑感到“日暮相关何处是”的空间漂泊感再到“独怆然而涕下”的文化危机感,白先勇通过一個个鲜明的人物完成了悲剧意蕴的构建,奏响了一支关于怀旧怀乡和文化的乡愁之歌。他在充满沧桑无常的感伤性文字中努力地表现着他对人类和命运地悲剧性感受和思考。对《台北人》主题的探讨,也是对白先勇人生观的窥探,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台北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M].尔雅出版社,1976.10.

[3]王宗法.论白先勇的文化乡愁[J],2000.03.

[4]叶小芳.时间意识·家国意识·人性表现:白先勇短篇小说研究三题[D],2014.05.

[5]翟兴娥:《传统的回归——略论白先勇与中国传统文学》,德州学院学报2001年第17卷第1期.

[6]欧阳子:《白先勇的小说世界——<台北人>之主题探讨》,《台北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页.

[7]叶小芳:《白先勇短篇小说研究三题》,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5月5日第10页.

[8]叶小芳:《白先勇短篇小说研究三题》,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5月5日第23页.

作者简介

陈婧靓(2000-),女,汉族,湖南省永州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在读。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猜你喜欢

台北人白先勇
白先勇佛教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精神的融合
白先勇:不强人所难
高级修养
高级修养
白先勇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
浅析《台北人》小说中的色彩及意义
乌衣巷,堂前燕
从本雅明“废墟”美学看白先勇《台北人》
浅析申丹教授提出的假象等值
台北玩乐 散步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