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声 传形 传蕴 传道

2021-07-16王程

音乐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作曲声部音响

王程

2020年11月24日,“‘传·习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学科教师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成功举行。

本场音乐会由上音附中专业教师,上音附中和本、硕相关表演专业在校生,以及杰出校友、表演乐团[1]共同参与到此次演出中。音乐会上演的曲目,均为上音附中作曲学科教师新近创作的室内乐作品,七首作品均为室内乐体裁,不仅涵盖二重奏、三重奏至小型室内乐队等各类编制,而且运用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进行不同的组合,作品形式丰富、风格各异。如经典室内乐体裁在当代语境呈现的《弦乐四重奏4.0—家》《来自远方的歌》;塑造不同音乐(人物)形象的《三个人的游戏》《仨人行》;反映中国当代文化意蕴和人文情怀的《梅》《野人海的传奇》《》,此次音乐会充分展示了一场作曲与表演实践互动的精彩视听盛宴。

与其说本场音乐会是七位作曲家的创作音乐会,不如说这是专业老师言传身教、生动形象的作曲与表演课堂。

一、传声——经典体裁的当代诠释

“我国室内乐创作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2]也是我国最早的音乐创作体裁之一,在中国当代音乐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运用西方经典乐器编制,融入作曲家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彭荣鑫的《弦乐四重奏4.0—家》和邵青《来自远方的歌》充分反映了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的开拓创新特质。

《弦乐四重奏4.0—家》是彭荣鑫老师创作的一首弦乐四重奏。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形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在仍是当代作曲家创作的热门选题之一。第一部分以低音二(九)度结合中声部四、五度的纵向和声进行开始,构成整首乐曲的核心音程,并逐步扩展至高音区,塑造出“温暖”的背景画面。第二部分低音以五度主要音程结合二度的进行,采用不同的韵律节拍,使该部分音乐充满动力;紧接着由第一声部在高音区以单音长音持续,结合不同的装饰性“加花”,演奏出抒情性的“单音”主题,第二、三、四声部以复调卡农的形式进行模仿演奏,逐步发展出二度进行的主题旋律;最后由小提琴在低声部重复奏出“温暖”的抒情性主题旋律结束该部分。第三部分主要以弦乐“打击化”进行发展,大提琴使用不同方式敲击面板,产生多样化的“鼓声”,第一、二、三声部以拨奏演奏乐器的四根弦,运用不同的节奏型组合,整体产生打击乐的音响效果;接着第四声部演奏出“摇荡”的音型,各声部间以“敲击”和“拨奏”的不同组合,音响层次变化丰富;最后主要以四、五的音程和二度的横向进行逐渐发展至乐曲的高潮。尾声采用第二部分结尾部分的抒情性旋律在第一声部中高音区演奏,其他声部以卡农模仿,最后在宁静的和谐音响中结束乐曲。这部作品作曲家采用“经典”的编制,以二度和五度的核心音程材料贯穿全曲;运用卡农、对位等多种手法进行发展,使全曲各部分形成内在的逻辑关联;拓展运用弦乐“打击化”的演奏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音响层次,更提升了乐曲的表现力。

《来自远方的歌》是邵青老师创作的一首大型室内乐作品。作品为十位演奏家而作(其中包含一位打击乐),作曲家描绘了一段生命体从混沌萌芽至发展成熟的演化历程,以此贊扬人类和万物的生命之美,以此抒写了一首生命礼赞的诗歌。第一部分低音声部以弱力度进入,小提琴极高音区干涩的发音和跌宕起伏的力度交替,整个乐队营造出紧张模糊音响效果;马林巴演奏的主题在乐队低沉紧张的音响中“若隐若现”,仿佛在“混沌”的乐队中“孕育”着胚芽,不断生长,生生不息;最后由单簧管和小号在低声部奏一段抒情性的主题,竖琴奏出类似“钟声”的音程,以宁静和谐的音响结束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运用双簧管在高声部演奏出充满活力的主题旋律,单簧管与之形成对位的主题,小号俏皮的跳音演奏增添了诙谐的音响效果;后部分竖琴与马林巴的加入,结合主题声部颤音的演奏,“摇摆不定”,充满趣味。第三部分转为快速,双簧管与单簧管以三度的形式奏出舞蹈性特征的主题旋律,弦乐组以拨奏的织体伴奏;后部分邦戈鼓的加入,木管声部以颤音演奏结合弦乐的滑音演奏,增添了该部分主题俏皮的特征,音乐活泼,充满欢快。第四部分速度转为慢速,在弦乐演奏一段同音反复的背景音响后,竖琴声部“再现”第一部分的“钟声”,颤音琴演奏第一部分马林巴的主题,最后弦乐以舒缓安静的音响结束整首乐曲。这部作品作曲家运用了小型室内乐队的编制,加入色彩性打击乐,运用不同的乐器组合方式,乐队音响变化丰富;运用核心主题材料进行“展衍式”发展,不仅使作品各部分主题鲜明,同时整体结构具有高度的凝聚力。

二、传形——音乐形象的动态塑造

“音乐形象是用乐音运动(或声音组合)的方式来塑造艺术形象的。”[3]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与乐器组合方式,产生不同的音色音响,“以声传形”,“以形达意”,“以意塑象”。作曲家秦诗乐《三个人的游戏》和高弘的《仨人行》虽然乐器编制和风格特征大相径庭,但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首乐曲均运用模仿、倒影、对比等发展手法,使三者(声部)之间相互“追逐”“分离”“融合”,动态化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

《三个人的游戏》为钢琴、小提琴、单簧管而作,是秦诗乐创作的一首三重奏。作品选用性格各异的三件乐器,以此体现三种(人)不同的形象,作品整体形成“快—慢—快”的三部性结构。第一部分以钢琴(四度)密集的半音“跑动”主题进入,间以“周期性”的休止,音乐充满动力;材料经过数次增长,音区不断拓展至高音区,逐步形成具有节奏韵律的“半音环绕”音组;单簧管与小提琴先后加入,乐器之间形成不同的音色组合形式和变化方式,描绘出三件乐器“互相追逐”“嬉闹竞技”的热闹场景;最后钢琴声部以纯四度、二度和弦结构结合纯四度进行,音响色彩新颖。第二部分以钢琴“音块”的音响开始,后使用纯四度的和弦进行,横向形成半音化下行发展,最后在小提琴声部形成抒情旋律,单簧管运用卡农模仿;紧接着钢琴在高声部发展出歌唱性主题旋律,单簧管进行对位发展,小提琴进行装饰性“点缀”,旋律优美,轻盈流畅;三件乐器之间运用卡农、倒影模仿、逆行等不同发展方式,结合不同的乐器组合,描绘出三件乐器“游戏互动”的动态画面,生动展现出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回到第一部分“跑动”的热闹场景,首先在单簧管奏出充满“竞技”性的旋律,接着单簧管以大跨度的颤音演奏,小提琴和钢琴声部同音反复,经过不断的反复与模进,形象刻画出激烈的游戏场面;后部分小提琴和单簧管以长持续的颤音进行,两者“齐头并进”“互不相让”,钢琴回到开始的半音密集“跑动”,然后小提琴和单簧管先后加入,在激情四溢的“竞技”气氛中结束整首乐曲。这部作品作曲家采用传统的创作手法,以核心音程构建主题材料,贯穿全曲;通过不同的乐器组合,使旋律线条形成不同的音色组合,音响色彩丰富;运用卡农模仿等复调化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三个人(乐器)嬉戏追逐的游戏画面。

《仨人行》为三件琵琶而作,是高弘老师创作的一首极具动态画面的作品。作曲家运用三件琵琶,音色和谐统一;创作手法上通过构建一组简洁的和声进行,以动机的长度序列形式及其排列顺序来贯穿全曲。作品整体采用“散—慢—中—快—散”的戏曲板式结构布局。作品第一部分为散板,三件琵琶依次进入,第一声部构建最基础的核心材料,第二、第三声部变化运用逆行、倒影、模仿等手法,结合不同的长度序列,使不同声部之间形成(片段)“残影”“回声”等动态化的效果;三个声部在横向发展上形成对比,同时在音色上又融为一体,整体音响充满变化。第二部分为慢板,由第一声部和第三声部分先后在高音区和中音区奏出抒情性的主题旋律,旋律优美流畅,赋予歌唱性,与第一部分复调化的音乐形成对比。第三部分为快板,第一声部演奏主题旋律,密集的节奏音型极具流动感,主题充满动力;在第二声部间插“绞弦”的特殊演奏手法,结合“扫”“拂”等演奏手法,音色新颖;第三声部转变为打击乐因素(敲击琵琶面板),运用不同的力度和节奏,热情奔放,三个声部形成不同的音乐形态,组合形成个性化的音响。尾声转为散板,使用作品开头的基础材料进行逆行“镜像”呈示,与第一部分形成首尾呼应。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色音响和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乐器,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拓展了传统乐器(琵琶)的表现力;采用不同的发展手法,塑造出风格各异的三种形象,生动描绘“仨人行”时彼此之间相互顾盼的画面形象。

三、传蕴——中国意蕴的诗意表达

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符合中国意蕴的音乐作品,是当代中国作曲家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作曲家岳淼的《梅》和居文沛的《野人海的传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进行诗意化表达,两部作品“以物明志”“借景抒情”,体现了两位作曲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旨趣。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拓展传统乐器的表现力,创作符合乐曲表达内容的音乐作品,是其建立个性化音乐语言的有效手段之一。作曲家强巍昊的《》对传统音乐与文字進行当代解读,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中国气质”,彰显出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作为当晚音乐会开场的第一首曲目,《梅》是岳淼老师创作的一首三重奏。作品创作于2020年这一不平凡的年份,作品三个部分标题(《临风》《傲雪》《凌霜》)皆为不惧狂风雪寒、无所畏惧,作曲家意欲咏“梅”,借以赞颂历经这一时期后愈加强大、团结的伟大祖国和每一个人。作品使用古筝、单簧管和长笛的中西混合编制形式,每部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在第一部分大量采用了旋律上行线条和强进行方式,运用较密集的音型,整体节奏自由,力度变化丰富;使用不同乐器的组合、衔接、模仿等发展方式,结合长笛和单簧管的“气声”等特殊演奏,将(临)“风”的各种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第二部分以古筝音色为主奏,在音高上逐步扩展,描绘出“梅花”从含苞待放到完全盛开的“生长”过程;两件木管以衔接的方式演奏固定的流动音型,在不同阶段变换节奏密度,形象地刻画出纷纷扬扬“雪”的场景;整体上古筝与两件木管形成对比发展,动态地刻画出梅花“傲雪”开放的象征画面。第三部分,古筝双音演奏结合长笛的泛音演奏,整体音响紧张,描绘出严寒“凌霜”的画面;后部分两件木管在中音区齐奏,速度缓慢,色彩暗淡,犹如挽歌,以此纪念2020年这一不平凡的时刻。作曲家选用古筝暗喻梅花,通过三部分不同场景的描绘,体现出梅花迎雪怒放、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此象征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优秀精神品质,透露出作曲家独特的文人气质;以中国民族乐器为核心融合西洋乐器,以传统文化为创作出发结合西方作曲技术,体现了作曲家多元化的创作思维。

《野人海的传奇——为长笛与大提琴而作》是居文沛创作的一首二重奏。作品取材于中国藏族地区流传的爱情故事,两位主人公(扎西和卓玛)隐居生活的地方被人们称为“野人海”(藏语叫“木格措”,是忠贞爱情的象征)。作曲家选用长笛和大提琴两件“异质”类乐器暗喻爱情故事的两位主人公,同时,以长笛与大提琴音色构造野人海佛音遥旋的美丽景象。按照作品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作品第一部分以长笛进入,中高音区音色明朗如同清晨的一缕阳光,使用滑音演奏,节奏以“散化”的处理,间以不同的“留白”(休止)方式,生动地描绘出山林中薄雾朦胧的景象。紧接着第二部分长笛节奏紧缩,大提琴逐步加入,两个声部形成对比、模仿、互相追逐、激卷交融,山林中万物苏醒、热闹非凡。在一段短促的跳音后,第三部分大提琴转入高音区进行演奏,音色华丽富有光泽,“流动”的旋律线条,仿佛阳光照射在海面,波光粼粼,湖光倒影千变万化,七色晕染,令人眼花缭乱。第四部分是作品的高潮部分,两声部以“流动”的旋律互相交融、连锁发展,极具色彩的旋律长线条用以描绘余晖洒满的海面流金溢彩,此时野人海水天一色,静谧斑斓。最后一部分大提琴以低音进入,音响浑厚,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长笛以“散化”穿插其中,一切归于沉寂;后长笛转入低音区,在一段“祈语”之后结束整首乐曲,余音回绕,佛音遥旋。整部作品作曲家在横向音高与节奏都运用严密的数列关系,结合“非周期性”形成的“留白”[4]方式,不仅作品“表象”具有自由多变的发展方式,而且内部结构形成严密的逻辑组织关系,形成别具一格、惟妙惟肖的“音乐景观”。

作为当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5]为四支竹笛而作。强巍昊借助汉字中深邃的文化魅力,以此隐喻这部作品中四支竹笛多样化的演奏技巧与神韵,体现出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采用三个竹笛群(各五支)构建背景音层,丰富了乐曲整体的音响层次。第一部分首先以三组笛群逐渐进入的背景音开始,四支竹笛以声部对位的形式,运用“气冲音”“剁音”“吟音”“滑音”[6]等多种演奏手法,形成“虚”“实”结合的多层次音响效果,营造出虚无缥缈、意蕴绵绵的音乐意境;后逐渐向“实”转入,第一声部在高声部演奏出活泼的主题旋律,其他声部运用模仿、对位等手法与主题形成对位发展,四声部音色统一、形态各异。第二部分以笛群演奏引入,速度缓慢,四声部换为新笛演奏,音色低沉厚重;第一、第二声部首先奏出对位性的主题旋律,两声部相互“缠绕”,笛群演奏柱式和弦的背景音响,后转为两组声部对位发展,整个第二部分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特征。第三部分转为快速,四声部使用梆笛的颤音演奏进入,第一声部先后与笛群以及第二、三、四声部先后形成对位发展;接着四声部竹笛汇聚在一起与三个笛群形成“对抗”发展,快速的“流动”音型结合颤音演奏将音乐逐渐推向高潮,整首作品在欢快恢弘的气氛中结束。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深入挖掘竹笛这一中国古老的传统乐器,结合古老文字的“象形”特点的文化依托,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体现了作曲家多元化的创作观、创造性。使用四支竹笛和“笛群”结合的演奏方式,同时结合竹笛的发音特点,根据乐曲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与发展方式,符合传统的审美趣味。

四、传道——教学理念的多元发展

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与教学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相关作曲与作曲理论基础之上的,室内乐写作是作曲教学中最基础的方式之一,也是当代作曲家最常见的创作体裁之一。在专业音乐院校附中的作曲教学中,室内乐创作是绕不开的“必修课”,它包括从初级的各类乐器独奏曲到高级的多件乐器重奏、合奏的写作,是相关学习作曲专业学生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重要“成长”阶段和“转变”过程。毛泽东曾说:“先学楷书,后学草书。”[7]作曲教学亦为同样道理。在作曲学习的初级阶段,不仅要学习基础的“四大件”,更重要的是要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去实践运用,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写好“楷书”,打下坚实的基础。系统掌握相关作曲技法后,在大量的音乐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标签”式的个性化音乐语言,才能挥洒自如地去写“草书”,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本次“传·习”音乐会,不仅是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会,更是一次“传道授业”的实践学习课堂。通过聆听、学习各类优秀音乐作品,不仅是学习作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自身音乐素养的重要方式。七位兼具作曲家与老师的双重身份,运用不同的乐器编制和音乐语言进行创作,不仅丰富了音乐会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更“演示”了一堂多样化的室内乐写作课。每首作品创作手法、音乐风格上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迥然不同,但是每首作品在音乐内容和文化立意上“各抒己见”“各有千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视野,而且提升了其音乐审美与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创作注入了新动力。这种“交叉”式的实践学习方式,不仅体现了上音附中“传承创新”“开拓进取”的教学理念,同时反映了上音附中“勤于实践”“全面培养”的教学特色。

結语

曾子曰:“传不习乎?”[8]此次音乐会即是一次作曲与表演的实践学习课堂,从曲目涉及的范围和完成的质量来看,都体现了上音附中相关学科一流的专业水平。此次“传·习”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在内容上契合上音作曲与表演学科的教学体系,切实促进了作曲与表演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且从本质上反映了上音“教学—研究—创作”(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音乐创作)三位一体的模式,体现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学科的优良传统,切实推动了上音作曲与表演等相关学科的教学研究与发展。

注释:

[1]此次参与演出的乐团有“上海音乐学院唐俊乔竹笛乐团”和“上音附中室内乐团”。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3]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35页。

[4]钱仁平:《“宏复调”织体形态及其结构功能——何训田〈声音图案〉之三音乐分析》,《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第41页。

[5]取自金代韩道昭的《五音篇海》,发音为sè,指竹笛音色之声,是一个四叠字。

[6]胡登跳:《民族管弦乐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7]1960年初,毛主席在谈到技术革新时,他以书法为例:“像小孩子学字,先要学楷书,再学草书。”

[8]取自《论语十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王 程 上海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作曲声部音响
Task 1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田野里的音响
多声部视唱训练
AI作曲的诺亚方舟将去往何处?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诚实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