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小艾草的成名之路

2021-07-16徐峰王语桐

知识就是力量 2021年5期
关键词:艾蒿艾草艾灸

徐峰 王语桐

踏青采艾学问多

艾草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艾蒿、甜艾、白蒿、灸草等别称。叶厚纸质,羽状深裂,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茎褐色或灰黄褐色,单生或少数,高80~150厘米。花果期为每年了至10月。艾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耐寒耐旱、极易繁衍生长,在中国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荒地、路边、山坡、森林和草原等。资源植物有蒙古蒿、魁蒿、野艾蒿、红足蒿和北艾等。

南北朝时期,端午又称“浴兰节”,荆楚一带便有在端午之时采艾的传统节日习俗,采回后将最具人形的艾草挂于门上。《荆楚岁时记》中有所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蹋百草,又有鬭(dòu)百草之戏,揉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ráng)毒气。”古人对艾草的采割相当讲究,除了具有人形这一特征,还有一种采割标准,是在端午的前一日入山阳面,寻找长势旺盛的艾草并轻轻踩弯,翌日入山查看弯曲之艾回正者,得以采割,因而艾草又被称为地阳草。

药食同源 艾草飘香

艾草相较于灵芝、泽兰等香草,显得太普通了。但是,艾草在古代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将艾草晒干捣碎成艾绒,还可以用来制艾条,供艾灸使用

将采摘的新鲜艾草捣碎并配以糯米粉,包裹豆沙、花生、白糖

民谚有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值仲夏,端午日也是草木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古人认为,这天采的草药用以治病、驱邪气最为灵验和有效。《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所载的“五月五挂艾蒿”:一位老奶奶的善良感动了本要纵火的神仙,在神仙的指点下割下艾草挂在全村各家各户的房门之上,免去了一場灾难,最终拯救了全村人。因而,每逢端午之际,人们就会用艾草来驱毒辟邪。家家户户在门上悬等馅料制作成“艾糍”挂艾草,甚至将艾草扎成人形,或编织成虎形,或用彩布剪成虎形,以加强驱邪的作用。女子们将艾草别在发际,而男子们则挂在腰间,小小的“艾虎”中寄托着人们对生活平安美满的愿望。

以艾草驱邪一度被视作迷信,但在如今看来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用现代医学来解释,所谓的“邪气”就是病毒和细菌,艾草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桉叶烷和三萜类,对多种致病细菌以及病毒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可抗过敏性休克、镇咳祛痰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可义疾,久而弥善”,除了端午挂艾的传统习俗,艾草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小小一株艾草可全草入药,不仅祛湿、散寒,还能止血、消炎,用处颇多;将艾草晒干捣碎成艾绒,还可以用来制艾条,供艾灸使用。艾草入药,讲究一个“陈”字。所谓“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但艾草也并非越陈越好,还要根据用途进行合适的选择,比如保存3至5年的艾草最为适宜供艾灸用,既祛除了燥气,又保存了药性。

正所谓“药食同源”,古人也有着食艾的习俗。艾草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民生植物,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古人就以鲜艾入膳、陈艾入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艾草饮食文化,可做艾草茶、艾草汤、艾草粥、艾叶饼等食谱,艾草美食流传至今。每逢清明节前后,部分地区的人们总喜欢将采摘的新鲜艾草捣碎并配以糯米粉,包裹豆沙、花生、白糖等馅料,制作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食用。

养生保健的“健康符号”

每逢端午“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我们对艾草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更是化身文人骚客笔下的美好词句。

出于对艾草功用价值的赞许,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美誉。形容年轻美貌的女性为“少艾”;《诗经》中称保养为“保艾”;《史记》将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可见古人对艾草的喜爱之情。或许是因为与“爱”谐音,在《诗经·王风》中,艾草更是被用以表达深切的相思之情,有着“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之绝句。

艾草不仅仅只是端午节的佳品,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宠儿”。或是艾草绿植、抑菌净化,或是艾条灸疗、养生泡脚。无论是外用还是内服、医用还是家用,艾草已经彻底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养生保健的“健康符号”。

(责任编辑/黄盈盈 美术编辑/李子夜)

猜你喜欢

艾蒿艾草艾灸
艾草,爱了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艾蒿坪听雪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梅全喜:艾蒿食疗百味
艾草
艾草青青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艾草飘香的村庄
采一把艾蒿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