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大湖归来”的奥秘
2021-07-16王静王晓琼
王静 王晓琼
青海湖在幼年时期还是一个淡水湖,在以万年为单位的时光流转中,青海湖进入蓬勃的青年期,气候变得干燥,四周被高山环绕,导致湖水不再外泄,成为一个闭塞湖。青海湖逐渐从一个淡水湖变成了咸水湖。如果活水补充越来越少,咸水湖就会变成盐湖。不过青海湖也许不会这样快速地“衰老”为盐湖,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资料监测显示,2020年9月下旬,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近4600平方千米,是2001年遥感监测以来的最大水平,这也许跟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西北暖湿化相关。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确立,青海湖的生态地位日益显现,人们也在密切关注着这里的野生动物,青海之美在于湖,而湖之美则在于生命。青海湖孕育出的纯洁生命慰藉着人类的心灵,人类也在用实际行动呵护着那些野生动物的生命。
湟鱼:一生不停地逆流而上
冬天的青海湖会形成厚度达40~50厘米的冰盖,冰盖之下游动着青海湖特有的物种——湟鱼。
湟鱼的学名是青海湖裸鲤,有一种说法称湟鱼最早是从黄河鲤鱼演变而来的,为了适应青海湖盐碱水质,身体鳞片大部分退化,身材紧实光滑。作为在高海拔、低水温生活的鱼类,湟鱼生长非常缓慢,体重增加500克往往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正是因为漫长的生长过程,再加上“雄多雌少”的性别比例,使得湟鱼在面临大量捕捞时,种群数量下降迅速。20世纪60年代,湟鱼因过度捕捞变得濒危,数量由最多时的32万吨骤降至2600吨。2004年,湟鱼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随着持续多年的封湖育鱼禁捕措施,湟鱼种群得到了逐步恢复。
每年的了月份,湟鱼洄游密度达到最大。整个洄游过程危机重重,搁浅死亡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为什么要这样每年长途跋涉数十千米洄游呢?实际上这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一个过程,只有成功爬坡过坎、顺利存活的个体,其性腺才能在洄游途中经历的外部刺激下发育成熟,从而具备孕育、繁衍后代的能力。
看似不起眼的湟鱼在青海湖流域整体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正是它们的存在,河湖才得以保持健康,青海湖鸟岛才得以成为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
黑颈鹤:鸟类中的“模范父母”
夏季的青海湖有200多种不同的鸟类翻山越岭,甚至跨越不同的国度汇聚而来,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也是鸟类的乐园。这其中,有一种“仙气飘飘”的乌备受瞩目,它便是黑颈鹤。
黑颈鹤最早由俄国探险家尼·米·普热瓦尔斯基在青海湖边发现,是世界上15种鹤中发现最晚,且唯一栖息在海拔3000~5000米高原上的鹤种,也是中国特有鹤种,人称“珍禽之冠”。
目前,在自然界生存的黑颈鹤总数约14000余只,中国约占96%,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鸟类。青海是黑颈鹤的夏季繁殖地,黑颈鹤也被青海省列为省鸟。每年的3月份中、下旬,黑颈鹤从云贵高原越冬区迁徙到青海,然后分散在玉树州、果洛州、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等高山、草甸、湖泊、河流、沼泽地栖息,并在那里繁殖后代。
黑颈鹤长到四五岁左右才会脱离父母的怀抱开启自己的旅程
黑颈鹤一般在5月份产卵孕育后代,其卵呈淡青色,布有棕褐色斑点,经过30多天的轮流孵化,幼鹤出生。虽然黑颈鹤经常生产“双胞胎”,但实际上它们繁殖能力很低,往往只有一个宝宝能够顺利成年。黑颈鹤对来之不易的幼鹤也是加倍珍爱,其它动物如果胆敢冒犯巢穴或幼雏,就会遭到如利剑般鹤嘴的迅猛攻击。护犊心切的它们也被称为鸟类中最慈爱的父母。
青海湖周围出没的狼
中华对角羚:尾部有爱心的“羚羊”
在辽阔且物种资源丰富的青海湖周围,遭遇狼并不是一件多稀罕的事,因为这里有它们喜欢的猎物——中华对角羚。
1875年,俄罗斯博物学家普热尔瓦尔斯基(Przewalski)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中华对角羚,被命名为“普氏原羚”。环保摄影家葛玉修拍到全球首张中华对角羚照片后,开始了为其正名的过程,中国的特有物种应该有一个中文名字——中华对角羚。
如果说狼的存在,有助于让中华对角羚野外种群处于一个健康状态的话,那么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华对角羚曾经广泛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被当地人称为黄羊。但随着上世纪60年代被大量猎杀食用和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到20世纪90年代,仅在环青海湖地区幸存不到300只,它們也成为世界级濒危物种。牧区有些过高且带倒刺装置的围栏也给中华对角羚带来不小的威胁,野生动物不会区分哪些地方是不允许去的,所以经常会有中华对角羚跨越围栏被挂致死情况发生。
近年来,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不断呼吁下,青海省对中华对角羚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也逐渐恢复至2700只,而且还在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据2020年发布的《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白皮书显示,青海湖周边濒危物种普氏原羚(中华对角羚)种群由1994年的300余只增加到2018年的2000余只;黑颈鹤由2007年的40余只增长到2018年的130余只;水鸟种类由2007年的69种增加到2018年的95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9.3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35倍。这些数据表明,青海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
作为青海的标志性湖泊,保护好青海湖周边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种群不仅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责任,也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伟大工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青海湖的这一片鱼、水、人和谐共生的繁荣景象,将谱写一曲生态优先、物种多样、持续发展的新乐章!
湖面上飞过的雁群
渔鸥
(责任编辑/王佳颖 美术编辑/李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