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课文设计想象作文的几种方式
2021-07-16岳春英
岳春英
有人打過这样的比方:读书像熔化铜铁一样,把铜料装进炉子里,点着燃料,用鼓风机吹,只要没有熔化就要不停地烧,不停地吹。作文就像烧制器物,铜熔化了,倒进模里,一下子就行了,费不了多大力气。读是理解,写是表达,但写难于读,因为理解的东西不一定能表达清楚;而能表达清楚的则肯定得到充分的理解。从读中引导学生写,然后通过写来检查读的效果,有利于使理解与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同步的发展。下面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介绍几种易于操作的设计想象作文的形式。
1.情节扩展式。
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中的某些情节有时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略去。对此,可以把那些比较概括的句子或片段加以扩充、拓展,使之具体、详尽。这是一种枝叶的加工,而不是躯干的改变。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揠苗助长》结尾:“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据此,要求学生以《无语》为题,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几个方面展开想象,把儿子跑到田里看到的情景写出来,突出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的道理。
2.文尾延伸式。
有些课文故事情节清晰,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完,耐人寻味。可将原文的终点作为读写的起点,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结尾写到:“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凭借这个结尾启发学生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以《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为题说话或写话。
3.图文转换式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个图与文交织的大花园。把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变为抽象的文字,或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极具个性色彩的内心图画,要进行思维的转换,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的略读课文。它先是概括说《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桥北头的情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清明上河图》长卷全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处情景写下来。又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燕子》分四部分,第一段描述了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的形象;第二段写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了,给春天增添了美丽和生趣;第三段描述了飞行的燕子;第四段描述了停歇的燕子,可以概括为:外形图、归来图、飞行图、停歇图。熟读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想想在你的脑海出现了哪几幅画面?然后人人画图,拟定画题,述说图意。注意:这里的图画不等于美术课的图画,只是辅助阅读的一种手段而已,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着力,要有语文味。
4.多向改写式。
这是以原文为基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改写课文的表现形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的再创造、改写的过程。
(1) 改变人称:把第三人称改变为第一人称或反之。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区区五十字,语言凝练至极,但故事情节完整,又不失形象生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把自己当做文中的人物司马光或被救的孩子,以“我”的口吻写故事,题目可叫《砸缸救人》或《我得救了》。
(2)改变体裁:把诗歌改为记叙文,或把古诗扩译为白话文。教学统编版三年下册《古诗三首》中《清明》以后,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围绕原诗的中心增加景物描写和我、牧童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把四句古诗扩充成四段话,成为一个小故事。
5.课题联珠式。
这种训练形式,是从相声节目里的片名串联移植过来的,具有尝试色彩,颇受学生的喜爱。它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又能调动学生复习已学课文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收集一些阅读过的课文题目,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编入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一定思想意义的小故事中去。
如学完五年级下册,先让学生把本册课题分类。然后要求学生以参观牧场之国为线索,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内容,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出有人物、时间、地点,有景物的小故事。例:《军神》《刷子李》《西门豹》几位感动中国人物的后人应邀去《牧场之国》参观。他们从《祖父的园子》启程,一路上,经过《景阳冈》,赏过《红楼春趣》,看到了《我的朋友容容》和《杨氏之子》在《摔跤》,《小守门员和他的观众们》在为他们加油。更奇妙的是在《金字塔》前,他们竟然看到了京剧《猴王出世》的表演。最后他们乘坐《威尼斯小艇》,来到举世闻名的《牧场之国》。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他们不禁想到了祖国,发出了感慨:“《月是故乡明》。”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