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甘肃白银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事故的思考

2021-07-16吕晖

户外探险 2021年7期
关键词:越野赛越野跑参赛者

吕晖

距甘肃白银黄河石林百公里马拉松越野赛事故的发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这段时间里里,媒体上的各种信息、报道,朋友间的交流,让情绪在震惊、悲伤、愤怒、担忧直至忧虑中波动。如今终于静下心来,从一个行业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视角梳理分析下,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本文想讨论的一个是关于责任的问题,这是大众最关心的。再有则是我想和大家探讨的关于大众赛事整体生态的问题。

首先说说关于事故的原因与责任。

是天灾还是人祸?哪个是关键?这是事故发生后舆论马上提出的问题,也是所有人第一想要知道的。

结论的得出很简单,既是天灾也是人祸。如果不是极端天气事件,即便组织工作不到位,也不会出现这么大数量的伤亡(比如前三届),而现在却可能是世界越野跑历史上最大的事故;但如果组织管理工作做得好,即便极端灾害来临,也不会出现这么大数量的伤亡。

结论很简单,但划分两者各自的责任程度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所谓“天灾”,是指包括如飓风、地震、洪水、冰雹等在内的极端天气灾害,在法律上属于“不可抗力”范畴。如果“不可抗力”被确认为主要因素,那组织者的责任就将减小。

“不可抗力”的认定必须要满足不可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以及客观情况几个要件。先说“不可预见”,根据6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白银景泰“5·22”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责任事件调查报告》,5月21日21时50分,白银市气象台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21日16时49分,景泰县气象台向赛事组委会发布气象信息专报,对黄河石林景区天气进行了预报;当日22时16分景泰县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并通过12379平台、手机短信、工作微信群进行了发布。第二个要件是“不可避免”,这是指灾害的发生,基本不用讨论。最关键的是第三点——是否“不可克服”。除了上面提到的气象部门相关工作外,组织者的问题与责任将在此显现并厘清。在长距离跑步赛事中,设立打卡点是必须的环节。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对参赛者的身体安全进行管控——如果你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任何一个打卡点,赛事管理者将认为你没有能力安全地完成整个比赛,如果你还要坚持比赛,则很有可能会发生身体伤害。此时比赛将对你关门,你会被安全留置收容。虽然除此之外卡达点还有确保参赛者按赛事线路进行等一系列作用,但既然打卡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關门能力不足选手,那么对其的援助也应该是打卡点最基本的作用。而困难的路段也是最容易产生能力不足选手和最需要完备此功能的。此次比赛最难的路段,也是灾祸发生的地方,组织方之前却理所应当地由于道路艰难原因不提供任何后勤补给与援助。无论在对越野赛的理解,还是在组织运营能力上,组织方都表现出了严重不足。比赛紧急中止规则和救援程序,是接下来的两个重点,而组织方同样无论是在预案还是在实施中都远远没有到位。“不可避免”这一要件就难以成立了,形成了真正的人祸。

2008年汶川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通过日常对校舍建筑的不断加固和当时看来杞人忧天的反复防灾演练,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创造了全校22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安全转移、零伤亡奇迹。这是面对天灾最好的解答。叶志平校长是我们的英雄、业界的良心,但他的所作所却应该只是我们日常操作的标准规范。

判定天灾与人祸的各自责任大小,需要把一个个问题再延伸分割成更多的细节子问题,每个问题又存在着客观技术水平和主观作为能力两个方面因素。除此之外,最终的认定更可能会受到外界多方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我们内心深处总希望能有一个可以宣泄从而更好平复痛苦的通路,这最终会变成舆情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大众体育背后所承载的社会发展要求也一定是最终裁判者要去考量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关于我国目前群众性体育赛事整体生态的问题,此次黄河百公里越野赛事故,也折射出了它的方方面面。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史称《46号文件》),全面放开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开启了中国体育运动的新时代,全民体育得以快速发展,大众体育产业也如火如荼。其中跑步类的马拉松赛事最为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已有1828场,参赛人次上千万。今年随着疫情的基本结束,积蓄已久的需求得以释放,各地又掀起了一个办赛的热潮。但其中的问题是热情办赛多,理性办赛少。

“群众性体育赛事在我国早已不仅仅是一场赛事,作为一个大型社会活动,它承载了太多不同机构、不同人群的诉求和梦想。体育部门希望通过它来推动大众体育、全民运动的发展,赛事组织运营方的诉求则是利益与商誉。而更高一层的城市管理者在付出了不菲的举办成本后,则是希望借此把家乡展示到全国甚至海外,从而带来更多经济增长的机会并最终提振、造福民生。专业运动员的目标是成绩与奖金,而绝大多数非职业参赛者则希望能顺利完赛,享受自我突破的喜悦或是美好的参与体验。这些各自不同的目标被放入了一场赛事,寄予厚望,则必然会产生相互的冲撞与变形。”

以上是我2016年采访某城市大型马拉松赛事时写的话,几年过去了,大型群众体育赛事的现状并没有多少改变。各方的目标诉求本就没有错,也依然存在,但各方依然很少会做到相互的理解、尊重,与各自目标的科学实现。赛事生态依就远未成熟,这也是此次事故的本源性原因。

跑步赛事

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跑步,是近年来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最热点,也是推动其他运动的基础。此次事故发生后,很多业内人士在厘清马拉松与越野跑的关系,马拉松有更多的爱好者,他们想为“跑马”正名,不愿意背这个锅。

一方面,马拉松和长距离越野跑的确是形态不同的两种运动。但由于马拉松更早为大众所知,于是慢慢成为了艰苦卓绝、常人不可企及的所有耐力运动的代名词,很多越野跑会取名“超级马拉松”,此外还有游泳马拉松、自行车马拉松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自然不是马拉松赛事,赛会组织者更不会混淆。

另一方面,庞大的马拉松人群在慢慢沉淀后,很多跑者会转去参加越野赛或铁人三项赛——“或者上山,或者铁三”。原因也很简单,想要在42.195 公里的马拉松比赛中不断有所提高,需要既枯燥又很难以保证的训练,而且还很容易受伤。对于绝大多数业余跑者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绩必然逐步下降,于是有着运动多样性、体验丰富却没有恒定时间标准的越野跑和铁人三项,自然成为了他们下一个目标——既可以挑战,又有着更多的乐趣。

我们其实可以不必纠结马拉松和越野跑的名称之别,也无须为自己的爱好正名。唯一重要的是清楚我们参赛的目的是什么,哪一样更适合自己,因为不同的运动对我们身体的要求不同,这是唯一重要的。

参赛者

和所有运动一样,越野跑的参赛者分为专业选手和业余爱好者两类,他们的目的、诉求和所要承担的风险都大不相同。但此次的极端事件告诉我们,无论是谁,参赛目标的重要性排序都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安全、安全完赛、成绩”。

此次赛事一个为人诟病的地方是较高的参赛奖金,认为这个过于商业的行为导致了参赛者的盲目性,而赛事也变得不那么纯粹。对此,我并不认同。

专业选手就是以参赛为职业谋生的,赛事奖金就是平日艰苦训练的工资,希望更高的奖金就像我们期盼高工资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所有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借助商业的推动,跑步不仅远未达到“金元足球”那种需要调控的程度,而且实际上其商业化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即便是精英选手的收入,比起其他行业也是微不足道的。全国前二十的顶级跑步运动员的平均年收入,仅相当于一个大企业总监的薪资水平,更抵不上一个流量明星一天甚至半天的收入。而后者的社会价值真的几百倍于前者吗?社会的发展应该更多去鼓励代表着积极、健康和坚持的体育英雄们,而不是以一个个“爽值”作为标准。

专业跑者靠成绩取得收入,风险自然也会增大——快速轻量化导致的自有装備补给不足、高强度运动导致的受伤等等。但不论自我目标如何,无论是精英选手还是爱好者,我都不认为他们在此类事故中应承担什么责任。“选手们是把命交给赛事组织方的,他们足够信任你”,这是已故著名赛事总监申桐广为人知的话,既是良心所言,更是对参赛者和赛事组织者关系最准确的定义。

赛事运营公司

大众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随着国内跑步类赛事的蓬勃发展,众多赛事运营公司也应运而生,良莠不齐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之前大众对此次运营公司的质疑,集中在员工过少而项目收入过高上。其实问题点并不在此。对于越野赛事公司,20多个人(按网上的说法)其实不算少了。我们可以倒着推算一下,即便在甘肃白银这样薪资水平不高的地方,一个20多人的公司,每年也得有几百万的业务才能维持。如果只有一年一次150万的赛事收入,人员数与业务量的对应关系显然是无法成立的。所以,或者这家公司实际连二十几人也没有,或者如有的媒体报道的还有其他业务。但无论怎样都说明了团队的不专业性,而这个才是关键。

最近网上有篇名为《狂热的马拉松生意,与拿命搏的贫穷跑者》的文章(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发表于5月23日),颠倒黑白的结论看过之后令人气愤。文章中说马拉松赛事让地方政府和运营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而很多贫穷的参赛者却成了他们的抬轿者,造成了这个运动的畸形发展。先不说这篇文章混淆了马拉松赛事和越野跑赛事在商业形态上的区别,关键是它只选了几个最顶尖和成功的赛事做事例,教科书般地以偏代全而又很有欺骗性,从而得以在这个时点成功制造出矛盾,并利用热点狂揽流量。说这篇文章是吃人血馒头也不为过。

实际上,跑步类赛事想要盈利是很难的。无论是马拉松还是越野跑,收入主要由广告赞助、参赛门票与周边,以及政府赞助等几部分组成。如果这些都按计划实现,则会实现一定的利润。但现实情况是真正能做到并获得较好盈利的,十场赛事里难得一两场,这些还都是多年投入、积累和机缘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两三场在持平或微盈亏状态,剩下的就都是亏损了。但盈利与否不是不专业的理由,赛事必须有它自己遵循的专业标准,这是超越于商业目的之上的。不怕赛事公司小,而怕不专业,这才是问题所在。

那么,为什么要做跑步赛事?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想明白。跑步赛事不是一个赚快钱的生意,不是一个没有专业门槛的生意,不是一个可以撬动资源点石成金的事情。专业的标准和艰难的商业模型,你如果看不到这两点并做好准备,它一定会反噬你,不管之前你曾如何成功与幸运。

当地政府

通过大众赛事,打造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不仅是我国体育赛事主办地政府的初衷,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世界通例。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国家去竞争奥运会主办权呢?但这只是终极目的,需要去认真思考其实现的路径和能力,不是成功办了赛事就一切都来了。至于赛事本身,则必须按其自身的规则去运作,否则更没有未来。这两个点往往是举办方政府忽视的。

关于赛事,举个极端点的例子,比如说生命责任问题。很多高难度越野跑赛事的组织方都会预计到可能发生的参赛者生命安全的问题,即便在严格落实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因此会做好相关的应对和准备,包括签订免责条约,甚至报名时收取尸体转运费,等等。此类参赛者自愿承担风险,类似过去武林相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个人约定,官方会如何面对呢?一般多是视而不见,出了事也尽可能地讳莫如深。这样在事前预判、规则制定以及后期有效应对上,就难以完全做到位。这不仅仅是赛事运营的问题,更关乎到赛事举办地的愿景与目标,以及跑步赛事行业的发展。

我在和很多地方政府的合作中,会首先探讨赛事或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体育赛事、户外运动都只是引子,政府谋求的长远目标可能是全域旅游,或是乡村振兴、城市改造,以及未来重点的碳中和。这些又各不相同。只有在大方向确定的基础上,才可以开始赛事或项目活动的总体规划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如何让单次引流活动形成长尾效应,落地成为未来可自我发展的业态。如果产生不了长期的效果,那意义就不大了。否则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的國家放弃对奥运主办权的竞标呢?

赛事、活动确立后,当地政府应该交由运营方负责,无论在目的还是技术实施上,最大程度减少业外干预,但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监理。

一场大型赛事往往有着多方的诉求,当存在多重目标后,结果就不再容易被有效掌控,各种意见操作都难免偏颇和一厢情愿。对于城市管理者、赛事主办方、运营者以及参赛者,每一方都需要多去了解、思考和尊重其他方的诉求,更多地对自我进行要求与提升,才能慢慢搭建、创造出一个良性的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新生态。这其中政府主管者需要展现出更大的睿智,毕竟当地政府是各方中最有力量的那只手,也是最终的受益人和结果承担者。

体育行业主管机构

此次事故发生后,国家体育总局5 月23 日晚紧急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旨在加强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完善体育领域安全风险防控措施。随后全国多地的马拉松、越野赛、自行车赛,以及登山、攀岩、潜水等户外赛事宣布延期或取消。但各地举办方显然是受到此次事故的影响,而不仅仅缘于国家体育总局的会议精神。毕竟现实情况是很多赛事早已不再由体育主管部门审批,赛事的举办和管理权已经从体育主管部门转到了各地的政府。

随着2014国务院《46号文件》及其后一系列政策的发布,体育强国又一次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体育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目前,各运动协会面临着彻底与行政管理脱钩的关口。这个时点上此次事故的发生,主管者是否会收紧甚至改变相关政策呢?如何平衡好放开、推动全民体育的大政策和管控风险之间的关系,将是体育行业主管机构必须面临的课题,这也是全行业深切关注的。

各种运动最终都要在各运动协会组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不同于其他领域行业协会,体育运动协会既负责行业人员的准入(资质、注册),又对其业务行为有所管控(级别赛事等),其实是社会中最有权力的一类社团。未来,行业协会将如何把握管理、服务以及自身盈利的三者关系,将是中国体育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核心。个人认为,用专业能力而非行政手段去管理行业、用服务推动行业、不构建商业垄断势力,才会给中国大众体育带来更好的明天。

逝者已逝,但如果没有被遗忘,他们就不会消失。希望此次21条生命的惨痛付出能换来一个契机,一个能更好保障大众体育运动,从而推动它继续前行的契机。

愿逝者安息!

猜你喜欢

越野赛越野跑参赛者
Cross-country running:Risk and injury prevention 越野跑:风险与损伤预防
马拉松之殇
户外“撒野”指南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跑着跑着就到了
2016Xtrail阿勒泰世界探险越野赛圆满落幕
越野跑专项训练动作解析
边跑边“玩”为什么从路跑转向越野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