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跑边“玩”为什么从路跑转向越野跑
2015-08-06蔡英元
什么?一成不变的街道风景已经让你厌烦透顶?
什么?一圈一圈的操场训练已经让你索然无味?
什么?42公里的距离已经对你小菜一碟?
好吧,是时候来点“野”的了!
相信许多完成了马拉松的跑友,早已对越野跑赛事迫不及待了。而现如今,从公路跑转向越野跑的跑友也越来越多,那么,公路跑与越野跑究竟有些什么差异,越野跑到底有些什么乐趣吸引着跑友“跳槽”呢?
说到路跑与越野跑的关系,既可以说路跑是越野跑的基础,就像路跑也是登山、皮划艇、滑雪等各类户外运动的锻炼手段一样;也可以说,路跑和越野跑是区别不算小的两种运动,越野跑更具备“玩”的特质和属性。
第一,路跑更多的是一种锻炼的手段,而越野跑更富于变化,更多的是一种享受。
比如,路跑中,特别是在硬化路面,一般是公路上进行的城市马拉松赛事,是人类在钢筋水泥都市里一同奔跑的大型群体性运动。而在我的眼里,马拉松的极限性,更多是体现在对坚硬公路路面和沿途往往枯燥景观的耐受性上,它没有越野跑那么富于变化和趣味性,也不像越野跑由于人数较少、赛道较窄而制造出更多的交流互动机会。每跑一次越野跑,我总会在途中和同跑者有更多的交流甚至产生更多的融合度,这是我参加了许多路跑赛事、十几个马拉松赛事都难以具备的体验。千万人中跑马拉松的孤独感,和在十万大山中跑越野跑的独享感,真的十分不同。
每次跑在山脊上、跑在雨林里,尽管磕磕绊绊,尽管偶尔崴脚,我还是开心得像个孩子,好像回到了童年无忧无虑撒欢儿的状态。什么邮件、什么配速、什么房贷、什么工作,此刻全与我无关。
第二,从技术上来说,越野跑需要掌握更多的技巧,更有乐趣。
在越野跑的技术上,除了一般路跑的惯性技巧和奔跑技术,越野跑一般来说,还需要掌握上(下)坡技术、自补给食水的技巧、使用头灯夜跑的技巧、使用登山杖辅助上下坡的技术以及一定的野外自我救护知识经验。
第三,无论何种运动,总是身体姿态变化越大,就会越有意思,越野跑正是如此。
越野跑要使用不同的肌群,能锻炼出更强的核心力量、平衡能力和胆魄勇气。
第四,它更具备“玩”的特质和属性。
在我看来,越野跑就如同儿时的戏耍,在我小时候生长的中小城市里,每个孩子都爬树,爬树的时候都很开心,这种开心,是不需要什么奥运大赛,什么世界纪录来衡量的。越野跑也是一样,对大多数的跑者来说,成绩不会排在第一位,享受跑步的过程和安全完赛才是最重要的。
而路跑,对我来说,往往只是一种“锻炼”,相对枯燥乏味。这也是许多路跑的人,开始慢慢向越野跑转化的主要原因。许多跑者把这个过程,叫做“上山”。因为山在那里,风景在那里,负氧离子在那里,所以这种吸引力,还真是很难能抵挡得住的。
如果说越野跑有什么缺点,那就是相比之下它可能更为“奢侈”。因为一般说来,越野跑都是在城市之外、山林之间的,接近性远不如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的路跑。就像我居住在北京,虽然城市的三面都有群山环绕,但真要去到这些山岭中奔跑,开车过去也至少要一个小时左右,而且其中不少地方可能还需要门票,时间和金钱都比路跑需要更多的成本。
但,不就是因为如此,越野跑才更好玩吗?
去年在法国采访顶级越野跑者和推广者Gregory Vollet时,他说了下面这段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对于越野跑,我从未感到过厌烦。因为越野跑的每一步,都是与其他不同的。越野跑的过程,同时是思考的过程,判断的过程,只不过这些思考和判断是高度紧张的,是近乎自由化的。而这种自由化的高度紧张,恰恰能给人的头脑带来最大程度的放松和清醒。
“我用五种感觉去进行越野跑:首先,视觉,我需要注意路上的每一个树根,每一块石头,选好落脚点,选好可供借力的手扶之处;其次,听觉,我喜欢听鸟儿在林间啾啾,风儿在山岗呼啸,我的听觉也和视觉能力一样,在越野跑的过程里,得到了提升;第三,嗅觉,当你跑在山林中,就会感受到山野的气息是何等清新,山花的味道是何等芬芳;第四,味觉,渴了我可以俯身掬起一捧山泉,一饮而尽,饿了,我可以摘一些野果果腹,这是用嘴和味蕾去亲吻、去感受野性的自然;第五,触觉,我用手去触摸树木岩石和冰川,我也用脚去感受不同路面的质感。通过这五种感觉,我和脚下的大地产生了伙伴般的亲密感,这也是我爱越野跑的原因。因为我在其中,感受到了最大的自由。”
Gregory Vollet被誉为越野跑运动的“教父”,因而这段话也像神的旨意那样,深深地印刻在了我心中。
蔡英元
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2011年创建新浪户外和新浪跑步频道并担任主编。北京铁人三项协会常务理事,热爱并参与跑步、登山、滑雪、骑行、皮划艇、自驾旅行等各项户外运动,一直致力于推广户外健康的生活方式,曾在国内外完成多个百公里越野跑赛事及全程马拉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