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1-07-16吴伟文
吴伟文
【摘要】批判性思维属于新时期教育界极为关注的内容,研究其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是当下教育工作者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同时感悟其中的语文知识,将其内化为自己灵活运用的知识储备,批判性思维则有利于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以通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加以培养,因此两者有着相互成就的关系。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现状出发,总结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教育的改革,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界研究的重点。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取决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其侧重于后天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必须从各项学科教学工作入手,通过改善教学模式来达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标。阅读是提升阅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就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其侧重于对课本基础内容的学习,语言素材的积累,很少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尤其是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初中。基于此,探索初中语文阅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落后。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讲解文本内容,关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没有过多的阐述。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仅仅掌握了阅读文本中的新词汇、新句型,积累了语文素材,如此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让学生丧失了整体意识,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堂提问形式化。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前已经将问题的标准答案设定好,这种课堂提问方式的问题展示意味更强,课堂提问没有达到引人思考和评判的目的,学生更倾向于去接受教师给出的观点和论证过程,丧失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语文阅读也就成为一种形式。
第三,学生缺乏问题意识。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习惯于去单方面讲述知识给学生听,学生也乐意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完全成为语文知识的接收器,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相较于主动去思考,學生更倾向于等待初中语文教师将问题的答案公布出来,因此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会逐渐吞噬掉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阻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第一,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做到积极鼓励学生,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大胆思考,提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将所有学生在教学课堂上都拥有发言机会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关注很少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给予精神上的激励,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此外,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热情迸发出来,有利于其他教学任务的实施。通过对比教材课文和课外阅读内容,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进而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例如,学习蒲松龄的《狼》时,部分学生会对狼产生同情心,认为狼只是太过饥饿,并未认识到狼残忍狡猾的一面。同时,要让学生通过辩证分析认识到蒲松龄写狼的深层次含义:揭露当时贪官污吏的爪牙的作为,讽刺他们就像狼一样肆意欺侮善良的百姓,虽然文中狼的行为确实显示了它们善于合作的智慧,但本文的重点并不在此。这样的辩证分析可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用质疑的态度分析问题,培养其有理有据的质疑精神。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局限于标准答案里,鼓励学生结合课内外的阅读资料做出假想,大胆提出独特的观点,甚至质疑那些看似科学合理的评价。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提问方式,又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易被学生忽略的细节进行提问。例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文中提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句话富有深意。一般来说,“不相见”应表达为“没有相见”,但作者用“不”表达,能体现出其强烈的主观意愿,反复推敲即可得知,作者在两年时间内和父亲不相见,实是有意为之,然后再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在这两年时间中和父亲存在极深的隔阂。这一点对学生理解课文为何在表达方式上较为含蓄很是关键。教师若能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疑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再由课文内容挖掘思考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大胆质疑学习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石拱桥》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提问学生:“文中进行中国石拱桥介绍的过程中,列举了赵州桥以及卢沟桥,能否调换两者的顺序?或者是否能够删除其中一个,能否新增其他一个?”这种创新式的提问方式,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也让学生尝试去感受文章作者的严谨思路,如此,学生开始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方法,有利于后续相关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行。
第三,转变教学思想,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性。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阅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不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况,并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偏差及错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错误”的价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与体验,全面对学生阅读的结果进行评价,正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以及情感体验,避免以不变的眼光审视学生。不同的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分析、质疑的深度必然不一样。对此,教师要以真诚、热情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善意的微笑、肯定的眼神以及认同的手势等,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帮助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已经逐渐成为新时期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对于初中阶段教学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阵地,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看到以上问题,以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为目标,主动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且自信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曹芬. 浅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策略[J]. 语文课内外,2019(21):190-191.
[2]苏芬.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解析[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8(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