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语《持〈金刚经〉仪轨》初探
2021-07-16索罗宁
索罗宁
一、引语
不久前本人从北京荣宝斋拍卖行获得私人收藏之西夏文书,内容与西夏《金刚经》的信仰有关,文献为写本,尺寸108 厘米×14 厘米,白麻纸,共2600 字左右,字体为西夏行书,清晰易读。据初步考证,暂拟题为《持〈金刚经〉仪轨》,或《〈金刚经〉前仪》。虽然前两行残缺,从内容考证可见,文献保留较完整。该文献属于汉传佛教《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中“持《金刚经》仪轨”:“净口业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养真言、启请八金刚、启请四菩萨、发愿文、持经梵音(云何梵)”。据西夏文献,仪轨顺序为“持经梵音”“发愿文”。题款指出发愿抄写该文献的是某位“李大德”(图1)。
图1 文献《持〈金刚经〉仪轨》
该文献为《持〈金刚经〉仪轨》的注释,大致符合《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①本文章依据达照整理《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文本收录方广錩主编《藏外文献》第九册,另收录在СВЕТА《大正藏》版,ZW9,73自“若有人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先须至心……”至“发愿文”的内容,即仪轨全文的注释。“金刚经仪轨”的本子在西域及西夏颇为流行,早已广为学术界关注②汤君:《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经〈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录》,《西夏学》第五辑,2010 年,第100—115 页;崔红芬:《武威博物馆藏西夏文〈金刚经〉及赞颂残经译释研究》,《西夏学》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134—143 页;荒川慎太郎:《西夏文金刚经の研究》,松香堂,2014。,据前人考证,黑水城及其他西夏故地出土的《金刚经》前仪文本存在着不同的文本脉络,主要差别在于前仪文中收录不同的偈颂③汤君:《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经〈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录》;荒川慎太郎:《西夏文金刚经の研究》:10-13,108-109.。据考证,汉语比较早的版本为广顺三年(953)写本,均含八金刚、四菩萨启请、净口业真言以及普供养真言①法藏敦煌文献,P.3355,httр://idр.bl.uk/dаtаbаsе/оо_sсrоll_h.а4d?uid=23094 167314;rесnum=60617;indех=4(2021.03.24)。《持〈金刚经〉仪轨》的文本结构为:“若有人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云一句”,净口业真言、安土地真言、普光真言、启请八金刚四菩萨、持经梵音、发愿文。黑水城的汉语本子皆有“云何梵”为偈颂的标题,西夏文本为“持经梵音”。达照整理的《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基于金“皇统二年(1142)二月日成造”的本子,文中有“持经梵音”标题,同于西夏文本。西夏《金刚经》大量刊布于1167 年和1189 年,较早版为任得敬发布,均有“普供养真言”“般若无尽藏真言”“补阙真言”“普廻向真言”,稍晚罗太后刊布之版本较为简略②汤君:《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经〈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录》,《西夏学》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104—105 页。。
与《持〈金刚经〉仪轨》真言及偈颂内容相同的是IOМ RАS 所藏Таng 386 系列文本(如3834 号),该本子为“显法(或“诠教”)国师宝源”依于梵、汉、番文注释重新校订而成,该系列文本皆有“净口业”“安土地”“普供养”真言,以及“持经梵音”和“发愿文”前仪内容。这样的结构是否与金时期皇统系列版本有关,尚待考证。虽然现存《持〈金刚经〉仪轨》的大体内容比较清楚,但仍有语言、义理及其历史背景等诸多问题尚待考证。据目前所知,《持〈金刚经〉仪轨》虽为汉传佛教文献,但其内容可视为汉藏“圆融”佛教的一部分。
二、《持〈金刚经〉仪轨》录文和翻译
该文献为持颂《金刚经》仪轨的注释,注释的底本是黑水城等处出土的“沙门宝源”校订的《金刚经》的新译本,即疏主参考的是西夏译文而非汉语原典。我们尚未发现与《持〈金刚经〉仪轨》内容相似的汉语文献,暂将其定为西夏本土所造。文献内容显露出的部分特色,允许我们假设该文献代表了西夏晚期的“汉藏”佛教主流。下面是文献的西夏录文、汉译以及与达照整理的《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汉语文本和IOМ RАS 所藏3834,689 西夏译文的比对:
①文献前两行由于保存不完整,非在此录文中。②文中西夏语dju2语义不明,可能为djj1(行)之讹。③西夏语b2 gjij1,基于藏语,据其他文献考证,此处译为“增上”④sеw2 lji2 sеw2 lji2,汉语“修唎修唎”,梵文拟音:suri suri,转写表明此处西夏语不支持r/1 对立,“唎”为口字部首,声母r-。⑤dzju2 dzj1,直译“主集”基于藏语⑥njij1 tj1,“诚心”=“至心”⑦西夏,l1sw2(直译:妄测)一般代表藏语 vikаlра.⑧sjа1 mjа1tji2和sjа1 mjа1 thji2代表该词汇不同汉语底本:“三摩底”和“三摩提”,二者为梵文sаmādhi;sjа1 mjа1 рjа1 tji2为“三摩钵底”,sаmраtti。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西夏语《持〈金刚经〉仪轨》内容分析
汉藏词汇:《持〈金刚经〉仪轨》属于西夏佛教中的汉传佛教脉络,因此绝大部分词汇,包括真言的转写、金刚和菩萨名号等,皆来自汉语佛典,文本中对“真言”含义的解释与梵语拟音没有直接关系,反映了《持〈金刚经〉仪轨》作者的理解。此外,在相关汉语文献(如宗境撰《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等)中尚未发现类似段落,真言部分无疑译自汉语,但真言的解释是否代表西夏本土的理解,尚待考证。
八金刚及四菩萨色和方向:《持〈金刚经〉仪轨》中对“八金刚四菩萨”的描述可视为一种曼荼罗:青除灾金刚,身色青处东;黄随求金刚,身色黄处南;赤声金刚,身色赤处西方;紫贤金刚,紫色处北。此外,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相应的金刚:辟毒金刚,处于绿青隅;白净水金刚,白色处隅;定除灾金刚,处灰青隅;大神金刚,处隅色空。
《持〈金刚经〉仪轨》,四菩萨亦可视为曼荼罗的安置:金刚眷菩萨处东方,持铁钩;索菩萨处南方;爱菩萨色赤处西方,持“矿镣”;语菩萨持“鸣音”,身色青处北。不难看出,IOМ RАS 686 号的“四菩萨”图与上述描述不同,以上身色和法器不见于传统的西夏语“持《金刚经》”图中(图2、3)。
图2 八金刚,IOM RAS 686号
据《持〈金刚经〉仪轨》,四菩萨显出愤怒相,一一同上处金刚,图中菩萨头上虽然有“金刚”,但手中亦无法器。如此安置的依据是文中提到的“山能大师[所]说仪”。其中的“山能大师”翻译西夏语的(直译:“山能大师”),不依于梁傅大师的仪轨。目前此人无从考证,可能为西夏本土僧侣。还有一种假设:西夏语的ŋǝr1(山)和zjr1(慧)行书字样比较接近,若西夏李大德抄自一种行书或草书本子,把西夏“慧”字误解为“山”字,即把“慧能”写成“山能”。西夏文献中虽偶尔可见“慧能”名号,但一般用“第六祖师”或“曹溪”的称呼代之,可以推论:文本抄写者未必知道“慧能”为“第六祖师”,因而讹“zjr1(慧)”为“ŋǝr1(山)”。虽然传统汉传佛教文献中未见“慧能《金刚经》仪轨”,但六祖与《金刚经》的关系众所周知,但这一可能性同样待考。
关于《持〈金刚经〉仪轨》八金刚四菩萨曼荼罗的安置,可做如下考证:曼荼罗的布局为“东>南>西>北”,是佛教传统的布局,也同于西夏字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中国佛教木板画全集》卷第四收录元代的《金刚经》“前仪”木板画如下(图3)①翁连溪等主编:《中国佛教木版画全集》第四卷,中国书店,2014 年,第262 页,廖旸教授提供信息。:
图3 四菩萨,IOM RAS 686号
据图3,金刚眷菩萨,青除灾金刚,辟毒金刚为一组;金刚索菩萨,黄随求金刚,白净水金刚为一组。不难看出,此布局与《持〈金刚经〉仪轨》相同:金刚眷菩萨,青除灾金刚处东,辟毒金刚与二者有关,也处东。辟毒金刚处于绿青隅。由于二者为金刚眷菩萨侍者金刚,可以分配东北和东南,西夏语“绿青隅”可解释为东南。金刚所菩萨侍者有黄随求金刚,白净水金刚,三者处南,可分配西北和西南。据此可推,爱菩萨,赤声金刚,定除灾金刚皆处西;语菩萨,紫贤金刚,大神金刚在北。该图虽然与《持〈金刚经〉仪轨》不完全相同,但可视为西夏文献中的仪轨有一定的代表性。
文中义理:汉传文献中,关于《金刚经》前仪较为详细的注释是“隆兴府百福院”宗镜禅师撰《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大正藏》X24,467 号),该材料为鸠摩罗什译《销释金刚科仪》的注释。将西夏文内容与《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比较可知:这两种文献在内容上的共同点较少,而《持〈金刚经〉仪轨》的义理较为丰富。
图4 元代《金刚经》“前仪”板画
据上述译文可见:解释奉请八金刚四菩萨以及偈颂念诵有“言语”和“心内体”两面,文中有修行“内/外”之对立,可追踪为汉传佛教中的“理忏仪”和“事忏仪”,文中的“理/事”典范的来源大概于此。据《持〈金刚经〉仪轨》,“持经”为“内修”,诵偈颂为“外修”,二者可视为“圆融修行”。在其“不二”修行中,“本觉佛性”是“内因”,实修需要“上师要门”的指导。因此文中亦见与“金刚上师”供养相关的记载,此外有“师要”,即是“上师要门”的说法。从而可以推知,《持〈金刚经〉仪轨》受到密教中“上师瑜伽”的影响,这样的思想趋向实际上接近于西夏末期和元初西夏遗僧一行慧觉(?—1319)的思想,反映了西夏晚期汉藏圆融的倾向。
四、结论
《持〈金刚经〉仪轨》是内容比较少见的“汉藏圆融”材料,该材料的来历虽然不明,但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允许我们作出以下假设:《持〈金刚经〉仪轨》虽为汉传佛教文献,但其内容受到了较为明显的藏传密教的影响。该文献与汉传佛教的关系可见在仪轨顺序、真言转写等方面,同时文中有关于“理事不二”的典范以及对“金刚”“菩萨”“持经梵音”“发愿文”等的解释。文中另可见“上师要门”“上师瑜伽”等显露出“混合”汉藏的佛典语言,可以假设该文献为西夏晚期“汉藏圆融”趋势之下的本土材料。文中所见“八金刚”和“四菩萨”的曼达辣未见在汉传文献中。同时,《持〈金刚经〉仪轨》为汉传佛教代表性的修行法门之一。因此,我们将《持〈金刚经〉仪轨》定性为西夏晚期“汉藏圆融”的仪轨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