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山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07-15徐浩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做法成效对策

徐浩

摘 要:该文介绍了潜山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及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做强区域公共品牌、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等。

关键词:农业特色产业;做法;成效;对策;潜山市

中图分类号 F3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1-0024-03

近年来,潜山市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眼长远、稳步推进”的原则,整合各类政策项目资金支持,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了山区茶桑瓜、畈区粮棉油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

1 农业特色产业基本情况

潜山市农业特色产业主要以茶业、瓜蒌、蚕桑、油茶等为主。目前,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29266.67hm2,2020年农业特色产业产值25亿元以上。

1.1 茶叶 潜山市是安徽省茶产业十强县,全市茶园面积8146.67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3066.67hm2,挂牌富硒富锌茶叶基地13.33hm2。全市拥有大小加工厂约2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安庆市级龙头企业6家;2020年加工茶叶3250t,产值5.6亿元,其中名优茶1350t、产值3.76亿元;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45家、家庭农场130家;全市茶农近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拥有“天柱剑毫”“天柱弦月”“毛毛月”等多个茶叶品牌。其中,“天柱剑毫”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1985年成为全国十大新名茶,多次荣获中国国际茶博会、省农交会金奖。2020年4月“天柱剑毫”荣获“安徽老字号”品牌称号,“天柱弦月”“毛毛月”等品牌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

1.2 瓜蒌 潜山市是中国瓜蒌之乡,1999年开始规模化发展瓜蒌种植,经过近20多年的培育,瓜蒌已成为全市农业特色优势发展产业之一。全市瓜蒌种植面积约4200hm2,覆盖全市16个乡镇,年产瓜蒌干籽约6000t,加工销售瓜蒌籽达11000t,对外供应瓜蒌种苗约500万株,瓜蒌总产值达11亿元(包括对外扩展的种植基地回收原料)。全市拥有瓜蒌规模化经营企业16家、省级瓜蒌产业联合体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安庆市级龙头企业6家、瓜蒌专业合作社35家、家庭农场65家。潜山(瓜蒌)先后成功入围国家瓜蒌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并以“天柱山瓜蒌籽”特色产业列入安徽省“特色产业+金融+科技”发展试点市。潜山瓜蒌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9家瓜蒌籽生产经营主体入選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安徽有余跨越瓜蒌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被评定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跨越”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潜山市已成为全国瓜蒌系列产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全市瓜蒌从业人员约1万人,辐射带动全国瓜蒌种植面积达20000hm2。

1.3 蚕桑 潜山市是安徽省蚕桑主产市之一,蚕茧产量曾多年居全省首位。目前全市发展蚕桑面积3333.33hm2,其中优质蚕桑基地800hm2。现有缫丝企业4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蚕业合作社12家、蚕业家庭农场50家,年产值2.2亿元。蚕桑“多元化”产业产值1250万元,其中:果桑产值300万元,桑园养禽、间作830万元,桑叶加工(桑叶茶、桑叶菜)120万元。2015年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实施投资额3.8亿元的茧丝绸一体化项目,开展订单蚕业,开发蚕丝被、丝巾等产品,2020年生产5A级生丝80t,产品供不应求,蚕桑产业转型加速。官庄镇杨庄村、槎水镇为安徽省“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镇。

1.4 油茶 目前,全市共建成油茶基地近10000hm2,其中666.67hm2以上乡镇5个(黄铺、源潭、余井、槎水、官庄);油茶基地建设大户270户,其中66.67hm2以上大户25户。发展油茶专业合作社26个,创办油茶专业公司、专业林场近30家,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其中黄铺油茶产业板块已建成金盛、经汇、美林、长源等4个油茶示范片。2018年油茶籽产量9000t,年产值突破2.2亿元。“金天柱”“福源”“伯益”茶油成功进驻中国林业产业特色区域林产品展销平台。金天柱已发展成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民营科技企业、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年精制茶油2000t,多次获得国内、省内金奖;“伯益”茶油亮相IOE世界油博会。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研究的“油茶早实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及“油茶高效复合经营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省级科技成果。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绘制特色产业发展蓝图 依托各乡镇及村工业、旅游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编制“四类村”和“三区一园”产业发展规划,引领发展“一村一品”,促进产业和村庄融合发展。面上,编制了“三区一园”规划23个(包括农业综合示范区2个、乡村旅游示范区5个、乡镇工业聚集区9个、农业特色产业园7个);点上,编制了“四类村”规划87个(包括农业特色产业村60个、旅游休闲产业村13个、工业特色村9个、文化特色村5个)。

2.2 坚持高位推动,合力打造“一村一品”优势产业 潜山市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立“一个产业、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主抓部门、一套班子、一块资金”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先后成立了茶叶、瓜蒌、油茶、畜禽、食用菌、蚕桑六大农业特色产业指挥部。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每年安排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龙头培育引进、品牌创建与整合、市场营销与拓展等工作。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支持下,全市“一村一品”得到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共创建国家、省、市、县级茶叶和瓜蒌等“一村一品”示范村59家,其中塔畈乡和塔畈乡倪河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镇,源潭镇双峰居委会、水吼镇横中村、五庙乡等13个村镇被认定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黄铺镇黄铺村、天柱山镇茶庄村等41个村镇被认定为安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

2.3 坚持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旅游” 近年来,潜山市依托茶叶、瓜蒌、油茶、毛竹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出农林观光、农事体验、浪漫赏花、水果采摘等农业生态休闲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形成了“特色农业+旅游”的新业态。全市从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00余家,精品民宿30余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6万人;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园(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园4个,安庆市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19个,休闲农业聚集村39个,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19条;天柱山镇、水吼镇马潭村等8个村镇被认定为安庆市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示范村;2017年潜山市获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20年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2.4 坚持多元投入,不断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主体 积极引导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分别组建茶叶、蚕桑、瓜蒌等产业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发挥群体优势,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农特产业做大做强,带动贫困户脱贫。全市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0家,其中省级11家、安庆市级50家;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27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示范社15家、安庆市级示范社80家;潜山市级示范社260余家;注册家庭农场1252家,其中省级35家、安庆市级74家、潜山市级示范266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合作,成立了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8家;先后成立了潜山市休闲农业协会、瓜蒌产业协会、茶叶产业协会;建成1个县级益农中心站、16个乡镇益农中心站、168个村级益农信息社,村级益农信息社覆盖率达90.8%,农业物联网应用主体突破60家。

3 存在的问题

3.1 基地建设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基地建设不连片,表现为“散、小、杂”,产业特色明显的基地少,特色产业未能实现集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显著,大部分龙头企业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除了提供就业外,在行业订单上与农户之间挂钩不紧密或无挂钩。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稳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3.2 产业链条较短,产品价值未充分体现 不少特色农产品还停留在原料出售阶段,精深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技术滞后,产品附加值较低,且冷链设施不足,难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品牌多杂乱,其价值不能充分体现,發展深度不够。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不少特色农业企业对农旅结合模式作了有益探索,但融合层次普遍偏浅,部分仅限于农业观光采摘,项目较为单一。

3.3 农户认识不足,农技人员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 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农民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对新技术、新方法缺乏认识,与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农民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全市农业科技人员老龄化严重,特别是山区乡镇尤其明显。多数农技人员对特色产业生产仅仅是提供一些传统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对产品加工、市场需求、产业合作、融资需求等难以提供有效的服务。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产业资金投入 设立奖补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发挥政府财政投入对吸引社会投资和招商引资的杠杆作用。将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拓宽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建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融资体制,不断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解决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4.2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科学制定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农则农的原则,支持乡镇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瓜蒌产业,均衡发展茶叶、油茶等特色产业,重点打造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的绿色高效生产基地,努力实现品种、采摘、技术统一化、标准化,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村镇,扩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覆盖面。

4.3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 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加快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提档升级,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面提升瓜蒌、茶叶、油茶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补链强链,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物联网应用水平。创新营销模式,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

4.4 做强区域公共品牌 增强品牌意识,着力培育品牌、打响品牌、保护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打造瓜蒌、茶叶、油茶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建立“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的公共品牌管控体系。加大重点品牌宣传力度,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产品公共品牌宣传推介,支持开展央视广告、在重点地区举行品牌推介会等,力争用3~5年时间逐步做到全市同一类产品主打1个品牌,争创2个以上在全国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4.5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作为重点教育培训对象。抓住务农技能培训这个核心,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突出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市场营销、农业物联网技术以及政策法规、创业思维等现代农业技能和经营理念的培训。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做法成效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