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乡土文化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体系
2021-07-15邱虹
邱虹
中国是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安土重迁,倦鸟归林,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以此催生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重要的地位,将课内乡土文学与课外乡土文化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立足教材,读写结合,扎根乡土
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风俗人情、民间传说等各种文化的统称。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乡土文学作品,如《社戏》《云南的歌会》《土地的誓言》《蒲柳人家》等。这些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也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今,我国的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建设,创建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重塑乡村文化自信。如何将乡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值得语文教师探讨。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严格遵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的要求,以“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为编写的总原则。在阅读教学框架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拟定出各有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构建出贴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的作文教学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合计36个写作专题,根据单元阅读教学情况适当穿插了应用文的写作训練,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分析、综合应用的思维过程。这种写作体系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锻炼非常有效,但是学生的写作素材贫乏、单调,作文构思肤浅、苍白,情感抒发空洞、虚假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如果能将乡土文化元素引入作文教学中,那么学生就能获得新鲜、有活力的素材,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
二、跳出书本,挖掘元素,构建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这告诉我们,学生的写作要密切联系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但是狭窄的生活领域、单一的写作形式,让学生的写作日益格式化、模板化。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教师需要把学生引领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空间中。教师如果能以教材中的作文教学体系为基础,再结合本土文化特点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建立与教材平行的教学体系,就可以从整体上破解初中写作空洞无物、情感苍白的困境。
一般来说,乡土文化特色鲜明,孕育出了各种不同的文化。风景优美、植被丰富的地区,“自然文化”突出;拥有过峥嵘岁月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突出;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典文化”突出。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乡土文化元素,并将它们有效运用于课堂写作中,写作教学就将变得别开生面、丰富有趣。
三、相辅相成,提升素养,开创局面
将乡土文化引入写作课堂,构建独具乡土气息的写作体系,需要教师具备文学素养和教学热情。教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一切需要自己钻研、创新。
首先,教师需要在宏观上考量本土文化的特色,抓住一条主线,并设定几个写作板块。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安排有梯度的写作顺序。最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乡土文化的美。例如,某地“莲文化”突出,教师则可以设计“莲文化中的风景美”“莲文化中的人文美”“莲文化中的思悟美”三个写作板块,来对应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写作教学。再如,某地“风筝文化”突出,教师则可以设计“风筝中的形态美”“风筝中的工艺美”“风筝中的情意美”三个写作板块,补充教材中的说明文写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美的风景、独特的民俗、淳朴的人情,都是乡土写作的素材,给初中写作教学注入了一股“活水”。这种乡土文化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体系,很好地将写作与考察、采访、收集、整理等各种活动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质。
总之,乡土文化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体系能打开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写作焦虑,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率。把乡土文学阅读与乡土文学写作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强化中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有利于建构中学生积极的民族文化心理。(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第一中学)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