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茄子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1-07-15古力加依娜·萨那提
古力加依娜·萨那提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笔者多年的生产时间,研究探索出日光温室茄子病虫害防治的防治原则、基本要求、主要病害及防治和主要虫害及防治等技术要求。
关键词:日光温室,茄子,防治原则。
1防治原则
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原则。
2主要病害及防治
2.1 黄萎病
2.1.1 症状
茄子黄萎病又叫半边疯、黑心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该病多从茄株开花结果后发病,先是自下而上或从一侧的叶片发病,随后向全株发展,所以称“半边疯”。 初期叶缘及叶脉间出现褪绿黄斑,随着黄斑的扩大,颜色也由黄色变为褐色。病株在晴天中午萎蔫,早晚恢复,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叶缘上卷,叶片变褐,并不断由植株下部向上方发展,严重时病叶脱落、落花、落果或病株枯死。纵切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或棕褐色,故称“黑心病”。在茄子上引起黄萎病的症状有3种类型,即枯死型、黄斑型、黄色斑驳型。其中枯死型:植株矮化严重,叶片皱缩、凋萎、枯死脱落。病情扩展快,常致整株死亡;黄斑型:植株稍矮化,叶片由下而上形成掌状黄斑,仅下部叶片枯死,植株不死亡;黄色斑驳型:植株矮化不明显,仅少数叶片有黄色斑驳或叶尖、叶缘有枯斑,叶片不枯死。病情自下向上发展。
2.1.2 侵染循环
该病菌以休眠菌丝、厚坦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土壤中病菌可以存活6年以上,在当地混有病残体的肥料和带菌土壤或茄科杂草,借风、灌溉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翌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或直接从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并发展到枝叶,该病在当年不再进行重复侵染。
2.1.3 防治方法
2.1.3.1 农业防治
严格进行检疫;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进行4年以上轮作,如葱蒜类轮作效果好;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浇水,防止大水漫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优质腐熟有机肥,培育壮苗;控制空气湿度,覆盖地膜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清洁田园,清除前茬植物病残体,及时摘除老、病、残叶,集中深埋或销毁,消灭传染源。
2.1.3.2 种子处理
用55℃温水浸种15min后,移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2.1.3.3 药剂防治
在茄苗定植时,每穴施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g~2g,然后栽苗灌水,利用药剂的杀菌作用预防茄苗根系四周土壤中病菌侵入;
发病初期,用10%农抗12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或30%甲霜·噁霉灵(瑞苗清)水剂25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1000倍~2 000倍液灌根;乙蒜素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也不能用铁容器配药,现配现用,药剂交替使用,隔7d~10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7d~10d停止用药。
2.2 绵疫病
2.2.1 症状
茄子绵疫病又称“烂茄子”,该病主要危害叶、茎、花器、果实等部位,近地面果实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受害果初呈水浸状圆形斑点,稍凹陷,果肉变褐腐烂,易脱落。在天气潮湿条件下,病部产生白色菌丝,加速果实腐烂。茎部受害幼茎变褐腐烂、缢缩,上部萎蔫,易折断。叶片病斑圆形,褐色,有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霉。 该病由茄子绵疫病菌侵染致病。
2.2.2 侵染循环
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卵孢子经风、农事操作传到茄子果实上,萌发长出芽管,芽管与茄子表面接触后产生附着器,从其底部生出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秋后在病组织中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高湿条件下发病较快。连作、土壤粘重地块发病重。栽植过密、温室通风不良、偏施氮肥、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较重。
2.2.3 防治方法
2.2.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合理的轮作,严格选用无病菌基质和营养土育苗;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中耕培土,采用高垄栽培,生长期根据苗情采用细流浇灌,严禁大水漫灌、串灌,采用覆膜栽培,或膜下滴灌栽培,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及时摘除病叶、病果,集中携出棚外深埋,减少再侵染菌源。
2.2.3.2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用75%百菌清(达克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8%甲霜灵·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喷药时注意对地面、茎基部和枝叶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d~10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7d~10d停止用药。
2.3 灰霉病
2.3.1 症状
該病在茄子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幼苗染病,子叶先枯死,后扩展到幼茎,幼茎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断枯死;真叶染病出现半圆形淡褐色纹斑,后期叶片或茎部均可出现灰霉,致病部腐烂;成株染病,叶缘处先形成水浸状大斑,后变褐,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浅黄色轮纹斑,密布灰色霉层,严重的大斑连片,致整叶干枯;茎秆、叶柄染病也可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长出灰霉;果实染病,幼果果蒂周围局部先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纹状灰色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
2.3.2 侵染循环
该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地表及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棚内靠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蔓延,开花后侵染花瓣,再侵染果实引起发病。
2.3.3 防治方法
2.3.3.1 农业防治
实行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采用滴灌栽培,加强栽培管理,及时中耕深松,合理密植,采用高垄栽培,适时通风;测土配方施肥,增施优质腐熟有机肥,培育壮苗;控制空气湿度,覆盖地膜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清洁田园,清除前茬植物病残体,及时摘除老、病、残叶,集中深埋或销毁,消灭传染源。
2.3.3.2 药剂防治
在定植前进行土壤处理。用75%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21kg/667m2~1.5 kg/667m2,加細土30kg/667m2~50kg/667m2,将药剂和细土搅拌均匀翻入土中;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达克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农抗120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或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喷雾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d~10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7d~10d停止用药。
2.4 根腐病
2.4.1 症状
定植后开始发病。发病初期,白天叶片萎焉,早晚可复原,反复数日后,叶片逐渐变黄干枯,后整株黄枯而死。检查根部,表皮呈褐色腐烂,且易剥开,致木质部外露。
2.4.2 侵染循环
主要以菌丝、厚坦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尤其是厚坦孢子在土中存活5年~6年,成为主要侵染源,病菌从根部核伤口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
2.4.3 防治方法
2.4.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用无病种子;实行轮作倒茬;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使用充分腐熟的有质有机肥,并增施磷、钾肥;在生长前期适当控水,防止大水漫灌及雨后田间积水,苗期要及时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实行高垄栽培,可避免雨后或灌溉后根系长期浸泡在水里,并可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病力;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
2.4.3.2 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kg/667m2~3kg/667m2,对干土适量充分混匀撒于畦面,然后耙入土中,可减轻初侵染源;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根腐灵300倍液~500倍液,或50%硫酸铜溶液2000倍液灌根防治,药剂交替使用,隔7d~10d防治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7d~10d停止用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验检测站 8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