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唐诗》看唐人采集活动
2021-07-15张馨月
张馨月
摘要:《全唐诗》作为唐代诗人所见所感的文字记录,较为真实的反映了唐人的社会生活,其中许多诗句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唐人采集活动的相关场景。唐人的采集活动作为唐人经济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项劳动,在唐人的饮食结构及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采集产品包括食材、药材等不仅解决了唐人的温饱问题,改善了唐人的饮食结构,同时也丰富了唐人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全唐诗》;唐人;采集
人类通过采摘植物、采集果实等行为来获取生存必需品的行为称作采集。采集作为原始先民获取物质资料、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而后人类踏入农耕社会,种植农业成为维持人们生存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采集逐渐退居次位。但采集活动没有消失,而是一直保留下来,作为补充经济,在天灾来临之际为贫穷百姓提供生存来源或是为唐人的日常饮食及生活提供物质资料。封建小农经济发展至唐代,农耕水平显著提升,人们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来保证日常的饮食需要。然而,种植农业在古时一个致命的弱点即“靠天吃饭”,倘若气候条件良好,那么种植收成就相对能够满足唐人日常的饮食需要;若是遇上天灾,颗粒无收,农人的温饱问题无法解决,就只能通过采集活动去自然界寻求可食用的植物用以维持生存。当然,也有一些农人会利用自己的农闲时间采集一些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用来售卖以贴补家用或是采集相关家用物品。
一、食材
在唐人的采集生产活动中,不得不说采集可用食材占据了相当大的地位。而从事采集食材的唐人大多都为普通百姓,他们依靠自己所处的有利自然环境,如依山傍水,经常去山中或是水中寻求可食用的植物或果实作为食物来源的补充。或者在天灾降临时,只能依靠采集维持生存,郑谷“山蕨止春饥”即是此种现象的反映。而对于唐人采集食材的种类来说,《全唐诗》中诗人的描写可以说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可作主食的菰、菱以及蕨、薇、笋等野菜和一些野生菌类。
菰,多年水生高杆禾草类植物,生于浅水,嫩茎称“茭白”,可作蔬菜;果实称为“菰米”,亦称“雕胡米”,可煮食用。对于菰米煮熟可作主食,《全唐诗》描述诸多:“夏来菰米饭”、“蔗浆菰米饭”、“香饭青菰米”、“香饭舂菰米”、“闲烹芦笋炊菰米”、“饭稻羹菰晓复昏”。“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将其与稻米相对,更体现出菰米作为主食在唐人日常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唐人有时会使用菰米招待客人,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跪进雕胡饭”、《大堤》“请君留上客,容妾荐雕胡”。不仅平民百姓爱喜食菰米,一些商贾官宦人家也不例外:“野馈夸菰饭,江商贾蔗饧”、“灵寿君王赐,雕胡弟子炊”、“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雕胡饭熟?餬软,不是高人不合尝”等都体现出唐人食用菰米的普遍。
菱,水生草本植物,别名菱实、芰实,果实菱角皮脆肉美,可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其淀粉含量达50%以上,可酿酒,菱叶及全株可用作饲料,因其用途较多,故唐人采菱活动繁盛,“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盈筐盛芡芰”、“来摘半湖菱”等都体现了采菱活动的盛大场面及采菱的数量之多。“罢钓时煮菱”、“嫩剥青菱角”、“水果剥菱芡”则反映了唐人对煮食菱角的喜爱。
蕨,即蕨菜,多生于山中阳光充足地带,因适应性较强,山中生长数量较多。“阳坡自寻蕨”、“依冈寻紫蕨”、“采蕨南山岑”、“家人采蕨还”、“采蕨于山”、“紫蕨行看采”、“有馈木蕨芽满筐”、等都描写了唐人进山采集蕨菜的相关场景。蕨叶芽、嫩茎营养丰富,可用其炒菜做汤也可用沸水烫后加入佐料凉拌,口味上佳。“爨动晓烟烹紫蕨”、“焙前蒸紫蕨”、“共我饭蕨薇”、“唯餐独山蕨”则都是对唐人烹蕨、食蕨的相关描述。
薇,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别称薇菜、巢菜、大巢菜、野豌豆等,因其蛋白质含量高,故为唐人所喜。“好采旧山薇”、“人閑屡采薇”、“平明去采薇”、“行山行采薇”、“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只采鲁山薇”等诗句不仅反映出薇菜多生长于山中,更是反映出唐人对于薇菜的长期频繁采用。“野馆具薇蕨”、“采薇可为肴”则表明薇菜不仅家中食用,在外就餐时也常出现。
笋是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芽,出笋期主要集中在春季。“笋成林向密”表明唐代野生竹林茂密,“无数春笋满林生”则更表明春季竹笋大量生长,引得唐人的大量采集。竹笋味道鲜美,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等,中医更是认为其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等功效,故成为唐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白居易《食笋》一诗“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及《夏日作》“烹葵炮嫩笋,可以备朝餐”都反映出竹笋只需稍稍加工便是珍馐。此外,“问人寻野笋,留客馈家蔬”、“五侯焦石烹江笋”、“归来喜调膳,寒笋出林中”、“野笋资公膳”、“为客烹林笋”、“就林烧嫩笋”、“添盘笋迸厨”、“焰樵烹紫笋”等均为唐人食笋场景描绘。
除野菜以外,唐人也食用某些野生菌类,故而唐诗中也有唐人采集菌类的相关描述,如“树滋堪采菌”、“道人摘芝菌,为予备午馔”等。
二、药材
唐人进山进行采集获得的产品除食材外,还包括一些药材。从唐诗中看,唐人进山采集药材的活动较为普遍,王绩所作《采药》一诗“野情贪药饵,郊居倦蓬荜。青龙护道符,白犬游仙术。腰镰戊己月,负锸庚辛日。时时断嶂遮,往往孤峰出。行披葛仙经,坐检神农帙。龟蛇采二苓,赤白寻双术。地冻根难尽,丛枯苗易失。从容肉作名,薯蓣膏成质。家丰松叶酒,器贮参花蜜。且复归去来,刀圭辅衰疾”就对唐人的采药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其他如“采药无冬春”、“采药山北谷”、“松阴采药行”、“采药历幽绝”、“晴朝采药寻源去”、“闲寻采药处”、“采药每寻岩径远”、“采药多近峰”等都是唐人对采药场景的真实写照。
对于唐代从事药材采集的活动人员,在唐诗中也有说明,大约集中在普通农人、药翁、僧人道士及归隐者等。“时来农事隙,采药游名山”表明农人在农闲时节前往山中采集药材,顺便游览名山风景。而“春寻采药翁”、“山翁期采药”、“邻翁采药回”等诗中“翁”一字则体现了采药者的年龄阶段——多为老者,施肩吾《赠采药叟》“老去唯将药裹行,无家无累一身轻。”、温庭筠《清旦题采药翁草堂》“幽人寻药径,来自晓云边。衣湿术花雨,语成松岭烟。解藤开涧户,踏石过溪泉。林外晨光动,山昏鸟满天”以及马戴《过野叟居》“野人闲种树,树老野人前。居止白云内,渔樵沧海边。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自著养生论,无烦忧暮年”则更是直接或间接的描绘了药翁的采药生活。与此同时,一些僧人也会进山采药予以自足:“闲时采药随僧去”、“松径僧寻药”、“野僧采药来医病”。而谈及唐代大量进山采集珍贵药材者,应非道士莫属,道教视炼制丹药为日常工作,故对药材的需求数量大且追求种类与质量,因而进山采集更加频繁,如《赠东方道士》“采药晓登山”、《赠张道者》“采药三山罢”、《送马尊师》“云中采药随青节”、《谒仙观二首》中“云中采药蔬”、《寄天台叶尊师》“采药霞衣湿”等都是修道者进山采药的写照。《全唐诗》中还有对一些归隐者采集药材的相关记载:《寄紫阁隐者》“采药路多深”、《贻隐者》“缘崖劚药难”、《赠庐岳隐者》“采药给晨昏”、《寄山中高逸人》“采药一身香”、《题韦隐居西斋》“劚药去还归”。
唐人采集药材的种类相当丰富,于《全唐诗》中体现的药材种类最常见的包括地黄、黄精以及灵芝等等。
地黄,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生于海拔五十至一千一百米的山坡或是路旁荒地,其地下黄白色根块为传统常见中药之一,性凉味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以及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等功效。地黄也可作为食物,如腌制成咸菜,或切丝凉拌、煮粥而食,或泡酒、泡茶,“乳和地黄粥”即是将地黄煮粥食用。《采地黄者》“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一诗更是直观描绘了贫苦人家采食地黄的场景。
黄精,又名黄鸡菜、老虎姜、鸡爪参等等,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的功效,或煎汤、入丸内服,或熬膏外用洗涂、浸酒搽抹。《饵黄精》“灵药出西山,服食采其根。九蒸换凡骨,经著上世言。候火起中夜,馨香满南轩。斋居感众灵,药术启妙门。自怀物外心,岂与俗士论。终期脱印绶,永与天壤存”一诗则表明黄精这一药材对服食丹药者的重要性,此外,“黄精蒸罢洗琼杯”、“自劚黄精不可寻”、“炼暴黄精几许斤”、“黄精采根还采苗”等说明了修道者对于黄精的采集及炼制需要。与此同时,黄精也可做食物,其性味甘甜,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糖分、蛋白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既可生食又能炖服,其根状茎形状有如山芋,山区百姓常将其作蔬菜食用,如“莲花峰头饭黄精”。甚至唐人会专门种植黄精:“有田多与种黄精”、“绕篱栽杏种黄精”、“两亩黄精食有馀”。
芝即灵芝,别称木灵芝、菌灵芝等,多生于湿润之地,性温味淡,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其以林中生长最佳,药用最高,故有“寻林采芝去”此说法,野生灵芝全年可采,故唐人采芝频繁,如“采芝南涧滨”、“裛露采灵芝”、“忆昔采芝庐岳顶”、“清晨独采芝”、“商岭采芝寻四老”、“老鹤玄猿伴采芝”。《神农本草经》按照颜色的不同将芝分为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和紫芝六种,其中以紫芝较为常见,唐人采集较多:“志士采紫芝”、“分采紫芝苗”、“独向山中觅紫芝”、“曾伴园公采紫芝”。
当然,唐代大量药材的来源除唐人的采集活动外,相当大一部分也来自唐人的药材种植活动。“荷锄修药圃”“种药疏故畦”“满庭多种药”“乘牛耕药田”“种药家僮踏雪锄”等诗可看出唐代已有大规模种植药材,“药苗数百畦”“药圃茶园为产业”等反映出唐人对药材的需求量大。究其原因为唐人对于药材的使用广泛,除用来治愈疾病外,同时也以药材入膳、酿制药酒,“药膳愿自强”、“野饭药苗肥”、“惯采药苗供野馔”“酒唯下药饮”、“晨倾药酒螺”、“药酒醺醺引醉眠”、“劝僧尝药酒”、“药酒自开封”等是唐人食药苗、吃药膳、饮药酒的直接反映,这些都是唐人强身健体、注重养生的方式手段。
三、其它
唐代用香之风盛行于上层贵族及官僚士大夫等阶层,也影响着唐代的普通百姓,虽然他们无法频繁使用香料,但是上层贵族一些用香的习俗如佩戴香囊、熏衣被等影响到他们。此外,一些节日习俗如重阳节佩戴茱萸传袭至唐代更受重视,故唐人在特定時期也会进山采集相关用品,如茱萸、菖蒲、蘼芜。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常绿带香,气味强烈,生于海拔四百至一千五百米的森林中,具有杀虫消毒、祛风祛寒的功效。民间将九月九日称作重阳节,唐诗中又将其称作茱萸节:“茱萸节候新”、“刻作茱萸节”、“茱萸秋节佳期阻”,因而此时唐人多采集茱萸自用,万楚《茱萸女》“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作性恒迟缓,非关诧丈夫。平明折林树,日入反城隅。侠客邀罗袖,行人挑短书。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细节描绘了女子采集茱萸的相关场景。按照习俗,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且要身插茱萸或是佩戴茱萸囊。茱萸雅号“辟邪翁”,人们在重阳节当天手臂上佩戴插有茱萸的布袋或是将茱萸置于香袋中当作佩饰携带,有避难消灾之意,此外,也有将其插于头上者,寓意相同。“辟恶茱萸囊”、“九日茱萸作佩囊”、“茱萸正可佩”、“值节佩茱萸”等唐诗都是唐人佩戴茱萸的描绘。“茱萸插玳筵”、“茱萸插鬓花宜寿”、“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插鬓茱萸来未尽,”、“茱萸一朵映华簪”、“他日头似雪,还对插茱萸”、“茱萸羞戴雪霜头”等则体现了唐人不论男女都可头戴茱萸的习俗,足可看出唐人对茱萸的喜爱。此外,唐人有时也会将茱萸入酒或是入馔进行食用:“汤饼茱萸香”、“茱萸酒法大家同”、“酒泛茱萸晚易醺”。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芳香,花、茎香味浓郁,具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可防疫驱邪、强身健体。菖蒲喜冷凉湿润,多生于沼泽地、溪流或水田边:诗中描写为“石渠泉泠泠,三见菖蒲生”。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悬挂菖蒲于门窗、饮菖蒲酒以驱灭蚊虫、防疫辟邪,此习俗流传至今仍普遍可见。且古时人们认为菖蒲花贵,服其可使人延年益寿,故多采之,如《嵩山采菖蒲者》“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即是对时人采集菖蒲服食用以延年的场景描绘,“时余采菖蒲”、“石上菖蒲节节灵,先生服食得长生”、“去采石菖蒲”、“乐共煮菖蒲”等都是采食菖蒲的相关描写。
蘼芜,其实际为川芎的苗,多年生草本,是一种香草,味辛,性温,有治疗咳嗽气逆,解除蛊毒,辟邪除恶,除灭蛔虫、赤虫等寄生虫的功效。唐人有时进山采集蘼芜的鲜叶,将其风干,作为香料或香囊的填充物。“度日采蘼芜”、“倦采蘼芜叶”、“山上采蘼芜”、“笑采蘼芜上北山”、“如今又采蘼芜去”等都是唐人采集蘼芜的相关描写。
唐人的采集活动弥补了种植农业靠天吃饭的不足,唐人通过采集各种可食用的野生食材在饥荒时节乃至日常生活中维持生存。采集活动不仅作为唐人维持生存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同时对于唐人的日常饮食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除此之外,唐人的采集产品还可用于商品贸易换取其他食材或是直接兑换成钱币,以补贴家用,其售卖种类主要集中于野菜与药草。《初食笋呈座中》“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表明笋已出现在唐代日常交易市场中,且价格不低,而“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中也提到唐人早早进山采笋,并在早市出售,与上述诗句相比,这里竹笋价格便宜原是“物多则贱”之由。与此同时,唐诗中还体现出许多野菜的售卖情况:“夜市卖菱藕”表明夜市有贩卖菱角者、“石间采蕨女,鬻菜输官曹”表明贫苦人家进山采集蕨菜以售卖给官曹获取报酬、《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亦表明荠菜早已进入消费市场。此外,药材的售卖也是唐人进山采药的主要用途,如“卖药来西村”、“华阴道士卖药还”、“旧山连药卖”、“卖药向都城”、“昨逢卖药客”、“卖药修琴归去迟”、“行逢卖药归来客”、“辛勤卖药翁”、“朝来卖药客”、“远访卖药客”、“卖药人归五老峰”、“扬州喧喧卖药市”等都是药翁、道士及隐士等人售卖药材的描绘记录。
由上可知,时至唐代,采集活动仍然作为唐人日常经济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唐人的采集生活是丰富多样的,不仅包括一些可食用食材,还包括大量药材及日常生活必需品等等,唐人利用其采集获得的劳动产品极大的丰富了唐人的日常饮食结构以及日常生活,因而,在研究唐人的经济活动时,我们不该忽略其采集活动,而应利用相关记载力求还原唐人的经济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李时珍编、刘衡如等校.本草纲目:新校注版(第4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3]王赛时.唐宋时期饮食中的药苗[J].烹调知识,1999(06):32-33.
[4]王赛时.唐代的采集食物[J].古今农业,2000(03):48-57.
[5]吴娟娟.香料与唐代社会生活[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田红娜.从《全唐诗》看唐代乡村家庭生活的饮食[J].魅力中国,2010(14):245、247.
[7]袁洁.从唐诗看唐代药材业[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朱丽娟.论唐代的药材贸易——以药市为中心[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