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建筑中天井空间的传承与发展
2021-07-15葛晨露
摘要:中国传统民居形式多样,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古时候人们的智慧结晶。徽州建筑在皖南地区自然人文的影响下,形成自然古朴、风格雅致、组合整齐的建筑风格。在徽州建筑中,“天井”是徽派民居建筑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徽派建筑的主要代表符号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徽州民居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也是中国民族文明和精神的象征之一,需要重视对其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可以将它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更好地发展下去。本文从徽州建筑中天井的形成过程以及徽州天井的造型、功能、意境等方面进行探讨,进而分析传统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合理运用与表现。
关键词:徽派建筑;民居;天井
引言:
徽州建筑具有悠远的历史和独有的艺术底蕴,并且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天井是徽派建筑最重要的建筑符号之一。天井是徽州民居建筑最常用的采光方式,也是对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一般位于单进或多进房屋的前后正中间,两边被厢房包围,中间地面为青砖铺至的空地,面积较小。由于房屋围墙较高,光线较暗,状如深井,故名“天井”。
一、天井空间的形成过程
由于地形原因多山地、丘陵,地形狭隘不利于建设,所以皖南地区的先民因地制宜,当地建筑自古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一种方形空间样式,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徽州建筑体系。安徽南部、江西北部以及浙江西北部,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整个地区位于丘陵山区,有众多河流水源,同时也受到长江流域的季风影响,多雨气候潮湿。徽州地区虽然地域广阔,但是适宜人居住的区域较少,一般家族群居生活。由于当时思想观念比较封建,很少与外部有联系,而且徽州古人多经商,为了达到防火防盗的目的,建筑的外墙高大厚实,外立面的窗户形态又小又高。形成一种包裹围合的四合院或三合院,主要分为中轴对称结构、自由组合式形态,建筑的主要通风与采光就依赖于天井,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畅通,同时也能调节室内微气候,形成冬暖夏凉的效果。
二、天井空間的形式特征
徽派建筑中天井空间的平面类型大概可以分为“凹”字型、“回”字型、“H”字型和“日”字型。
“凹”字型:是天井空间最基本的类型,三开间式徽州民居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布局形式,中轴对称,称“一明两暗”。
“回”字型:由两个三合院相对拼接而成,中间形成一个较大的天井空间,四角为厢房,称“上下厅”。
“H”字型:由两个三合院反向拼接而成,共用一屋脊,前后各有一个天井,称“一脊翻两堂”。
“日”字型:由两个三合院同向拼接而成,前后相同,面前和中间各有一个天井,中间的天井空间形成“回”字型。
徽州民居建筑都是由厅堂、厢房以及天井所构成,天井空间位于核心,可以通往各个房间,是各个空间之间的纽带,天井空间虽然比较狭小半封闭,但是它也承载着很多的功能。
三、天井空间的功能
1、天井具有改变封闭环境的作用
最常见的徽州皖南民居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间两进的宅院,高大厚实的墙体与厢房围绕一圈构成天井,形成了这个比较封闭的空间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一个纽带。
2、天井具有采光通风的作用
徽州皖南地区由于季风气候影响,春秋天有梅雨季节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光照时间较长,徽州民居建筑外墙的窗户又高又小,高屋围堵导致室内光线昏暗,天井满足了室内采光条件,同时为了避免南方气候的潮湿,天井也成为建筑通风的主要构造。阳光可以通过天井反射到室内形成柔和的光线,避免出现眩光,同时室内多采用镂空雕花门,增加室内采光。
3、天井具有改变建筑内部小气候的作用
皖南地区气候比较潮湿,高大的天井是一个外封闭,内敞开的独立空间,它可以起到风道的作用,它和廊道厅堂形成一个完整的通风系统,有外国专家称之为“会呼吸的房子”。 由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天井周边的垂直界面对空气水平运动的限制,天井内空气的层积效应导致气温出现竖向梯度。所以冬天天井内的气温自下而上逐渐升高,夏季刚好相反。天井中常内设水池或水缸,也助于降低温度,如同一个天然空调。现在的居民在冬天会将天井顶部用透光的有机材料制作成封闭的顶棚,隔绝一部分寒冷的空气,中庭成为一个阳光房,使温暖的空气流通到室内。同时,天井空间也是家庭成员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春秋季节,敞开顶棚,将舒适的空气及阳光纳入建筑内部。到了夏季,天井处外加遮阳的格栅,既保证气流通畅,又能够遮挡日晒,人们可以更加舒适的在天井空间内活动。天井空间改善了整个建筑的小气候,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生态原则。
四、天井空间的意境
1.四水归堂
徽州人大多从事商业,天井在徽州商人以及百姓的眼里如同一个聚宝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能够汇风聚水的就是吉祥的象征,流过来的水是财富过来的一种表现。早期的徽州民居建筑一般以木头为主要原料,防火很重要。在建筑造型上,徽州建筑采用了相对封闭的围合形式,是为了保证财不外流,天井的设计也为了保证财气能够源源不断的流入,民居四面屋顶都采用的单面坡屋顶,多坡面斜向园内。下雨时雨水会顺着倾斜的屋顶流入天井院内,象征着财源滚滚从天而降,有着“四水归堂”、“财不外流”之意。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天井下方往往都有一口巨大的池或井,汇聚进来的水可以养鱼,旁边再放置一些植物,在传统风水学中认为这样的池子拥有“藏水、避风、陪荫地脉、化解煞气、增旺增吉”的重要功能。有的天井内还有太平缸,有保佑太平之意,用于承接天水,具有防火功能。徽州人努力去贴合自然,与自然保持的高度一致性,他们所追求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的行为活动尊重自然法则,徽州人就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风水观,对于徽州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空间。天井的设计可以很好的引入自然光源以及水源,也有利于室内小气候的调节,体现出可持续发展中的绿色、环保、节能理念。传统的徽州园林也注重营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强调自然取材因地制宜,依山采形傍水取势,充分利用借景、一步一景等手法,将大自然与建筑巧妙的融合。
五、天井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发展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州建筑的重要元素已经被运动到当今很多新式建筑中,其“粉墙黛瓦”的风格特点被广泛运用。天井空间是其重要特色,在现代设计中也对其继承与创新。在一些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利用天井结构增强室内的采光与通风,丰富了室内的光影效果与空间变化。保留了天井的空间结构,并不断创新去探索更多的功能与可能性。有采用新材料技术,赋予天井这一空间结构新的诠释。同时,天井的尺度和形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受现代建筑形式影响,天井空间的形态由当时的矩形衍生出圆形,异形等,也增加了空間尺度。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结合江南的建筑特色,将传统天井空间设计为八角形,空间中何形体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极强。
1.现代建筑对传统天井空间的传承——八分园美术馆
八分园美术馆位于上海市,是一个高品质的展览空间。圆形的美术馆屹立于三角形的地块中间,馆内的公共区域是一个有“四水归堂”寓意的天井空间,打造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中别墅。四层的每个民宿都有一个空中院子,公共区域有一个四水归堂的天井,很好的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元素相融合。
2.现代建筑中新技术材料在天井空间的创新应用——安徽绩溪博物馆
在传统的徽州建筑中,天井结构一般以木料为主,刷一层防水漆在一定程度可以保证材料的耐腐性,但是皖南地区气候潮湿,木质结构长期容易腐化损坏,在现代建筑中,就会改善制作材料,增强耐用性。安徽绩溪博物院位于安徽省绩溪县旧城北部,整个建筑屋顶造型设计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布局中包含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是对徽派建筑布局的重释。设计上打破了传统徽派建筑的天井结构,不再是一个简单地围合方形,而是在运用天井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技术材料,运用钢架玻璃结构搭建的天井空间,站在天井中抬头望去,天空仿佛被一块块玻璃切成了不同的形状。传统天井里的假山水池元素也使用现代设计手法表达,使用简练的线条,营造出禅意空间的韵味。
3.现代建筑中天井空间结构的创新应用——九华山莲花小镇
这个建筑位于佛教圣地——九华山,是一个以现代手法表达中式庭院的建筑。建筑以现代手法融合砖瓦木石等地域性材料,建筑的造型结合了当地的山地形势,围合成一方庭院与长廊空间,形成了清幽雅静的自然之地。天井采用了进口偶的菠萝格原木,打造传统徽州建筑四水归堂的天井空间。天井的造型一改以往的四方矩形形状,而是由四面坡屋顶围成的梯形形状,且四面屋顶倾斜角度不同,将天井空间造型更加生动。院内院外都是水面,延升了空间,富有禅意。
结语
天井作为传统徽派民居建筑的重要元素,承担着重要的居民生活活动,体现着瑰丽的徽州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徽派天井空间结构所特有的集通风采光等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以及其中所传达的徽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对于现代设计来说,有着很大的探索意义,需要人们的传承和发展,对徽派天井空间结构的现代化演绎,也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中华.徽州古民居庭院景观的“生态性”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04):118-121.
[2]贾静怡.天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式[J].中华建设,2016(01):94-95.
作者简介:葛晨露(1997.3.30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安徽,学历:硕士,职称: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工作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 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