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区,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2021-07-15晓兑
晓兑
走进北京旧宫新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二楼针灸科等候处,只要是针灸科王贺令大夫出诊,总有许多患者候诊。他每天的门诊量35~45例,通常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最后一个患者离去,时间已经是下午6点多钟。
社区小医院,同样有作为
几年前,王大夫从山西来到北京,兜兜转转几处后,来到了旧宫新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曾迷茫,追问自己,人生的价值如何实现?社会普遍的认知是好医生在京城的大医院,社区医院无法有所作为。现实是大医院“病人等医生”,而社区医院“医生等病人”,社区医院面临着“路很近,心很远”的尴尬境地。有患者一语道破:“庙小不可能有大菩薩,看病还得到三甲医院!”老百姓不愿去社区医院看病,基于一个共识:社区医疗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师,很多社区医院的医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仅仅停留在照单开药上。王大夫初进旧宫新苑社区医院时,也很纠结。好在很快调整了情绪,全身心投入到社区医院的工作中,辛苦并快乐地工作着。
社区医院针灸门诊患者以多发于老年性病变、女性更年期患者、内科杂症居多,具体症状颈肩腰腿痛,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起夜偏多,眼部干涩、胸闷气短、乳腺增生,胃脘部不适、嗳气返酸、纳谷不香,腹部及下肢远端寒凉,双下肢沉重,肢体震颤,大便溏泻、便秘,小便淋漓涩痛等症。
小病小痛,同样折磨人,让患者寝食难安,尤其是老年患者,去大医院就诊,自己不便还要儿女陪同,一去半天,自己受累,子女还要耽误工作,费神费力耗钱财,如此不便,有些老人就拖延着,直至病情发展严重。家门口有了社区医院,方便了很多老年患者。来找王大夫看病的,不少是附近社区的老年人。老年人有时絮絮叨叨,也说不到要点,就是不舒服。针对每一位患者,首次就诊,王大夫一定花时间要求患者全面讲述病痛的细节,认真听取患者描述。比如患者自述麻木症状,王大夫就再三询问,是麻还是木是酸还是胀?详细问诊后再选择不同针法。老人头晕,要求患者分辨出眩晕还是晕沉的细微差别,辨证后使用毫针在相应穴位针刺,在患者几乎无感的情况下完成了针灸。
到王大夫这里治老寒腿的人不少。年龄不分大小,从三四十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有个女患者在育龙家园住,去年七八月份天气炎热了,还穿着厚袜子旅游鞋来了。她走进王大夫诊室,嘴里直嚷嚷,自觉双足都快冻掉了,王大夫针灸于脚踝处针刺下去,瞬间就热了,两三次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后来她劝说孩子也过来针灸,有的患者自己治疗之后,把自己的家人也带过来治疗,王大夫的患者常常是一家几口人,口口相传,患者认可了,介绍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前来诊治。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患抑郁症的人多,王大夫在这方面亦有良方,患者针灸两三次后情绪会有较好的调整。曾经有个女患者住在海淀,一段时间情绪起伏很大,伴有胸闷头紧等躯体症状,数次去医院,被大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家属和患者看着诊断和医生开出的抗抑郁药都慌了,抑郁症用药后有依赖性,患者才30多岁,家人商议后决定西药先备用,暂缓服用,就考虑试试中医,朋友推荐了王大夫,嘱咐他带媳妇早点过去,他看信息是南五环边上的社区卫生中心,心存狐疑,他不以为然。结果第二天九点多到了针灸科,王大夫针灸的签名本上挤挤挨挨地签上了很多患者的名字。临到中午,才等到了床位,王大夫号脉之后,耐心询问病情,结合症状开始针刺,用的是毫针,患者几乎没有疼痛的感觉,但是胸闷和头紧症状即刻就有所缓解。针灸后,王大夫叮嘱病人一定要调整心态,不要着急,遇事要冷静。之后的几天他妻子的状态越来越好。通过针灸,以及心理调节,患者的抑郁症状有了较大的缓解,现在患者每周坚持一次针灸,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
儿童视力问题,困扰着许多家长,小小年纪就戴上眼镜,不利于儿童的发展,王大夫近些年,在用针灸治疗近视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小孩子听说扎针,起初都很害怕,王大夫耐心地问孩子各种有兴趣的话题,不知不觉中扎完了针。几次以后,孩子视力有明显的改善。每年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有些孩子下了课才来,到这里已经是下班时间,王大夫从不计较,来了就一个也不落下,常常是最晚一个离开诊室的。
王医生太忙了,走路几乎带着风,见到患者,笑眯眯的,告诉患者先等着,患者也不急,“您先忙着”,无论等多久,没有催促的,只要王大夫能给扎上,就心满意足了,他走路快,但是看病慢,起针之后,他要同每个病人讲解病情是怎么回事,回家要注意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动作,等等。患者说,社区有这么好的大夫,是他们的运气、福气。现在,常常有北京其他城区的患者经人介绍来找王大夫看各种疾病的。
和睦的医患关系
在社区医院常来的患者大都是附近小区的,一回生二回熟,时间久了,患者与王大夫的关系处理得非常融洽。不像大医院,一天接诊病人无数,每天都有新面孔,互相不了解,医生大都说话严谨,怕有纰漏。更多的是病情的阐释,少了人情味。社区医院来的大都是老患者,他认可你才会一直追过来,然后介绍新的患者过来,医生的冷暖记在患者的心中,他们也会“报之以李”。
对王大夫针灸水平认可,老百姓也很淳朴,作为回报,隔三差五的总有患者从家里带上好吃的食品过来。午饭的时间,常常有附近小区的老太太或者是中年妇女,端上刚煮好的饺子或者是刚蒸出锅的包子送过来,有的甚至头一天看完病,就跟王大夫说,明天中午我给你送饺子,不要出去吃。一天,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过来针灸,从布袋里掏出一个500毫升的塑料可乐瓶子,里面是色泽酱红的“咸汤”。老太太告诉王大夫,这是她自己熬的“咸汤”。王大夫来北京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咸汤”拌面。“咸汤”拌面作为老北京一个传统吃法,60岁以下的北京人听说的也不多,如今能做“咸汤”的人也不是太多,老太太把自己精心熬制的“咸汤”送给王大夫,着实让王大夫感动,每次说起这件事,王大夫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他说这就是热乎乎的温度,是医患相互之间的信任、理解、惦念。
以针问道,返璞求真
王大夫出生在中医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自小在家人的指导下认识各种草药,中药的炮制、制作配伍严谨的家传丸药,后来选择医学专业,如今已过不惑之年,随着接诊病人越多,经验累积,对于针灸之道越是敬畏,越觉得中医学深奥,要精研的知识很多。
他说:“心系病人,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我不说我有什么什么多高的理念,很淳朴的一个想法,就是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就可以了,病人来看病,当成是自己家人,我家里人我不给他吃这个药,那我也不给这个病人开这个药,尤其不惑之年以后,就得做一点正能量的东西,不做违心事。 ”
王大夫的微信名“返璞(朴)”,为什么给自己的微信起了个名字叫“返璞(朴)”呢?他说:我永远是在“求真”的路上,我永远也不懂“真”。祖国的中医文化太深奥,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我只是懂了一点点,连皮毛都不算。这不是谦虚,是我真实的想法。
他说他一直在探寻返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