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成语《完璧归赵》之历史真相……

2021-07-15胡建林

锦绣·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和氏璧璞玉文王

胡建林

春秋时期,楚国的卞和(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在楚山(今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荆山。)中意外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茅石。卞和拿去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看了一下,摇摇头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呀!”

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了他,犯下欺君之大罪。就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茅石献给武王。

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不耐烦地说:“我已经看过好多遍了,用我鉴定师的名义担保;这分明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分文不值啊!”武王也认为卞和一而再再而三犯了欺君之罪。不能饶恕。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登基。

卞和“乃抱其璞而泣于荆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血都哭出来……

文王听到这事,便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掉双脚甚至比你遭遇磨难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唯独你心胸狭窄想不开,一天比一天哭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说:"臣非悲刖(读yue,音“越”。古代砍脚的一种酷刑),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却名之为诳,此臣之所以悲也!"

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普通的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打开一看,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就以卞和之名命名为“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阴差阳错,几经周转,到了赵慧文王(赵何)手中。

赵文王得到楚国的和氏璧,喜出望外、得意忘形。逢人便宣传,遇人便夸耀。生怕众人不知、唯恐天下不晓……

秦昭王(应该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始皇即秦昭王之重孙)听说赵国的这块璞玉,特别的精美漂亮,是当今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就亲自提笔给赵文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玉璧。

这么一来,赵国就没了理由拒绝。因为一块玉再美,天下人都知道,价值不可能有城池重要啊!

赵文王同大将军廉颇商量:“如果给了秦王,以秦王的性格来看,给十五座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秦昭王必然撒赖而反悔!我们肯定白白失宝而受骗;要是不给呢,又怕秦军报复寻找借口来攻打,因玉石而祸国,真是左右为难啊……

赵文王考虑再三,感觉最上策还是应该遵守礼节,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一直长时间不能如愿……

赵文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万般无奈。听人介绍只得求教于蔺相如。

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池交换和氏璧,大王不答应,是我们不对。如果我们给秦国和氏璧,秦国却不给我们城池,那就是秦國不对。考虑送与不送之利害关系、权衡以上二策之轻重得失,宁可使秦国理亏,不可使我方失信……”

“臣愿携和氏璧前往;秦国如不肯献城,我就带璧回来《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认为相如说的有道理,就派他前往秦国。

相如到秦后,双手捧璧献给秦昭王。昭王大喜,把宝璧递给旁边妻妾和左右侍从,指指点点、七嘴八舌、嘻嘻哈哈一阵议论,丝毫不提城池之事。

蔺相如耐心等待多时,看出秦昭王丝毫没有用城池抵偿之意,便走上前说:“宝玉虽好,但璧上有个小裂纹,让我指给大王仔细查看……”

秦昭王命爱妃妻妾把璧交给相如,相如手持璧玉退后几步站定,身体斜靠庭柱对秦昭王说道:

“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文王,文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池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不想把宝璧给秦国。

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应该相互守信,国与国之间更不能出尔反尔信口雌黄,更何况是一国之君之大王呢!假如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我和赵文王都认为是不应该的。

于是赵王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宝。为什么要这样呢?是稀世之珍宝彰显赵王之诚意、是尊重大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之举动啊。

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接见我,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宝璧后却传给妻妾们观看,戏弄我、侮辱我没有关系,是侮辱我们大王、我们的国家啊!

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意思,所以我只得收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此玉石俱焚!”

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昭王怕他真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请求他不要如此这般……

并召来主管的官员查看地图,指指点点指明从甲地到乙地的十五座城池一并划拨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装模作样、演戏一般,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一座城池的。

于是就对秦昭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

所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

秦昭王估量此事利弊,权衡轻重得失,毕竟不可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请蔺相如住在秦国最豪华之宾馆,言听计从、百依百顺。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给城池,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怀中藏好宝璧,打扮成佝偻沿路行乞。从小路逃出,快马扬鞭一路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去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蔺相如来到后,对秦昭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君主,从没有一个坚守盟约。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从小路已经返回赵国了。

况且秦强赵弱,大王如果实在喜欢,志在必得。可以先派一位使臣到赵国,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立即就把宝璧送来。

如今凭您秦国的强大,赵国怎么敢收下城池,有1000个胆量也不敢反悔而欺骗大王啊?

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油锅被烹,死无怨言。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

秦昭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并有惊怪之声。侍从有人要把蔺相如拉下去。秦昭王趁机说:“如今杀了蔺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之交情。被天下人臭骂。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赵文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蔺相如,完成了大礼。

秦昭王认为相如忠诚贤能,有勇有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但不杀他,还以礼相待,送回赵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文王认为他是一位称职的大夫,身为使臣不受秦国的欺辱,效忠国家生命置之度外。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官职仅仅次于廉颇)。秦国没有把城池给赵国,赵国始终也没有把和氏璧献出。

这就是成语“完璧归赵”之历史真相。

参考文献

参考来源《资治通鉴》

译者:黄锦鋐等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郝王)中三十二年(戊寅,前283)392页

第64章《廉颇相如列传》(完璧归赵)818页

(昆明市官渡区第六中学  650000)

猜你喜欢

和氏璧璞玉文王
辗转相传
完璧归赵
鹧鸪天·月牙泉
价值连城
锲而不舍
文王《诗经·大雅》
完璧归赵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世上真有免费的午餐
美玉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