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减负“三要素”
2021-07-15张俊红
张俊红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成了网红人物。“上午奥数、下午外语,一周七八个补习班,逼到最后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学习。”他的这段话,让“减负”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放学了,我们打开书包写作业;放假了,我们背着书包去补课;开学了,我们的压力比山大……”这是很多中小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原因何在?原因是唯分数论没有打破、校外培训机构铺天盖地等多方面原因。在很多学校,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以分数为依据、以升学为目标,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校成为考试培训机构,而非育人的场所。学生、教师、家长一旦被绑上升学的巨轮,就难以摆脱负担过重的魔咒。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作,绝不是简单地说学生不写作业就是减负,教学零起点就是减负,不考试就是减负,这些仅仅是形式上的减负,而真正的减负是要办学生充满兴趣的教育,减掉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厌恶,减掉压在师生、家长头上的升学大山,才有可能回归教育的本真。尽管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减负的风头浪尖之上,成为众口议论、评价的靶子,但不能感性的贸然减负,要结合实际、综合分析、稳步推进,科学的将减负进行到底!
把书包减轻是基础。记得2012年看到过一篇报道,近10年了记忆犹新。报道的是杭州市大关小学的学生们背上学校免费统一发放的“三斤半”书包——书包连同里面的学习用品的重量不能超过三斤半。对于杭州的这一创举,社会各界反响不一,议论纷纷;是非功过,不做评论。笔者把书包减轻列为减负第一步,不是单纯的减少书包里的辅导材料,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重要的是改变教育制度,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师只有也只有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高质量、高水平地利用好课堂40分钟,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崇高的品德、高超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去拔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开“亲其师而信其道”之路,收“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之功,创“事虽半而功却倍“之佳绩,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共鸣、乐此不疲的良好局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习负担。同时,要不断创新作业形式,减少学业上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如重复做题、重复背诵等等。
把脚步减轻是关键。清晨,只要你在任何一个校门口站一会儿,你就会看到一个个娇小的身躯背着沉重的书包,一步步拖进校门,总感觉那一个个身影很是讽刺。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讽刺,对我们这些为师者的讽刺。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总是用手甩着书包,蹦蹦跳跳的去学校,脚步是轻松快乐的。可现在,有多少孩子是高高兴兴的走进校园,总是怨声载道,迈着沉重的步子不得不去上学。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都被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培养的学生成为方方面面都非常完美的人,所以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非常多,尽管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课程压力还是比较大。我们把一个完人、一个什么都会的人的目标放在一个中小学生身上,这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目标,制定适合时代发展、学生实际的教育方针;各级学校有必要正确理解上级教育目标,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灵活制定办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兴趣高了,自然就不会感到是负担。试问:什么样的学校能称之为“名校”?标准不是一年考上多少北大、清华生,多少学生过了一本线,出了多少名状元。是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高高兴兴走进校园的学校,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名校”。
把思想减轻是根本。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长枪大戟铁弓鸣”,但是那个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开放、最不可思议的年代,那时产生的诸多思想,直到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而今天我们说这个时代缺少大师、缺乏思想,如不给孩子们减轻思想负担,让他们的思想自由的飞翔,轻松愉悦的学习,到他们那个时代,依然會发出没有大师的哀叹。减轻学生思想,对于学校要轻知识传授重能力提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将学校知识全部忘光之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发展学生独立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的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减轻学生思想,对于家庭、社会要转变观念,解放孩子,支持学校减负,归还孩子玩的权力和自主发展空间,让孩子走进自然社会,丰富成长经历,培养兴趣个性,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孩子不是一件东西,他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孩子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教授的,技能也是容易训练的,但是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山东省邹平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