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有必要“新弹”
2021-07-15江波
江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同时,在新高考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运用各类史料探究历史问题。正因如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作用和地位被不断提升。但也由此衍生出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理性思考、客观分析,高效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取存在着地域的单一性。
首先,用学校所在地的地方特色掩盖且忽视了史料教学地域的单一性,突出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实施和高考教学改革两方面。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方面。很多高中都开设了校本课程,以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为例。该校在设置2014—2015学年度校本课程计划中,明确写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是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度校本课程目录》分为七部分,居第一位且栏目较多者为“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几乎都局限于如皋和白蒲两地。这样的校本课程内容在涉及历史方面容易忽视与更广范围内的历史的联系,造成历史内容的割裂。即使是校本课程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其中历史学部分内容的关联性,在突出地方特色课程的同时,将校本课程的历史学内容放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教学。
在高考改革方面,主要体现在高考卷和各市模拟试卷中题目提供的史料过于侧重所在地的地域性。以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卷历史学科为例。
2019年江苏卷客观题第6题 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2016年江苏卷客观题第3题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2015年江苏卷客观题第5题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時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其次,所选教学史料太单薄,新史料在教学过程中呈现不足。在高中历史教学一线,历史教师普遍对新史料挖掘不足。以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为例。在围绕“近代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这个主题史料的挖掘和运用方面,教师运用近代江南地区(以苏州和无锡地区居多)有关“纱锭”和“棉”方面的史料最多。针对“近代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这个主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我们按照列强的经济需求,提供原材料,二是他们大量向我们倾销产品。即我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从以上角度来看,能够体现“近代中国逐渐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的主题的史料发生地,可以选取华北地区的北平和天津两地,也可以选取福建的厦门等地,还可以选取广东的广州等地,这些都是近代通商口岸较多,且列强经济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而且,近代中国不只是进口或者销售“纱锭”和“棉”才能体现我们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从这一方面来看,高中历史教学中新史料挖掘不足,能够运用于教学的史料太单薄。
第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主题分析的三观遗失性较为突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特别强调: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必须坚持这一基本原则。但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史料内容的真实性存疑;史料教学的三观缺位。
首先,史料内容的真实性存疑在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为了能够突出某个主题,讲解清楚相关知识点,有些教师在史料的选取和分析方面不能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例如,在教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有些教师篡改数据,让学生轻易得出结论。下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据民国初年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所编《第一次全国农商统计表》1913年11月9日的统计,全国在1912年开设的公司有988家,工厂2001家,这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工商实业最多的年份。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其次,史料分析的三观缺位。在有些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知识点讲解清楚,学生也能理解准确并掌握相关知识点,但教育目标却未能实现。例如,在介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从而正确认识其历史地位,但却未能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上做一些改进,就可以起到对史料分析三观补位的作用。同样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这个知识点为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第三,史料思辨运用的辩证性缺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针对史料研读的要求是学生应了解收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知道如何获取不同类型的史料并将其用于历史研究(史料实证)。而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却存在着史料的主题模糊、方向性不明确等问题。
首先,史料的主题模糊,方向性不明确。在高考模拟训练中,经常出现材料和选项本身的联系性不紧密的题目,这种题目就无法起到提高学生史料运用能力的作用。
其次,利用史料提升思维能力作用减弱。在运用史料解题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学生无法从史料中直接获取信息,“猜”的意味较浓。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是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在史料教学中存在着史料内容选取的地域单一性、史料主题分析的三观遗失性、史料思辨运用的辩证缺位性等问题,教师必须正视,并从多角度予以解决,这样才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高考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