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临床评价*

2021-07-15邢晓勤蒋国君

中国药业 2021年13期
关键词:培美曲塞吉非

邢晓勤,蒋国君

(1.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安徽 亳州 236800; 2. 蚌埠医学院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我国肺癌患者逐年增多,2015 年达73.3 万人,死亡61 万人,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1],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总发病率的85%,为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2]。部分NSCLC 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对吉非替尼的治疗非常敏感。吉非替尼为第 1 代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KIs),对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3-4]。培美曲塞是一种新型多靶抗叶酸代谢细胞毒药物,其核心基团为吡咯嘧啶,广泛用于局部晚期NSCLC 和转移性NSCLC 的治疗。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肺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能明显延长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5]。本研究中使用培美曲塞联合吉非替尼;在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基础上联合分子靶向治疗晚期NSCLC,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诊断符合《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16》中NSCLC相关诊断标准[6];NSCLC 病理分期为Ⅲ期及Ⅳ期;EGRF 突变NSCLC;预计生存期≥6 个月;可测量病灶≥1 个;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不过敏;无其他严重系统疾病;卡氏(KPS)评分≥60 分。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KPS评分< 60分;存在出血倾向、凝血功能不佳;怀孕或哺乳期妇女;主要器官受累;入组前3个月存在消化道出血史。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收治的晚期 NSCLC 患者18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90)Tab.1 Comparison of the patients′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 90)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用培美曲塞(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288,规格为每支0.2g)静脉滴注治疗,给药剂量为500mg/m2,每周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给药基础上加用吉非替尼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H20203215,规格为每片250mg),口服给药,每日1次,每次1片。两组均连续给药9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各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 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评估患者治疗前2周及治疗结束后2周的KPS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KPS 总分 100 分,共 11 级,从死亡到正常依次计为0 ~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健康状态越好,对化疗副作用的耐受力越强[7]。VAS 评分按疼痛等级分为1 ~10 分,1 ~ 3 分表示轻度疼痛、可以忍受,3 ~ 7 分表示中度疼痛、难以忍受,7 ~10 分表示重度疼痛、无法忍受且妨碍正常活动。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明显[8]。观察并统计患者治疗期间腹泻、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9]。

疗效判定: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0]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任何病理性淋巴结短轴<10 mm,非靶病灶消失,肿瘤标志物水平正常;部分缓解(PR),所有目标病灶半径总和减少30 %;病情稳定(SD),介于PR和PD之间,存在1个或多个非靶病灶,或肿瘤标志物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值;病情进展(PD),所有目标病灶半径总和增加>20 %,出现1个或多个新病灶,或已有的非靶病灶明显进展。客观缓解率(ORR)=(CR+PR)例数/总例数×100 %。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结果见表2 至表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n =90]Tab.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n =90]

表3 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ng /mL,n =90)Tab.3 Comparison of tumor marke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g /mL,n = 90)

表3 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ng /mL,n =90)Tab.3 Comparison of tumor marker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g /mL,n = 90)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表 4 同。Note: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 < 0.05,as well as Tab.4.

组别CYFRA21-1 CEA VEGF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治疗前21.76 ±6.54 21.42±6.84 0.341 0.734治疗后5.98 ±2.04*9.62±3.77*8.056 0.000治疗前50.42 ±9.18 51.31±9.64 0.634 0.527治疗后26.74 ±5.42*32.49±6.71*6.324 0.000治疗前274.68 ±63.74 281.59±71.43 0.685 0.494治疗后83.13 ±19.64*108.52±24.91*7.593 0.000

表4 两组患者KPS 及VAS 评分比较(,分,n =90)Tab.4 Comparison of KPS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n = 90)

表4 两组患者KPS 及VAS 评分比较(,分,n =90)Tab.4 Comparison of KPS and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n = 90)

组别KPS 评分 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68.92 ± 7.15 69.48 ± 6.57 0.547 0.585 80.40 ± 10.76*76.69 ± 9.86*2.412 0.017 6.24 ± 2.41 6.05 ± 2.69 0.499 0.618 4.37 ± 1.85*5.42 ± 2.37*2.367 0.019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n =90]Tab.5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n =90]

3 讨论

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其中NSCLC 占80%,75%的NSCLC 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生存率较低[11]。EGFR 基因家族主要负责调控细胞存活、生长、分化及癌细胞转移,NSCLC 患者中有30% ~60%的患者EGFR 异常表达,导致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异常激活,使血管生成、细胞增殖,进而使细胞的生长失控[12]。吉非替尼为首个上市的EGFR 抑制剂类药物,通过选择性地抑制EGFR 酪氨酸激酶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13]。

单用吉非替尼治疗NSCLC 化疗失败后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较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14];且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但不能延长中位生存时间[15]。传统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药物联用 EGFR 抑制剂可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期[16]。培美曲塞是临床常用肺癌化疗药物,可抑制二氢叶酸等活性,通过破坏肿瘤细胞内叶酸的代谢,促进肿瘤细胞死亡[17]。

CYFRA21-1 存在于肺癌、食管癌等上皮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CEA是存在于癌细胞表面的一种多糖蛋白,NSCLC患者体内血清CE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良性肺病患者;VEGF是检测NSCLC常用的标志物,患者体内VEGF水平与肿瘤的分期、大小与转移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ORR为3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2 %;血清肿瘤标志物CYFRA21-1,CEA,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这与郭浩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晚期NSCLC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不会增加新的药物副作用。观察组患者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被抑制和肿瘤细胞凋亡水平升高有关。

综上所述,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治疗晚期NSCLC 疗效较好,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培美曲塞吉非
雷替曲塞抗肿瘤作用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化疗在老年晚期肺腺癌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的合成工艺探讨
培美曲塞与叶酸不可不说的二三事
雷替曲塞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中上皮间质转化对EGCG逆转吉非替尼耐药的作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吉非替尼的含量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用于晚期肺腺癌一线治疗的临床研究
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二线治疗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