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探究

2021-07-15王建陈滨王艳秀李玲刘光盛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族化民族音乐舞蹈

王建,陈滨,王艳秀,李玲,刘光盛

(景德镇陶瓷大学 体育与军事教学部,江西景德镇,333403)

体育舞蹈是以人自身的形体动作为物质手段,通过充满生命活力的韵律,抒发人内心情感的身体活动。体育舞蹈集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具有健身、竞技、消遣、娱乐、审美等功能。[1]体育舞蹈以高超的难度技巧、独特新颖的编排、袅袅婷婷的动作及协调一致的音乐配合等来展示优美而和谐的姿态美。它要求每一个动作不仅具有线条美和节奏美,而且还要有大小、高低、强弱、快慢、缓急、正侧、主宾、虚实、方圆、奇偶、断续、顿挫、张弛、离合等变化,表现出高雅和谐、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美姿,从而使人们赏心悦目。[1]

舞蹈与音乐二者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态,音乐则是舞蹈传达的声音。体育舞蹈作为融合体育和舞蹈二者为一体的新型运动方式,音乐同样对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体育舞蹈作为一项课程传入我国高校,深受广大学生的青睐。由于体育舞蹈项目起源于西方,多年以来,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多沿用西方音乐作为配乐来展开教学。而近年来,伴随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民族元素被日益融入体育舞蹈表演之中,具体表现为民族化的服饰、民族化的故事情节以及民族化的配乐。周志坤及其搭档黄蕊以《补锅》为配乐表演的牛仔舞就是众多代表作之一。一系列的成功案例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使高校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发展成为可能。

1 高校体育舞蹈配乐民族化的必要性

所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所谓民族化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艺术成熟的标示之一。高校体育舞蹈配乐是艺术性水平很高的一种活动,要达到民族化,相关人员必须熟悉本民族文艺的优良传统和创造性地吸取其他民族文艺创造的优长,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体育舞蹈作品。俄罗斯作家郝尔岑说:“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3]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也认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4],这里地方色彩就是地域化,而地域化是民族化集合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在1956年8月24日《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明确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吸收一些外国的东西进行自己的创造为好。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5]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舞蹈配乐民族化的必要性。高校体育舞蹈配乐民族化是21世纪新时代的一个新命题,面对现代化的新时代,艺术更需强化民族特色,离开民族化的现代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将被时代所淘汰。经济全球化并不能导致艺术的一体化,恰恰相反,它更要求艺术以各自的民族化特色构成色彩斑斓的多元化格局。由此可见,艺术民族化的必要性,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更加凸显出来。文化民族化和艺术民族化的必要性,决定了高校体育舞蹈配乐民族化的必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

2 高校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发展基础

高校体育舞蹈配乐走向民族化,其背后是拥有广泛的发展基础的。其一,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可供教学选择;其二,高校学生是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这有助于学生领悟音乐的主旨;其三,国内相关领域的成功案例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音乐的民族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具体分析如下。

2.1 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可供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予以选择

评价一支音乐是否可以用作体育舞蹈配乐,主要考虑其是否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体育舞蹈配乐须做到节奏鲜明,且要符合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对各种体育舞蹈配乐节拍和标准速度作出的明确规定。以华尔兹为例:华尔兹舞的音乐节拍为3/4拍,速度为每分钟28~30小节,华尔兹舞的音乐基本节奏是蓬~嚓~嚓,每拍跳1步,每小节3步。维也纳华尔兹,节拍还是3/4拍,但速度快,每分钟60小节,基本节奏同华尔兹舞一样[6]。其二,体育舞蹈配乐须做到风格突出。不同的音乐节奏、曲调及旋律会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气氛,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而不同的音乐风格将会直接造成舞蹈风格的不同。例如,拉丁舞的音乐热情洋溢,奔放自由;探戈的配乐顿挫感强烈,节奏轻快、鲜明。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它们来源于生活,流传于民间,为国人所熟知,并且形成一种艺术形式在国际艺术界独树一帜。受地理、文化、生态等因素的差异影响,我国各少数民族在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音乐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更是绚丽多姿,丰富多彩。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现有的民族音乐资源能够满足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收集到民族山歌小调30万首,民族民间舞蹈17636支,民族传统乐器200多种。[7]从节奏和音乐风格上来看,我国的民族音乐风格多样,无论是华尔兹所需要的优雅舒缓,亦或是拉丁舞的激情四射,都能在民族音乐中找到与之匹配的教学资源。

2.2 长期的民族文化熏陶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主旨的领悟

长期的民族文化熏陶有助于国人领悟民族音乐的主旨。当前,除了有专业的运动员和学生来系统学习体育舞蹈外,还有许多群众热衷于体育舞蹈这一健身运动。他们常常聚集在一些空旷的广场、俱乐部、歌舞厅以及公园,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体育舞蹈。以上几种场地上的体育舞蹈表演者在音乐的选用上多青睐于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这些音乐的旋律及主旨是被国民所熟悉的。表演者可以借助这些民族化的配乐表达和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而能够更好的演绎舞蹈作品。

同样的,我们的高校学生自出生起就在不断的接触具有民族元素的舞蹈、音乐和影视作品。即使他们没有系统的学过音乐,也没有专门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但长期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不难理解乐曲背后的主旨。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听他们所熟悉的音乐,将有助于他们领悟乐曲主旨,以便快速的掌握节奏,熟悉自己所学的舞步。

2.3 相关领域的成功案例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音乐的民族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当前,在我国体育舞蹈主要分为两大类别,分别是竞技体育舞蹈和大众体育舞蹈。大众体育舞蹈既我们日常所称的健身交谊舞。现阶段,竞技体育舞蹈的音乐和动作仍需沿用西方,因为竞技类体育舞蹈所要面临的是西方主导的赛场,想要参与其中,就必不可免的要沿用西方的音乐和动作。

不过,当前在自由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同样需要配乐的竞技体育项目中,不难找到配乐民族化的成功案例:“程菲在2008年奥运会以特具民族元素的自由体操《黄河》震撼了全场;2008年奥运会中国花样游泳队伴着雄壮的《黄河》、悠扬的《茉莉花》、用手臂与脚尖模拟出黄河波浪,历史性地夺得了一枚铜牌;陈露的《梁祝》在1998年的冬奥会获得女子单人滑铜牌。”[8]伴随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竞技体育舞蹈音乐的民族化在不远的将来也将不难实现。

与竞技体育舞蹈不同,大众体育舞蹈早已尝试选择富含民族元素的配乐,新、老民歌均能被很好地融入在体育舞蹈之中。究其原因,大众体育舞蹈自从在群众中普及开来,其功能主要是满足社会大众的健身、娱乐和社交需求,因此相较于竞技体育舞蹈缺乏专业性和竞技性。相对自由的舞蹈形式使得舞蹈爱好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而演绎出自己的舞蹈特色,不用受规则和要求的束缚。前文所提到的周志坤及搭档黄蕊表演的牛仔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 高校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发展障碍

虽然,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在高校以外的相关领域有所尝试并取得了成功,但若想要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普及民族化的配乐,还有很多障碍亟待去清除。高校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三点障碍。

3.1 体育舞蹈教学音乐的选择局限于西方音乐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在进行体育舞蹈教学时多局限于采用西方音乐。据武汉体育学院一项针对本校体育舞蹈专家、老师及研究生的调查访问显示,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对是否该选择民族化的配乐进行教学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持否定、赞同以及部分赞同三种态度。持否定态度的受访者认为体育舞蹈教学根本没有必要民族化;持赞同态度的受访者认为体育舞蹈音乐应该而且也必须民族化;而那些持部分赞同态度的受访者们,他们一方面不反对体育舞蹈教学配乐的民族化,但另一方面只能在教学中有选择的运用民族化的配乐帮助学生熟悉节拍,此时的音乐仅仅是起到一个节拍器的效用。

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并不会采用民族化的配乐。究其原因:其一,部分受访者认为体育舞蹈配乐根本没有必要民族化,他们认为体育舞蹈本身就是一项起源于西方的艺术体育项目,沿用西方配乐对学生进行教学更为适合;其二,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竞技性,而最高级别的体育舞蹈竞赛在英国的“黑池”进行,那里的配乐全是现场演奏的管弦乐(交响乐),因此教师们普遍认为只有运用西方音乐进行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在相关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3.2 中西方文化差异弱化了学生对西方音乐主旨的领悟能力

体育舞蹈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高校以来,至今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这是一项起源于西方的艺术体育项目,才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与体育舞蹈本身具有原始和谐关系的西方配乐,鲜少敢于尝试运用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配乐。

西方音乐与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其表现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差异。以民族音乐为代表的东方音乐,多看重旋律在音乐特征表现中的作用。悠扬的旋律使听众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中,因此节奏往往不是音乐表现的重点。而在西方音乐中,节奏才是整个音乐的灵魂,所以要最大程度的将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

西方音乐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力量的,但主旨相较于民族音乐要模糊的多。很多体育舞蹈专业表演者和业余爱好者是很难抓住和领悟这些西方音乐体现的主旨以及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的。他们更多的是听取音乐的节奏,要求自己的舞步跟上这些节奏罢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体育舞蹈在我国的良性发展。

3.3 体育舞蹈教师缺乏运用民族音乐教学和参赛的能力及勇气

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群体中不乏民族化配乐的支持者,可在实际教学和参赛中真正使用民族化配乐的可谓是少之又少。一方面,部分教师受自身能力所限,虽然有尝试运用民族化配乐教学的想法,却是茫然失措,不知该如何下手。有许多障碍横亘在他们面前。例如,如何编排与舞步相适应的民族化配乐;如何对配乐节奏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如何在音乐和舞蹈动作的配合下发挥配乐的情感功能,这些都需要我们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缺乏运用民族化配乐指导学生参赛的勇气。当前,国内的体育舞蹈竞赛,无论赛事大小,多沿用国际上现行的“模糊”规则。之所以称其为“模糊”规则,是因为它只有6条外沿极宽,没有具体界定标准、要求的规则。即:1)基本技术的掌握;2)音乐韵律的运用;3)舞蹈特性的表达;4)舞蹈编排的能力;5)临场发挥与表现;6)赛场的效果等6个方面的内容。[9]学员参赛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还代表着学校的整体荣誉。正是由于比赛规则的“模糊”,使得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在学员赛事准备上宁愿中规中矩,不敢轻易另辟蹊径。

其实,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配乐的民族化发展重点早已不是该不该民族化的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是该如何民族化;怎样才能使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在民族化配乐的帮助下得到更好的推广和普及。

4 高校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发展策略

高校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发展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重点要做到的是教学音乐资源的采编、学生领悟民族音乐能力的培养、教学训练中的积极探索以及竞技比赛中的大胆尝试。

4.1 重视民族化体育舞蹈教学音乐资源的采编

我国的民族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若想将其与体育舞蹈做到完美的融合,一方面要将适合体育舞蹈表演的音乐深入挖掘出来,充实音乐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及声音特效,在继承民族音乐的同时不忘创新发展。

高校较之其他体育舞蹈教学组织,除了拥有大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外,还能搜集到更为广泛的民族音乐资源。一方面,由高校承办的相关科研项目可以使研究人员有机会、有人力、有资金来对民族音乐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另一方面,借助高校之间的交换平台,可以轻易实现教学音乐资源的共享和教学经验的交流。

为了让民族音乐能够更好的被运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之中,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资源,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特效等技术对民族音乐加以创新。例如体育舞蹈教学初期,要将配乐原本的节奏放缓,再逐步加快,直到学生熟练掌握舞步和套路,适应正常的音乐节奏。节奏的调整需要有专门的音频工具来对音乐加以处理,如gold wave、cool edit pro等。此外,特色的音效可以给观众遐想的空间。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运用合适的电脑软件将特效编入本来的民族音乐中,力求体育舞蹈音乐编排的新颖。

4.2 在学生原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领悟能力

高校学生多年来接受的民族文化熏陶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一定的领悟能力,这也是我国高校体育舞蹈配乐民族化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学生原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领悟能力,这在高校体育舞蹈配乐民族化发展中尤为重要。

首先,要重视编写民族化的音乐教材。当前,高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大多是对西方乐理知识的简单翻译和编著,案例音乐的选用也多是莫扎特、贝多芬等西方著名音乐家的作品,民族音乐鲜少被编入教材之中。体育舞蹈教学想要加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运用,教材便是最好的媒介。通过对体育舞蹈音乐教材的选编,不仅方便教师教学,还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领悟,有利于高校体育舞蹈学科的民族化发展。

其次,要重视提高体育舞蹈学员的音乐修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相关课程帮助学员积极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例如民族音乐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等选修课程。理解和认同我国的民族文化可以使高校体育舞蹈学员作为学习主体在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领悟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个人特色和想法。

4.3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积极探索以及竞技比赛中的大胆尝试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理应担当起体育舞蹈配乐民族化的发展重任。一方面,高校应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积极探索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发展策略;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指导教师及学员在竞技比赛中大胆尝试使用民族化配乐。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训练中的积极探索主要分为以下三步:首先,各级各类高校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其次,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要将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作为创新和改革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充分调动师资和科研人员参与其中;第三,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应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完善自己以满足体育舞蹈民族化教学要求。

高校还应鼓励指导教师及学员在竞技比赛中大胆尝试使用民族化配乐。作为一项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舞蹈赛事是对体育舞蹈配乐走向民族化的一项重要检验,也是民族化的体育舞蹈走向世界、交流文化的重要契机。中国民族音乐进入国际体育舞蹈竞技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高校可以先尝试在比赛中融入《化蝶》、《高山流水》等驰名中外的民族音乐,以便于达到国际上的认同。日后可利用不同的赛事,将更多的民族音乐融入体育舞蹈表演之中,从而促进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进程。

5 结语

优秀民族音乐的背后蕴涵着广泛和社会功能和极高的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可以使我国高校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通过众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以及高校一线教师的躬身实践,高校体育舞蹈配乐的民族化策略将会越来越多,民族化的体育舞蹈配乐也将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财富。

猜你喜欢

民族化民族音乐舞蹈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学舞蹈的男孩子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