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命写作,得鱼忘筌
——2020年新高考全国Ⅱ卷作文导写及下水作文
2021-07-15湖北徐建华
@湖北 徐建华
综观当下高考作文题目,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材料限制命意、范围、话题和内容。为防止宿构套作,往往设定具体鲜活的情境、特定的身份、明确的对象和相应的实用文体,以此来驱动写作,如书信体、演讲稿、倡议书、发言稿、辩论词等常见文体。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目,要求写主持词,这一实新文体,相对“小众”。既然是“遵命写作”(鲁迅语),是否就该画地为牢,如若这样,高考作文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
考生要有文体意识,但可适当得鱼忘筌,不必拘泥于节目主持词的“繁文缛节”,如何起承转合等。笔者建议,不妨在开场白部分浓墨重彩,文心雕龙,像央视大型节目那样,情文并茂。这样,可迅速完成“主持词”这一驱动任务,使之具有现场感,主题鲜明,对象明确,语言得体。不妨以“我”“我们”等第一人称出场,入情入境,让读者随之神思翩飞。而主体的正文部分,不受束缚,尽情驰骋才力,可用常见的第三人称。结尾部分,要如《口技》中“抚尺一下,群响毕绝。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样,从壮美山河、厚重历史中回到现场,收放自如。
由此,我想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舌尖上的中国》栏目。我以为,本次作文不妨借鉴“舌尖上的中国”范式:内容上,以小见大,地名的背后,必有故事,必有性情,必有历史,必有文化;语言上,以深刻却恬淡、细腻又厚重的解说语言,如诗如画,呈现出诗意散文的特点。场景上,移步换景,切换自然。
看似平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本题若能充分发散思维,调动积累,从实到虚,以小见大,既“遵命写作”——完成主持词这一要求,又“得鱼忘筌”——不受拘囿,定能写出文、理、情皆有可观的佳作。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舍近求远,调动积累。大部分学生,是没有行万里路的人生体验的。考生面对这一题目,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熟悉的家乡村落、小镇等等,往往写出来的文章,就如游记或旅游文案一样,流于介绍。这样的作文,当然会沦为低幼或平庸。
笔者以为,面对此题,不妨舍近求远,充分调动阅读积累。学生们可能在18岁以前未曾远游,遍历名山大川,但因阅读积累奠定的精神地理,却可以辽远阔大。你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橘子洲头,风清俗美的边城凤凰,目送一个王朝背影的承德避暑山庄……都是课本、阅读中耳熟能详的。因此,可初步拟定“确定地名——描写风土人情或历史人物——表达情思感悟、阐发文化内涵”这样一条行文主线。这样文章便可联想有径,丰实有路,言之有物,何愁800字?
由实到虚,大情大理。“遵路识斯真”,其实这道作文题本身,循循善诱,学生只需按照材料提示、诱导,展开行文即可。正如材料所说,从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到记忆与情感,难忘的故事,特殊的意义。
具体来说,学生可选取某一旅游胜地、历史名城、文化名镇等,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自然风光,介绍风土人情,追溯历史沿革,或是叙写相关的历史人物,在此基础上,淬炼出“大情大理”,如社会变迁、历史感慨、最美乡愁、人生况味等,绝不是简单地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家乡风物的喜爱眷恋之情”这种标签化的情感。睹物思人,读懂山川、历史、人生这本“大书”。如写南京,可以聚焦于南京“名片”,如石头城、秦淮河、长江等等,在描写其虎踞龙盘的形胜之后,重点挖掘其历史文化意蕴,阐发深邃的时空意识、宇宙人生哲理,或是古往今来的“金陵情结”——悲恨相续的历史往事中蕴含的兴亡意识和历史教训。这样不仅可以辞采斐然,而且凸显文化底蕴,充满哲学思辨,更能见出考生经世致用的才干,自觉思索、与时偕行的使命担当。这样的文章,独上高楼,自成高格。
【下水作文】
带你走进儋州——客串《中华地名》节目主持词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中华地名》,本期节目是“带你走进儋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能我们无法遍游名山大川,那就随着这期栏目,去领略我们海南儋州的自然风貌,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望儋州的美好未来吧!
儋州,地处海南,气候宜人,碧水蓝天,现在是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儋州,不必说诗乡歌海,不必说椰风海韵、风光旖旎,不必说风清俗美、最美乡愁。主持人今天要与大家分享一位历史人物,他就是——苏东坡。
幸有苏子,儋州不孤。儋州,安放着苏轼的灵魂;苏轼,也使儋州驰名天下。
历史上,名人故里、故居之争,屡见不鲜,以至于后人感慨“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但儋州则不然,仅凭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已足见儋州之于苏子的重要:这里,是他精神的一方乐土。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贬谪儋州的苏轼,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沉沦自弃,而是以惊人的旷达,不能居庙堂之高忧其君,那就处江湖之远忧其名。在这里,他崇文兴教,移风易俗,像韩文公开化潮州一样,硬是让这蛮荒之地,燃起了重视文教的火苗。
由此看来,穷而后工,倒是诗家幸事。亦如儋州,既是文豪们炼狱淬火之地,也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福地。地名的背后,不光有历史,有故事,更有千年不易的家国情怀。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
如今的海南儋州,不再是昔日的崖州“险恶军州”,瘴疠之乡,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里,虽偏居一隅,却有瞭望天下、拥抱世界的胸襟。
这里是中国的经济特区,是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
杨浦大桥,长桥卧波;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古老的儋州,再一次扬帆起航,驶向未来。
这里不远处,有博鳌,有响彻世界的呼吁。有文昌,中国神剑,问天苍穹。
古称“儋耳”,今日儋州,它像一只敏锐的耳朵,谛听时代和世界的滚滚浪潮。
好了,观众朋友们,参与了这期节目,你一定会有感触:地名,不应只是留存在晒照片的朋友圈里,而应植根于历史记忆和时代精神之中。
今天的《带你走进儋州》结束,下期节目再见!
点评:
“遵路识斯真”,其实这道作文题本身,循循善诱,只需按照材料提示、诱导,展开行文即可。正如材料所说,从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到记忆与情感,难忘的故事,特殊的意义。本文结合海南卷实际,由苏轼联想到儋州,以文化散文的笔触,揭示苏轼之于儋州的缘分际遇。文章涉笔成理,循序渐进,从钟灵毓秀到“穷而后工”,揭示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情结。旁征博引而不掉书袋,阐发“大情大理”,凸显家国情怀。文章思路分明,章法简洁,大体上从古到今,从昔日的“险恶军州”到今天的经济特区,彰显时代进步,洋溢着躬逢盛世的喜悦自豪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