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囊

2021-07-15安徽

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行囊新生大学

@安徽 章 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连日来,许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逐渐发放,一些高校已基本确定了开学时间。经历了漫长等待,大学的校门终于打开。被疫情阻隔在外的大学生们终于可以重返熟悉的校园。

那些刚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大学新生,对这一刻更有着不一样的憧憬。整个社会对大学活力的再现也满怀期待。无论如何,大学马上要开学了,每个学子都需要整理好自己的行装。

假如你是大学新生,除了生活必需品,还会带上哪些特殊的“行囊”?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名师解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围绕大学新生应该携带的“行囊”的材料展开写作。材料中设置了一定的情境,被疫情阻隔在外的大学生们终于可以重返熟悉的校园,刚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更有着不一样的憧憬,此时,每个学子都需要整理好自己的行装。面对此情此景,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作文。作文可以说理、议论,也可以记叙、抒情、描写、说明。

考生可以写实物的“行囊”,或赋予“行囊”以象征意义,或思考“行囊”与成长的关系,等等。比如:大学新生们可能需带上“行囊”——卫生防疫的自觉。这场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卫生习惯无比重要。在没有特效药的时候,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等,是人们面对流行病的“常备药”。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良好卫生习惯既是疫情防控时的急需,也应该被固化为一种生活习惯。高校是知识的象牙塔,也是防疫的重点场所。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不乱丢垃圾、更加讲究个人卫生等良好的卫生防疫习惯,人人就都成了防疫的参与者。如此,大学的安全就有了坚实保障。

又如:大学新生们可能需带上“行囊”——野蛮体魄的决心。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将体育的重要价值概括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过硬的体质是抵抗病毒侵袭的最后一道防线。近些年,有关我国青少年、大学生与周边一些国家年轻人身体素质的对比研究,更是令人忧心。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子们,风华正茂,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绝不能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病弱青年。下定决心,加强体育锻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才能提升自身抗击风险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业、事业乃至整个人生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还如:大学新生们可能需带上“行囊”——兼济天下的理想。疫情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必须做好长期和各种流行病做斗争的准备。人类历史上,人与疫病竞赛的天平倒向人类,在于科学和文明的进步。而科学和文明的进步,关键在人,在具有兼济天下理想的人。令人欣慰的是,疫情发生后,很多大学生积极投身防疫一线。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高地,莘莘学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希望,被寄托着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期许。这样一群年轻人,不论学的是何种专业,都应从这场疫情展现出的“舍生忘死”“守望相助”等国人精神中汲取力量,立兼济天下之志,做造福社会之人,不负青春一场。

100多年前,李大钊先生热情称赞:“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那个年代的“90后”,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在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中开辟了中国的光明前程。今天,新时代青年也面临着一些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绕不开的挑战。尤其是这一届大学新生,人生际遇注定大不相同。让我们抖擞精神,带好行囊,意气风发地去迎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时代使命。

JIAZUOSHIFAN

【佳作示范】

行囊和你

@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学 姜 寒

母亲轻挽着发髻,正弯腰在衣柜里挑拣衣物塞放进行李箱中。忽而直起腰来,一手虚握成拳搭在另一手掌心上反复敲打,嘴里碎念着:“还有什么要带的?还缺了什么呢?”倏地,重重击打下,似是想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又奔向别屋。

看到母亲忙碌的样子,我欲上去帮忙,却被她拦下了,挥挥手让我去院里坐会儿。唉,真是拿母亲没办法,只好拿着个蒲扇向院中走去。虽是夏天,倒也不致闷热难耐——也许乡野更得夏夜的青睐吧!院子里除了我,便只有两条黄狗相伴。席地坐下,且赊一轮月色,沐一束银辉。月儿不圆,欠丰满之美,又无撩人愁绪的如钩娟态,却毫不吝啬地将月光铺满庭院。好不惬意,不由得勾起了我的私心,欲将这月色裹挟进行囊带走。

待了好一会儿才打算进屋,瞧瞧母亲收拾得怎样了。隔着门窗便看见母亲拖着一个行李箱和一个大布袋。我既惊又无可奈何,推开门:“妈,你这是装了多少东西?我又不是不回来了。”母亲局促地搓着手:“妈不是想着,你在外地上学只有放长假回来,便多塞了点家乡的特产,你可以和同学分着吃……”母亲说话的声音渐弱。当她从我的身旁经过时,我才发现自己比母亲又高了许多,她的背影单薄瘦削。我看到母亲轻抬起胳膊又偷偷放下——母亲是哭了吗?

我满怀思绪地起身,打开房门倒杯水,看到母亲房间的灯光透露出来。推开半掩的门,便瞧见母亲靠在床头用钩针在织东西。母亲有一双巧手,常常跟着手机里的视频钩各种各样的物件,家里的枕套、沙发套均出自她手。我也总爱缠着她给我钩小玩偶。我在母亲身旁坐下时,发现她在钩我之前一直想要的哆啦A梦玩偶。母亲轻拍,示意我:“别多想,妈怎么可能会生你的气,就是为你考上大学高兴,舍不得你……”那是我第一次主动拥抱母亲,也是我第一次与母亲交心,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一刻的温馨。

天刚蒙蒙亮时,我便醒了,入眼的是靠在枕边的玩偶。我将它揽入怀中,抑制不住地打了几个滚——一定是母亲悄悄放进来的。真好,我又多了一个“蓝胖子”装进行囊了。

开学时,父亲与母亲一同送我,在车上,他们一如多年来每天清晨嘱咐:“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遇到难题就找爸妈……”曾经对待这份唠叨敷行了事,而今它却成了一段难以忘怀、再也回不去的记忆。我将它们也一并放入了行囊中。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分开时,我瞥见母亲在父亲的怀里又哭了。我带着行囊一直往前走,不敢回头,因为我怕她会哭得更厉害。当我踏进校门那刻时,才发觉行囊的分量沉了不少,多了两份不可或缺的珍贵:爱与梦。

这晚又是一轮皎皎明月,我与室友扶在窗台,她看着行囊问我:“你里面都装了什么呀?”

我望着远方,认真回答道:“我的行囊里呀,有我向家乡赊来的月色,有伴我枕边的‘蓝胖子’,还有滚烫发光的梦,以及一首初听平淡,再品才懂的深情款款的爱。”

携着满载的行囊,开启我的大一新征程。

名师点评:

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文章从“行囊”落笔,围绕“行囊”展开情节,最后以“行囊”收束全文,思路严谨,结构紧凑。取材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所选取的镜头都发生在生活中,真实可信,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语言生动,叙述平淡而耐人寻味。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添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结尾道出了作者的大学新征程上带上“月光、梦、爱”等行囊,叙述的语言看似平平淡淡,实则含有很深的意蕴。

猜你喜欢

行囊新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枯蓬新生
游子的行囊
行囊
我的行囊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