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7-15乐波灵

广西蚕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蚕桑广西

乐波灵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 530007)

“十三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据统计,2020年广西桑园面积约占全国25%,蚕茧产量约占全国的55%,全产业链产值超500 亿元。广西54 个脱贫县中有46 个县发展种桑养蚕,17 个县把蚕桑作为“5+2”主要产业来抓,涉及养蚕户35 万人,桑园面积11.48 万hm2,蚕茧产量16.95 万t,分别占全区的57.77%、45.02%。河池、百色等深度贫困地区很多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了脱贫致富。蚕桑产业扶贫为全区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有效的贡献。2020年广西桑园面积19.88万hm2,蚕茧产量37.65万t,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均稳居全国第一。全区现有丝绸加工企业93家(缫丝企业76家,缫丝及丝织企业10家,丝织企业6 家,蚕丝被家纺企业1 家)。自动缫丝机生产规模40万绪,剑杆丝织机589台,实现丝绸工业产值约250亿元。

2021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1]。广西目前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和茧丝加工基地,在国内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蚕桑产业为促进广西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广西蚕桑产业目前的优势还是集中在种养环节上,茧丝绸精深加工、蚕桑资源综合应用及蚕丝文旅项目开发等方面仍落后于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重庆等省市。在当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着广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为蚕桑强省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广西蚕桑产业“十三五”发展情况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对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应对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以期能为广西蚕桑“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蚕桑茧丝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优化升级和调整产业布局,逐步走上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布局区域化的发展道路,充分带动示范,辐射至各村各县,为乡村振兴拓宽了产业化渠道。不断完善的高质量良种繁育体系,使广西蚕种生产经营实现规范化和法制化,维护蚕种市场的良好秩序和保障农民的用种安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多元化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开拓了新天地。广西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效助力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在发展进程中,广西蚕业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建立完善蚕桑技术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因此,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广西蚕桑产业“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广西要在稳固中国及世界最大茧丝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集聚区、蚕桑产业多元转型发展先行区、石漠化蚕桑生态治理示范区,率先构建现代蚕桑产业体系,使广西由蚕桑大省向蚕桑强省转变的目标,以推进广西蚕桑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2 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蚕桑种养环节

2.1.1 蚕、桑种业体系不够健全,生产经营秩序亟待规范 广西蚕种业、桑种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主要在优良家蚕(桑树)品种选育方面需要加强,由此可见业界对蚕桑优良品种选育的关注度很高。广西蚕种业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蚕种生产经营管理不规范;二是蚕种生产条件较差;三是蚕种质量监管难度大[2-4]。广西桑种业体系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急需解决蚕桑发展中面临的品种单一,抗病、抗逆性弱等品种改良的关键问题;二是桑树种子生产经营销售管理体系不健全;三是桑树苗木等级、质量的监控力度不大,没有统一的分级规格。

2.1.2 商品小蚕管控有待加强,养蚕成功率受一定影响 广西现有小蚕共育室1 582个,小蚕共育率达到了84.20%。部分小蚕共育室存在着蚕种混杂、生产规模小、设备落后、技术跟不上,饲养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商品小蚕质量参差不齐、竞相压价、收费混乱等现象。

2.1.3 示范基地带动能力不强,先进种养技术普及不够 目前广西大部分蚕桑示范基地在现代化机械化配套设施建设上还比较薄弱,桑园节水灌溉、标准化育苗、桑叶机械化采摘、桑枝机械化剪伐,蚕房省力化喂养、智能化消毒防病、温湿度控制等设施严重缺乏;产品主要以鲜茧为主,蚕桑综合应用产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足;管理人员了解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途径不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蚕桑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较少,蚕农无法便捷直观地了解新技术、新机具。

2.1.4 生产经营模式亟需创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 目前广西蚕桑生产依然以传统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2019年从事蚕桑产业的农户有69.77万户,而加入蚕农协会农户数仅有46 369 户,仅占养蚕农户总数的6.59%。总体上蚕农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新技术到位率低,蚕农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规模化生产发展缓慢。

2.1.5 蚕用物资监管难度增大,安全生产面临较大挑战 广西蚕种、桑种、商品小蚕共育、桑苗、蚕药、蚕具等市场竞争激烈,以次充好、兜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各种恶性竞争突出,蚕桑生产资料市场监管难度大。同时,受市场导向影响,农民自发种植作物布局不够合理,桑园与果树、甘蔗等其他农作物种植区域交叉,其他作物病虫害防控农药污染桑园引起家蚕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对养蚕收益和产业稳定造成较大的冲击。

2.2 茧丝绸加工环节

2.2.1 蚕茧收烘市场秩序欠佳,市场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广西蚕茧实行自主定价、自主购销的市场主导方式,茧丝加工企业自主经营,茧丝产品积极参与市场流通与竞争。当前,缫丝企业、蚕农合作社、流动茧贩、个体户等多种力量参与蚕茧购销,蚕茧收烘站(点)众多,虽然极大地活跃了蚕茧市场,但存在少数无证无照购销行为,造成了蚕茧品质相对混乱,一些地方蚕桑产品流通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蚕茧收购难以真正做到“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广大蚕农和加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2.2.2 茧丝绸深加工短板突出,产品竞争力不强制约广西茧丝绸加工高质量发展存在主要问题为缫丝生产设备及工艺落后、织绸环节发展速度过慢、蚕茧收烘设备较为落后、印染环节未能有效突破、广西企业在当地仍不能生产丝绸服装、缫丝产能过剩、鲜茧缫丝对茧丝质量有一定影响。据资料统计,2019年全国真丝绸缎产量48 134万m,广西产量2 070万m,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3%;全国蚕丝被产量1 174 万床,广西生产量仅为10 万条,占全国产量0.85%[5]。受资金、技术、环保、人才等条件制约,现阶段广西茧丝绸加工仍以缫丝为主,织绸刚起步,制衣等领域几乎空白,产业链短,综合效益不高。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也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尚未能够优化配套,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丝绸工业园区建设滞后。

2.2.3 各地蚕茧质量不够均衡,茧丝质量整体有待尽快提升 广西受气候、品种、技术等原因影响,茧丝质量难以保障。目前,广西生产的生丝以4A级以下为主,5A~6A 比例仅占30%左右,6A 以上高品位生丝占比更少。根据杨娟亚等[6]的研究,广西蚕茧的茧层率和粒茧质量均远小于全国平均值,茧型小、茧层薄,导致蚕茧出丝率低;解舒率虽高,但茧丝短,使得万米吊糙次数偏高,解舒丝长偏低。另外,生丝洁净度、纤度最大偏差、纤度偏差成绩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4 蚕茧价格受制生丝价格,蚕农面临较大市场风险 从2008—2019年中国3A级生丝价格走势(图1)和2008—2019 年中国干茧收购平均价格走势来看(图2),近年来生丝价格波动较大,干茧收购价格随着市场变化产生了较大波动。蚕茧销售是蚕农种桑养蚕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与茧丝绸企业利润息息相关。茧丝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时价格较易波动,因此必须增强蚕农和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图1 2008—2019年中国3A级生丝价格趋势图

图2 2008—2019年中国干茧价格趋势图

2.2.5 丝绸产品出口数额较少,茧丝交易平台亟待加强 广西蚕桑产品出口贸易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出口商品以生丝为主,绸缎、服装出口量较小;品牌意识淡薄,多为有品无牌;出口企业规模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出口地区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主,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少;出口的总体经济量偏低等。广西大宗茧丝交易市场是自治区内最大的茧丝专业交易市场,拥有较强的蚕茧生丝电子交易和专业化营销业务,但广西仍缺乏一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茧丝产品市场交易平台,企业自身出口贸易份额低,产品主要以生丝销售到江苏、浙江加工或转出口贸易为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然没有充分的话语权、主导权和主动权。根据商务部“茧丝绸商品国际贸易信息服务项目”统计,中国2020年1—11月丝类出口同比下降39.26%;真丝绸缎出口同比下降53.96%;丝绸制成品出口同比下降23.17%。丝绸制成品出口主要省市排名依次为: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山东,前5 位省市出口合计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2.91%[14]。尽管近年来广西丝类产品出口有了一定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真丝绸产品出口量一直处于全国后位。

2.3 蚕桑资源开发应用环节

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环节主要问题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开发水平较低、技术和人才缺乏、企业参与程度不够、产品种类不多、资金投入较少、宣传引导不够。

2.3.1 参与主体多,深入研究少 近年来,广西相关部门大力宣传与推广蚕桑资源综合应用的前景与技术,许多相关生产主体纷纷尝试参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关生产经营主体对其认识不充分,发展方向过于单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桑果酒、桑叶茶等相似产品泛滥等的问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涉及农业、食品、化工、生物等多个学科,广西的蚕桑资源利用方面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等保健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经费支持。然而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蚕桑资源开发应用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且还未有专项资金的设立,这对科研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一定的影响[15-16]。

2.3.2 研发种类多,形成商品少 广西蚕桑产业2012 年起才真正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对蚕桑资源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资金相对来源单一、投入有限,从事蚕桑资源开发的科技人员不足,缺少相关的技术型人才,使得新产品的研发也相对滞后,形成的市场化商品种类较少,对资源的开发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利用上。当前,市面上不乏如桑果酒、桑椹膏、桑叶茶、桑叶面条、香脆蚕蛾、蚕公酒等各种各样的蚕桑资源产品,但未有一样能够成为在区外市场上有竞争力、影响力、叫得响的“广西名牌”,桑黄、桑枝灵芝、蚕丝蛋白护肤品等高附加值资源产品仍处于探索研发阶段[17]。

2.3.3 开发范围广,技术含量低 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应用缺乏统一规划、规模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化。产品加工多数停留在粗加工阶段,生产规模以小作坊式生产为主,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现代工厂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的企业不多,规模化生产桑果饮料、桑果酒、桑叶饮料和桑叶茶等产品的企业更少,难以提高蚕桑资源利用的附加值,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水平[15]。

2.3.4 企业分布多,产出规模小 广西各地均有生产桑果酒、桑叶茶、蚕丝被、桑果食品等企业,但规模仍然与资源数量不匹配,存在产品重复率高、缺乏特色的问题。蚕桑资源开发方面相关企业规模较小,缺少龙头企业引领带动,配套设施和设备不完善,缺乏新技术的应用与支持,所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没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产出。

2.4 科技创新环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广西蚕桑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4.1 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缺乏,科技成果转化较为滞后 广西在蚕桑产业科研合作上缺少科技创新平台,新型经营主体、技术推广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缺乏协同效应,产业链和技术链不能有效融合,科技资源不能有效的渗透,产业链片段化、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是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广西蚕桑科技成果转化处于瓶颈阶段,真正实现转让的比例并不高;部分新登记或认定的蚕、桑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推广量少,发挥不出真正效用。

2.4.2 实用技术研究开发不够,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在蚕桑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服务上,一是在蚕桑新区亟需加大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种养技术水平,提升蚕茧质量。二是蚕桑省力化机具没有统一标准,无法申请国家农机补贴,普及推广力度有限。与区内种植甘蔗、粮食补贴相比,种桑养蚕没有专项补贴资金,使得农民在蚕桑机械化研发、先进种养技术、改扩建蚕房蚕室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三是蚕桑高效集成配套关键技术尚需加大科技和人力投入协同攻关。科研平台、科研团队与龙头企业等其他主体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不强,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四是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效能未有效发挥作用,病虫害预测预报、统防统治平台建设滞后。五是广西蚕桑种养技术大部分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部分技术属于蚕农首创,缺少革命性突破性。

2.4.3 经营主体创新能力缺乏,产业新业态力量较薄弱 家庭农场、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蚕桑创新的重要主体多数呈现分布散、规模小、水平低、实力弱的状况,同样也在科技应用能力、科技创新水平、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保障以及加工技术水平等方面较为薄弱。种桑养蚕对年轻一代农民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并不明显,导致蚕桑生产发展难度加大。

2.5 政策、资金与人才保障环节

2.5.1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发展后劲推力不足 广西蚕桑产业亟需给予政策支持的方面主要有蚕种良种补贴、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建设补贴、蚕茧最低保护价收购、生丝收储制度、企业税收优惠、给予企业融资信贷优惠、丝绸工业园区在用地、用水、用电方面予以优惠、扶持丝绸工业园区建设统一污水处理厂。当前,蚕桑产业在政策扶持上的表现并不理想。一是行政推动力度明显弱化。蚕桑产业虽为广西在全国占比最大的产业之一,但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产业支持力度有所减弱,对种桑养蚕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养蚕技术培训指导缺乏,导致基础设施陈旧简陋,饲养方法粗放简单,消毒防病措施无法落实,造成部分地区蚕茧产量少、质量差、等级低。二是政策上对于蚕桑新品种补助、政策性蚕桑生产保险、蚕桑机具纳入农机补贴等探索进度缓慢,尚未建立健全茧丝绸市场预警预告制度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2.5.2 财政资金支持不够,社会资本投入不足 过去一段时间里,政府给予广西蚕桑产业资金扶持主要是在蚕桑种业体系建设、种桑养蚕基地建设、科技创新研发、茧丝绸产品价格、节能环保及技术进步、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蚕桑产品培育、丝绸工业园区建设。相比较“十五”以来广西实施的“优茧工程”等多个项目资金支持,“十二五”以来国家以及自治区政府用于农业方面的蚕桑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一是广西蚕桑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渠道单一,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很少投入,资金保障乏力,资金整体短缺。投资周期较长、回报不稳定,资金回笼速度慢等制约了资金投入。二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试验室设施设备条件较为落后,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气候与生产环境,广西的家蚕和桑树品种选育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三是产业扶持资金大部分已经切块下达到各个县市区,但各地对蚕桑产业重视程度不一,投入资金量相对不足。

2.5.3 管理体制运行不畅,推广体系力量薄弱 一是科研机构少、科研人员不足、研发能力不强。广西目前专门从事蚕桑产业研究的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两个单位为同1 套人马,科研设备相对陈旧,专业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不足,大面积的综合试验基地少,而县市级的蚕业科学研究分院的问题则更为突出。二是部分县市的蚕业技术推广机构由市、县(市、区)的经作站、蚕种场、产业办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组成,工作人员多为借调或无编制的情况,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足;一些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兼顾行政管理、公益性服务、生产经营,人少任务重;一些地区已撤销桑蚕办将其并入其他部门,技术人员身兼多职。

2.5.4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研发推广支撑不足 蚕桑生产劳动力短缺、蚕农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及技术人员持续流失是影响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一是广西相关科研院所蚕桑领域的研究人员少,区内高等院校和农业职业学院在蚕桑领域的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高层次学科带头人。二是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少,近年来因招录条件设置要求高、基层待遇低等原因,很难招到农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来说133.33~333.33 hm2桑园需配备1 名专业技术人员,但实际配备远远达不到,广西生产每吨蚕茧配备的技术人员不到江苏、浙江、四川等省的三分之一。三是缺乏新型农民和产业技术工人,农户分散经营、蚕农组织化程度低,企业普遍反映技术工人难招聘。

3 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推进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紧密贴合国家6部门联合印发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充分发挥种桑养蚕的生产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多元化休闲功能,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农村产业、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建设过程中融合发展。发展方向上要实现产业链延伸提升质量,横向拓展要“立桑为业”多元化增收增效;发展措施上要加强蚕桑种业体系建设、推进茧丝绸加工业提档升级、推进蚕桑资源高值化开发应用、推进先进实用种养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3.1 加强蚕桑种业体系建设

3.1.1 加大桑树品种选育力度 桑树是蚕桑产业的基础,是家蚕的唯一饲料。在选育方向上,通过对桑树品种资源的收集、评价、创新和利用研究,建立亚热带最大的桑树品种资源保存库,挖掘具有特殊用途利用价值的品种资源,普查桑树品种资源DNJ等药效成分含量,筛选出具有药用价值的桑品种资源。在选育品种方向上,一是选育高产优质高效的桑树多倍体品种、杂交组合和能解决生产关键问题的桑树品种(如选育桑青枯病、桑花叶病抗性较强的品种,适合机械收获的桑品种和杂交组合);二是选育优质果桑品种,重点选育适合鲜食、耐贮藏、适宜规模化采收加工的优质果桑品种;三是选育适合加工优质或特色风味桑果汁、桑果酒的果桑品种、抗菌核病的桑树品种等;四是筛选适宜制作优质桑叶茶的桑树品种资源。

3.1.2 加大家蚕品种选育力度 在选育方向上,利用常规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分子生物水平育种等家蚕育种技术,开展亚热带型家蚕新素材和新品系的创新研究,开发新、奇、特的新素材,开展转基因家蚕新品种、特色家蚕新品种等研发。在选育内容上,一是选育适合缫制高品位生丝的优质、高产、多抗的家蚕品种。利用遗传互补和杂交优势的原理,解决蚕品种选育中存在高产、优质与抗病、抗逆的负相关难题,培育和推广适合亚热带的优质高产强健性家蚕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二是满足产业多元化发展和拓展产业市场的要求,开展多元化家蚕选育不同用途的蚕新品种。开展如绢纺和丝绵专用、天然彩色茧和转基因彩色丝、细纤度、粗纤度、丝胶专用、适应人工饲料育、生物反应器专用种等多元化多用途的蚕品种选育。

3.1.3 加强蚕、桑种生产核心技术和繁育体系建设 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健全完善广西桑蚕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升良种繁育能力,从而实现蚕种的安全生产足量供应。完善基础设施、原蚕基地建设,开展家蚕良种种性保持和提纯复壮、家蚕良种高效优质安全繁育等技术研究,严格实行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进一步完善广西家蚕良种繁育制度。重点开展广西桑蚕原种场和区域性桑蚕普种场建设。加大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的改造升级,改善其设施设备,保障蚕种质量安全。配套建设现代化蚕种冷库、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中心,开展蚕种检验检疫和蚕种冷藏浸酸技术研究。

3.1.4 构建蚕桑种业现代集约化发展管理体系加大支持力度,把广西现代化桑蚕原种场建设成为国内基础设施先进、生产技术水平一流的现代化桑蚕原种生产示范基地。加大改革力度,以广西现代化原种繁育场为主导,联合自治区内重点蚕种生产企业,努力构建产权清晰、生产经营规范、综合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的广西蚕种业集团,积极稳妥地推进蚕种场体制改革,以资产为纽带重组、整合、兼并一批小蚕种场,在优势区域内打造实力强劲的子公司,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蚕种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一体化的现代化蚕桑种业集团。

3.2 推进先进实用种养技术创新应用

3.2.1 加强桑树种植管理技术与设备研发 在桑树种植技术研发方面,应将桑树栽培技术、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等先进成果融合在一起打造新的种植模式,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的束缚,实现广西桑树高产稳产。一是桑园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包括耕翻整地、开沟、中耕除草、施肥、盖土、施药、夏伐冬伐剪枝、条桑收获实行机械化作业的现代栽桑技术。二是桑园密植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包括节本快速种桑建园技术、高产优质剪伐和收获技术、提高桑园光能利用率的栽培管理技术、桑园高效施肥技术等。

在桑树种植机具设备研发方面,一是研发桑园微耕机,根据广西桑园的特点适当密植,缩小行间距(50~60 cm)。二是研发桑树剪伐机,广西桑园每年剪伐枝条两次,每667 m2桑园可剪伐枝条2 万~3 万条,桑园剪枝是桑园管护中劳动强度最大的工作。市场上十分缺乏适合桑园中耕除草、开沟施肥、枝条剪伐和喷洒农药等管护机械。研究应用适合桑枝伐条的桑树剪伐机,可减少桑树剪伐的用工量,降低劳动强度。

3.2.2 加强养蚕技术和省力化设备研发 在高效养蚕技术研发方面,一是研发应用适宜广西家蚕、品种的催青技术,在重点蚕桑生产县建立蚕种催青中心,改进原有共育小蚕在加温、补湿用具和综合防病等配套技术设施设备。二是加强大蚕地面育和条桑育给桑技术试验示范,降低大蚕饲养劳动强度。三是研究简便省力的大蚕地面育轨道式给桑装置,减少投入。

在养蚕省力化设备研发方面,一是加强小蚕共育室自动温湿度调控设备研发应用,提升广西商品小蚕整体质量。二是轻简省力化养蚕如大蚕地面育的轨道给桑装置、条桑育给桑设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三是提升轻简型塑料蚕筐、方格蔟,轻简型蚕茧自动烘干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提高蚕茧的品质,促农增收。

3.2.3 加强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与消毒防病药物研发 在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研发方面,主要是研究家蚕危害性较大的血液型脓病、白僵病、微粒子病及细菌病等蚕病发生与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控技术,重点加强家蚕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控;研究桑树青枯病、病毒性花叶病以及危害较为严重的桑螟等多发性病害虫的综合防控技术,应用植物保护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加强蚕桑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预报。同时,注重加强重点蚕区高效生物农药的监测检测,积极引导和推进蚕区合理使用可替代的高效低毒农药,预防家蚕微量农药中毒。

在新型消毒防病药物研发方面,加快新型蚕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研发出一批有自主产权的蚕药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针对广西蚕病发生的特点,分别开发出针对不同病原的新型药物。针对现行广泛应用的含氯消毒剂存在腐蚀性强,养蚕消毒会损坏养蚕房屋设施、设备用具的缺陷,筛选具备杀菌广谱、杀菌能力强、杀灭效果好的消毒剂,用于蚕室、蚕具、桑叶等养蚕环境消毒,直接杀死病原,从源头上控制蚕病的发生。研发多种防治细菌性蚕病的抗生素类蚕药,供应生产轮换使用,配合使用,降低病原对药物的耐药性。研发用于防治血液型脓病的防治病毒病类药物。筛选开发出有效防治家蚕白僵病的防治真菌病类药物。针对蚕体的生理特性和规律,开发出适合家蚕的激素类药物,如蜕皮激素类。

3.2.4 加强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开发 加大科技投入,完善适宜热带亚热带区域的人工饲料养蚕技术体系,加强蚕品种选育、饲料配方、加工工艺及饲养配套技术等相关研究。研究低成本的小蚕人工饲料,实现人工饲料工厂化小蚕共育;研究繁育蚕种用的全龄人工饲料育,实现无菌饲养。在小蚕共育基础上创新集成研发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和装备,低成本的小蚕人工饲料,实现人工饲料工厂化小蚕共育。建立高标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公司,逐步实现1~3龄或1~4龄人工饲料共育,蚕农实现5龄省力化条桑饲养(称为“蚕农一周养蚕技术”),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全龄(1~5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基地。

3.3 推进茧丝绸加工业提档升级

3.3.1 提升煮茧缫丝环节工效 改进和创新蚕茧缫丝加工工艺和设备研究应用,提升生丝品质,提高效率效益,提升丝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改进和创新蚕茧缫丝加工选混茧工序的工艺技术与设备。通过电子选混茧技术研究以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实现自动化选混茧,降低选茧劳动强度,提高混茧的均匀度。研发先进适用蚕茧触蒸、煮茧流水线蒸汽压力、温度自动控制装备,重点实施光、微波自动烘茧机、智能化煮茧工艺专家系统等烘茧煮茧装备生产线,优化传统烘茧技术,提高缫丝煮茧工艺设计工效,使缫丝煮茧工艺设计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生丝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3.2 提高生丝织绸环节技术工艺 根据广西亚热带生丝的理化特性,研究广西亚热带生丝织前物理、化学处理关键技术,提高生丝抱合、耐磨等各项物理性能,破解广西生丝高速织绸环节存在的技术难题及适应高速高效织造的织准、织造技术关键、工艺措施等综合技术,突破广西高速织绸加工领域的技术瓶颈,开发系列高档丝绸面料产品。研发应用化学、物理及电子控制等新技术,形成经丝定向生产工艺技术、适用织前处理助剂和工艺,提高广西亚热带品种桑蚕丝高速织绸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开发亚热带品种特色丝绸面料、针织面料等两大类高档丝绸主流产品,有效提升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益,为丝绸服装、家纺发展创造条件,推动茧丝绸产业链有效地向高端延伸,实现广西桑蚕茧丝绸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

3.3.3 发展丝绸家纺和服装设计 紧跟国内外丝绸家纺和服装加工技术走向,高起点、针对性地研究应用特色丝绸服饰印染、CAD/CAM 电脑辅助设计、特殊粘化技术和先进的针刺加工、清洁加工等高新技术,开发高值化可裁剪丝绵、符合生态标志要求的桑蚕丝绵和系列家纺产品,在丝绸服饰、生态标志家纺产品等领域设计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丝绸旅游终端产品,进一步提高广西茧丝绸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广西的亚热带桑蚕丝为原料,在目前高档次亚热带桑蚕丝针织绸研发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生丝物理化学复合柔软处理新技术及高效针织工艺,配套新型针织大圆机及高档无缝全成型针织设备,改(扩)建桑蚕丝针织绸生产线,达到年产高档次桑蚕丝针织绸300 t的生产能力。

3.3.4 推进丝绵高值化加工 蚕茧缫丝后剩余的茧衣和蛹衬可以加工制作成丝绵被,实现高值化利用。针对目前丝绵加工工艺和设备落后的问题以及环保的要求,研究开发绿色环保高效脱脂脱胶去油助剂以及丝绵生产自动化流水线,开发高品质、符合生态标志要求的丝绵产品。运用生化和物理加工技术对丝绵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头等废弃物进行特殊分离处理和精炼脱胶加工,开发出适用于丝绵被、高档丝绵服饰填充物及多组分混纺加工的丝纤维原料,提高丝绵副产物的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重点以缫丝加工副产物为原料,以现有的丝绵生产线为基础,采用绿色生态及复合功能型整理等高新技术生产的生态标志丝绵,具有高回弹性、抗菌、芳香等功能性的机制桑蚕丝绵及系列功能性桑蚕丝绵被产品。

3.4 推进蚕桑资源高值化开发应用

新事物催生新业态,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在不断探索如何推进蚕桑资源开发和综合应用的同时,应当着重将原本只注重传统茧丝绸的单一链条式的产业链向着桑产业、蚕产业的等发散式的产业链转变,从而促进蚕桑产业朝着蚕桑并举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提出“立桑为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对“立桑为业”作出重要批示,专门组织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摸索研究了以桑树资源为开发对象,发展形成新业态——桑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发展桑产业,可以充分拓展桑树的多种资源和用途,在食品药品、禽畜饲料、纤维板材、文化产业等行业发挥新的功能,从而将产业链不断拓宽和延长。桑树的多种用途体现在其各个部位均能够通过技术加工成为产品,进而提升附加值。桑叶可以制成桑叶菜和桑叶茶,桑叶粉可以作为食品基料,桑叶桑枝粉碎后可以制成禽畜的饲料,亦可栽培食用菌,桑枝可以制成新型木地板,同时还可以利用桑枝造纸、造板材,利用桑枝作为生物质能源等;生态桑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植物,桑产业是生态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巨大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3.5 强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3.5.1 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 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广西蚕桑产业创新团队等平台为依托,大力引进和聚集一批急需紧缺高层次顶尖人才,为研究团队配备带头人、技术骨干和相应的科技人员,支持团队开展高水平研发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保障其工作报酬和科研课题经费,推动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特聘专家、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等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

3.5.2 建立健全蚕业技术推广队伍 建立健全区、市、县、乡、村五级蚕业推广体系,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招录方面相应倾斜,确保人员能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3.5.3 加大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广西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等高等院校要加快培养蚕桑茧丝绸产业复合型人才。广西农业职业学院、百色农业学校等有关职业院校开办蚕桑专业,加大大专、中专生的培养,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技术工人培养力度,进一步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3.5.4 加大基层蚕农技术培训 应加大蚕桑技术培训力度,通过“科技特派员”“农家课堂”“千万农民大培训”等形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实践基地,大力培养适应现代蚕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和产业技术工人。

4 结语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务必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要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引导和推动更多的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服务广大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2]。2020年,持续的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蚕桑茧丝绸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时逢国内循环与内需释放、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乡村振兴与石漠化治理的机遇,也面临茧丝市场风险加大、产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国际竞争压力增大、技术瓶颈亟待突破的挑战。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把发展传统蚕桑茧丝绸产业和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均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在不断推进广西蚕桑产业稳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同时,实现蚕桑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技术机械化、省力化,产品多样化、多元化,从而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蚕桑广西
乐至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广西贵港
壮美广西
习主席视察到广西
《广西戏曲》
蚕桑小镇规划设计作品
对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简析新时期机械化蚕桑养殖技术的应用
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