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共情中为布须曼人正名
——读《荒漠之心:神秘的非洲部落探寻之旅》

2021-07-15刘学正

青春期健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荒漠共情族群

文/刘学正

布须曼人,非洲大陆最古老的族群之一。在很长一段时期,布须曼人难容于西方“文明人群体”,被蔑称为野蛮人、小偷,濒临消亡的边缘。从一定程度上讲,他们的幸存,离不开英国人类学家劳伦斯·凡·德·普司特在1955年进行的一场探险,以及记录探险历程的《荒漠之心:神秘的非洲部落探寻之旅》。书中,普司特用细腻的笔触,让读者跟随他的脚步探险,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布须曼人,“捕捉古老非洲大陆独特而无法定义的精神”。

基本信息

书名:《荒漠之心:神秘的非洲部落探寻之旅》

作者:【英】劳伦斯·凡·德·普司特

译者:周灵芝

ISBN:978-7-5598-3558-1

装帧:精装

定价:68元

页数:336页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普司特是这样讲述第一次邂逅布须曼人的:“两名几乎吓坏了的害羞妇人,后面紧跟着5个孩子。我给两名妇女一些烟草,又给了孩子们一罐原味薄荷糖当作礼物。年纪较长的妇女迅速消失在两座小茅屋之间,回来时捧了一大堆晒干的鲷鱼,用双手献给我们。”布须曼人的友善和朴实,在普司特的笔下一览无余。而随着了解的深入,布须曼妇女的坚韧品格,愈加令人敬佩。“她们的男人都去沼泽外卖毛皮去了,要好几个月才能回来。这段时间,她们得靠自己想办法捕鱼,养活自己和儿女。”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身材矮小的她们没有武器和帮手,却既不害怕,也不抱怨,只是默默与大自然博弈,等待家人的归来。

沼泽地只是少数布须曼人的居住区,他们大部分生活在茫茫沙漠。普司特是在最难熬的旱季深入沙漠的,酷热难耐的旅途,加深了他对传说中“啜井”的期待。曾有一名布须曼人用这种神奇的取水方式,挽救了他朋友的性命。在亲眼见证“啜井”时,普司特倍感惊讶:沙丘之间的旧河道深处,布须曼人将沙挖至手臂的深度,当出现潮湿的沙时,把一端缠绕干草的中空木杆插入洞中,埋上沙子,用脚踩实。然后,他们用尽全力吸吮木杆,等到汗流浃背时,一股纯净明亮的水就从嘴角出现,水流越来越快,灌满了一个又一个鸵鸟蛋壳。这无疑是一种绝技,更是人类对抗恶劣环境所展现出的不屈与顽强。

书中记述了布须曼人关于爱情的习俗:未婚男子会手持一副精巧的小弓,配上一种用草秆做成、尖端涂有特制汁液的箭,发现属意的女子,就朝其臀部射出一箭。如果女子将箭折断,表示拒绝;把箭保存好,则表示同意。普司特很想拍摄这种动人的场景,他找来一名虽已结婚但最漂亮的布须曼姑娘和一名叫“恩修”的布须曼帅小伙,让两个人模拟表演。布须曼姑娘和她的丈夫都同意了,恩修却怎么劝也不肯。对此,每个人都很生气,责备恩修“愚蠢”。直到表演取消,恩修才悄悄对普司特说:“那个人是我的朋友。虽然,他说不在意,但我知道他看到自己的女人假装是我的时,其实会很难受。”这种解释,让普司特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在那一刻,恩修仿佛全身披覆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尊贵和优雅。

音乐对布须曼人而言,就像水、食物和火一样重要。普司特说:“从没发现任何一支穷困或绝望到没有任何乐器的布须曼族群。”旅途中,远处的狮吼像流星般逐渐消逝,某处矮树丛里突然传来音乐声。“乐声抑扬顿挫,越来越大声,是旅行者怀乡的曲调,带着离别的忧伤,却又有旅程中自由昂扬的欢乐……乐器的形状像一把长弓,弓上只有一根弦,从中间向后绑。乐器一端在他的嘴里,另一端在他的左手上,他用一根小木条在两边拨动绷紧的琴弦,用嘴控制反响,奏出美妙的音符。”那曲调和声音,以及远方跃动的星光,还有无尽黑暗的波动起伏,在银河的岩石上碎裂成泡沫向外喷溅,一切都融合得如此美好。

神秘,是因为从未走近。普司特的此次旅行,既是大无畏的探险,又是深沉的精神追寻。在对布须曼人的不断认知,以及深入骨髓的了解共情中,他看到了这支古老族群最真实的一面:他们的独特生活,他们的美好品格,“那是人类不曾丢失的部分”。

猜你喜欢

荒漠共情族群
向荒漠宣战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