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世界碰上大世界
——正视“熊孩子”与社会的接轨
2021-07-15白羽
文/白羽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成人,进而影响家庭、社会乃至世界。但在孩子的个人小世界与社会的大世界“接轨”的关键时期,却总有一些“接歪了轨”“走错了路”的情况发生。
古今“熊孩子”的表现
《虫鸣漫录》记述:清代一私塾先生因事外出,教导的数名顽童便脱离了约束。其中一人提及前天刚刚看了戏剧《斩包冕》,想要照着戏文演一遍。于是,几名顽童便将隔壁药铺的铡刀偷到了学塾,两人扮演刽子手,扶着铡刀。一人扮演包拯,横躺在铡刀下。正当此时,私塾先生回来了,扶着铡刀的两人担心先生责罚,便松手跑回了座位,结果厚重的铡刀当场将刀下的孩童斩为两截。
清代学者俞樾在其著作《右台仙馆笔记》中也说了一件事:扬州一家店铺养了只猫,毛色非常漂亮,生下的4只小猫,也十分娇萌可爱。店主人某天外出,一个半大不小的“熊孩子”见只有女眷守着店面,冲进店里抓了两只小猫就跑。女眷大声呼喊,旁边有几个人便帮着去追。“熊孩子”慌不择路,结果一头撞倒一个过路的孕妇。孕妇未及起身,又被急于抢路的“熊孩子”重重一脚踏在腹部,当场就气息奄奄,命悬一线了。就因为两只小猫,“熊孩子”闯下了如此大祸。
当前,孩子的“熊”愈加为人们所熟知。
2021年5月1日,广东省东莞市一名儿童在电影放映结束后,对着银幕连续5次拳打脚踢,造成了影院价值十数万的巨幕损坏。
2021年5月6日,上海迪士尼乐园,一名儿童在参观游玩的时候对着扮演维尼熊的工作人员腹部连续击打数拳。在被工作人员询问时,孩子的父亲却依然理直气壮,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丝愧疚。
在更早些时候,新闻报道“熊孩子”为了验证跌倒是否会导致流产,故意推倒孕妇;“熊孩子”模仿动画片,烧伤同伴……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都向我们说明,正视“熊孩子”与社会的接轨刻不容缓。
“熊孩子”是怎样养成的
社会发展生活好,孩子都是掌中宝。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众多家庭的生活也逐渐好了起来。而在有了条件的情况下,众多年少时吃过苦的家长,受“不能再苦了孩子”的心理影响,将所能获得的一切资源、所能付出的一切关爱都给了孩子。就这样,一个个没吃过苦、没受过罪的“小皇帝”“小公主”诞生了。对孩子好本没错,但过度的溺爱就在年幼的孩子身围构筑了温室,既挡住了外界的风雨,又隔绝了外部所给予的历练,由此会让孩子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失去重要的一课。
年少懵懂不晓事理,正确行为缺认知。每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我们常常听家长提到一句话:“孩子还小,不懂事,你跟孩子计较什么啊。”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孩子的年龄尚幼,社会阅历不足,对自身的行为是否正确、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及产生的影响,缺乏正确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犯错情有可原。可是,有的家长用这样的借口,过分地保护孩子,拒绝任何外界的“指责”,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样的宠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犯了错,不会受到惩罚。有家长的保护,只要道个歉,赔偿也由家长来承担”,这样的情况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更无从认识到自己的担当与责任。
自私自利又自我,他人他事不关心。在封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外界事物缺乏正确认知,常常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对别人的感受、心情漠不关心。在这样的孩子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总有家长出面担着。如此便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与想法,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熊孩子”。
孩子“犯熊”影响大
口碑变差,发展受限。孩子在家“犯熊”,总有家长用爱去包容。可在接触社会的时候,依旧我行我素、自私自利,别人就会认为孩子“没教养”。这样为众人所抵触、厌恶的孩子,如何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呢?
钱财受损失,家庭负担重。
如前文提到的儿童踢坏电影院银幕的事件,谁又能想到孩子的几下拳脚就会要赔付十数万呢?富裕的家庭或许并不在意这样的赔偿价格,但若是家境不太宽裕的家庭呢?一旦孩子造成了损失,整个家庭都可能会陷入困境。
肆意妄为造成伤害,牢狱之灾将到来。“熊孩子”的肆意妄为有时不仅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很多时候还会造成身体、精神上的伤害。虽然,我国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已满14周岁的儿童触犯法律,如情节严重,仍需承担法律责任。
多方面着手,让孩子不“熊”
立德树人要趁早,家庭教育少不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但很多家长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尽到自身的教育责任。诸多“熊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父母教育的缺失或畸形爱护。父母做出了错误的示范,孩子就会学习。父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诱导,让孩子误认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是对的。事出于孩子,但错却在父母。因此,父母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行为以及教育方式上的不妥之处,并加以改进,从小为孩子打下良好的教养根基,如此才不至于让本拥有良好品质的孩子“长歪”“变熊”。
代入他人,反思自身。孩子因社会阅历不足,与外部环境接触少,往往不能够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孩子的行为有时便会显得有些自我,不会换位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从多方面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进而反思自身行为。
思考代价,敬畏规则。许多时候,孩子的肆意妄为往往是因为不清楚自身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最终事发时追悔莫及。因此,在教育实践当中就要让孩子了解他们应该清楚的规则,如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了解规则,敬畏规则,才能明晰自身的行为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而更好地约束自身行为。
只有社会各方重视“熊孩子”的问题,并在教育实践当中切实着手改变,才能正确引导“熊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