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保障、指引:《半条棉被》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探析
2021-07-14兰军师朱新武
兰军师 朱新武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使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成为保证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在此历史使命指引下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在与阶级敌人不断斗争的过程中,证实了由先进分子组成的这支队伍的坚决性和历史推动作用。《半条棉被》(孟奇,2020)的选材背景发生在1934年,距离中国共产党建立时间已过去13年,正值土地革命时期。
一、先进性的根基:群众路线的坚守
党的群众路线自建党之初,就是一以贯之的党的生命线,党的组成基础来自于群众,党的工作面向的仍然是广大群众,因此,群众路线既是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线,也是保持政党活力的运输线。换言之,“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1]1934年深秋,红军在长征途中路经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这支队伍的主要组成是广大的穷苦子弟,而他们所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则是完成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队伍的源头在人民群众,在其发展和对敌斗争中必然都离不开人民群众,阶级的依存性促使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只能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当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选择了有人民群众的地方进行战略转移,但是又怕给当地群众带来麻烦,所以不敢轻易惊扰群众。影片中三位女战士来到瑶家妇女徐解秀家的屋檐下避雨,后者的内心在做着激烈的斗争,而前者出于对群众保护的态度只能在门外躲避。屋内屋外的人物心理以及表情活动暗示了当时作为个体的红军战士对于战争态势的紧张思绪和普通群众对于情况不明的慌乱心绪,以及在两者之外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的现状。看似静谧的雨景,实际上是当时决定中国命运的两股力量之间的斗争。最终,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党从人民群众中来,立党为公是其基本立足点,而群众路线正是在秉持立党宗旨的思路下于实际工作中科学合理地处理党和人民群眾之间的关系。三位红军女战士被请入家中后,徐解秀拿出家中所剩无几的粮食给她们充饥,用仅有的盐巴为伤员清洗伤口;三位红军女战士则用当时战争中紧缺的药品给徐解秀生病的孩子治疗。影片所展现的画面是如此和谐温馨,尽管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红军遭受着反动派的残酷打击,而中国老百姓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于夹缝中生存,生产几乎是停滞的。鲜明的对比,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尊重和人民群众对待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缔造的基础性理论,在理论中点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活动的主体,对于历史进步和社会更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位红军女战士正是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巨大推动作用,明晰了建党的初衷和使命,才能够在群众生活和生产危亡之际不顾自身安危投入到红军的队伍中去;而徐解秀在极度危急的情境下,能够打开那扇门,并拿出家中仅有的粮食,说明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对于大局是有一定认识的,他们的行动决定着中国革命的走向能够行稳致远。“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实现维护发展自己利益的工具”[2],很显然,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以往政党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始终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存环境是恶劣的,在此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冷雨中站立的三位红军战士知道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因而在群众没有邀请进入的情况下,并未主动去叩响木门。他们的做法正是将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的“应然性”转化为“实然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群众路线的自觉践行,而对待人民的关系就是对该路线的最佳检验。徐解秀褪去了以往对“兵”的认识,这也是在红军战士温和的态度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命的重视中发生的转化。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艰难的摸索转型时期,在此情况下,工农红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必须要与有产阶级领导下的军队截然不同,既不能伤害人民感情,又不能无所作为,相反要始终坚守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影片开始的部分虽然仅仅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一小段反映,在整个影片中这种路线的贯彻自始至终都在显现,但是,片头作为交代背景的线索着重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对待和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有力确认。
二、先进性的保障:作风建设的发扬
党的作风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规定务必严守党的纪律,在各项建设中将党的作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作风建设的要求规定则是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尤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不久,党的各方面都需要在战火洗礼中接受考验和监督。影片中,伴随着“过兵了”的铜锣声,村庄里的老百姓冒雨跑到山上,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个时候的兵和匪是不分的,无论是谁来,老百姓都要面临被欺负的局面。但是,影片中的三位红军女战士,却表现出了与以往的“兵”不一样的状态。实际上,影片以三位红军女战士为代表,进而映现出当时整个中国工农红军的纪律作风,这样的一支队伍,党纪、军纪严明,所到之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宁愿在雨中忍饥挨饿,也不给人民群众添麻烦。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民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政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如何赢得民心,就在于党的作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老百姓在听到“过兵了”之后,集体往山上跑,表明以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是无法得到人民的拥戴的,而在对三位红军女战士观察之后,得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是异质于以往的任何一支队伍的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结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3],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全新的判断,由此便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以党群关系的高度和谐为重心,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并且与群众路线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达及统一。三位红军女战士热心地帮助徐解秀修葺房屋,并且四处筹钱给村民修补被大火毁坏的居所,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真正的中国军人的亲民、爱民的姿态,让徐解秀这位瑶家妇女内心的惶惑彻底清朗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就是因为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的初衷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所以三位红军女战士才能够在如此危急的情势下依然为老百姓的生活生存着想,才能够在短时间内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真诚相待。在整个革命乃至后来的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工作中的主线加以贯彻落实,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的关怀。党的优良作风建设的核心和主旨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并以此为基点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因此,“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4]。
党的作风建设要将维护党内正义和祛除党内不正之风相结合,这两方面的内容,在党的实践过程中,相互联系、互为契机,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党内的正义之气,让为民服务成为最基本的工作纲领;另一方面,要坚决惩治党内的不正之风,树立一心为民的无上使命。影片中,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瓦解红军,到处抹黑贬低红军,试图在老百姓和红军之间划出一条鸿沟,造成难以弥补的矛盾。所以,当徐解秀刚刚开门接纳这三位红军女战士的时候,其内心仍是犹豫不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本色,而这也正是党内正义之气的切实发扬。反之,对于党内的不正之风要严厉打击,后来,无论是在革命中后期、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始终将扶正和祛邪作为党风建设的两项重要内容同时抓起来,绝不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例如,在改革开放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取得進步,伴随而来一系列不良风气,党和政府及时地提出“伸张正气,打击邪气”[5],加大力度宣传党的优良作风,将红色革命故事和精神宣扬到千家万户,同时,对所存在的歪风邪气进行打击,目的就在于夯实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保障——优良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需要以教育的实行作为助力手段。革命战争年代,不管是普通人民群众,还是红军战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在接收新鲜理论思想和加深对社会形式的认识上往往存在着滞后性和偏狭性。试想,如果当时的人民群众能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就会早一些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与以往所存在的阶级力量的不同。因此,在作风建设中,光靠强力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加大教育配合的力度,在党内乃至在社会中形成作风建设的教育体系,进而使作风建设成为党员内心恪守的基本依据和人民群众用来监督的根本依照。党的作风建设需要长久不懈地抓实抓严,优良作风和与之相对立的不正之风作为一对矛盾在党内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因此,我们必须将作风建设视为持久战,将影片中所体现出的革命战争时期的优良作风作为传统加以继承和提倡。
三、先进性的指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遵照
无产阶级必须要有自己的政党,并以此聚拢阶级利益,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组织而存在。影片通过镜头的多角度切换,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同时还衬托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代表在此阶段中所进行的艰苦的人民解放的正义战争。三位红军女战士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击,被迫停驻在农妇所在的村子。即使身处此种环境,三位红军女战士仍旧用歌声反衬出她们内心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徐解秀在心理上对这支队伍是认同的,否则她也不会轻轻推开窗沿递出钥匙。这里还存在着一组镜头对比,江西瑞金的人民群众在欢送红军,而汝城县沙洲村相比之下显得冷淡,但是镜头一转,徐解秀让红军战士进入了房子,原来这里和江西瑞金一样,人民群众的骨子里希望着这支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的队伍的到来。很显然,由于这支队伍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此才能够使自己在遭受敌人惨烈追击的时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帮助,而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就组成了坚强的政治力量,“只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才能使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不断团结壮大”[6],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具有先进性的根本原因所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代表都没能提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奋斗,唯独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毅然决然地作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果断抉择。董秀云看到伤员们在大火中难以逃脱,她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被子盖在伤员身上,并成功营救出了这些伤员。董秀云无疑就是这个优秀团体中的一员,对于维护和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时刻,这支队伍总是义无反顾地坚定。
无产阶级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形成和验证的。董秀云的被子是结婚时的喜被,只有一条,把这一条被子一剪两半,她是在用自己的幸福换取更多人的幸福,以她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也正是以自己的牺牲换取更多人的团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实践中,完成了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所以,后来所出现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的总结,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等都是在实践中,在与人民的密切接触中得以完成的中国化的理论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写作中强调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性,党纪和军纪是约束人民武装的重要利剑,董秀云等红军战士牢记军队的纪律,不但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反而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临走时,将仅有的被子分出一半给群众,这是党的纲领、方针、政策在无产阶级队伍中扎根的证实。这也是党的原则的体现,与人民群众的团结是建构在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与群众的关系要以原则作为遵循,以纪律作为约束,只有如此,党的事业才能够发展壮大。
无产阶级的组成者必须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董秀云身上体现着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自洽性。董秀云用一条被子帮助许多人,这条被子代表着她生命中的重要一环,用最重要的东西去守护着更加重要的人和事,这是其在思想意识上的先进性;董秀云在火灾中,不顾生命的威胁,从火场中救治遇难的伤员,这是其在实际行动上的先进性;董秀云的思想自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后,必然受到这支队伍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教育和启发,因此其在理论的学习上是先进的;董秀云所代表的阶级是无产阶级,是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阶级,所以其在阶级属性上同样具有先进性。
结语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的、先进的政党,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创作上都将构成先进性的要素加以提炼和不断地予以创造,使党能够在任何社会历史的关键阶段都能够践行维持局势的稳定、发展的有效以及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将革命年代所形成的群众路线和作风建设作为党执政兴国的根基和保障予以武装自己、接续奋斗,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半条棉被》中主人公的事迹反映了真实的党建之风,再次解析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从人民中来,凝聚人民的力量化星星之火为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是伟大的群体,具有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本源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8.
[2]宋福范.执政党建设的中国逻辑[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7:228.
[3][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109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6]本书编写组.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33.
【作者简介】 兰军师,男,重庆万州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朱新武,男,新疆阿克苏市人,新疆大学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府治理与社会建设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新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长效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BGL24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