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参赛水平的对策及方法

2021-07-14张剑桥

管理学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职生竞赛

张剑桥

[摘要]高職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近些年不断升温。高职院校学生在竞赛中直接与专业和行业准入标准关联,获奖选手在获得获奖证书的同时,还将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文章主要探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参赛水平的对策及方法。

[关键词]高职生,竞赛,职业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0-0093-03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近些年不断升温,经过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定,2010年中、高职有约1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系列,直接与专业和行业准入标准相关联,获奖选手在获得获奖证书的同时,还将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列入全国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的项目,获奖选手可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一、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国际上,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很重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的不仅仅是高端科研人员,更离不开高端技能人才。缺少了后者,再尖端的科学技术,也难以演变为真正的科技实力。因此,大国工匠也是高端人才,是促进综合国力发展的关键人才。国家、社会及高职院校自身都十分重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原司长葛道凯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培养的人才要以就业为基本导向。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依靠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社会各界对大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开设版块,对大赛进行宣传,初步形成了重视技能培养、提升技能素质的社会氛围[1]。

(2)高职院校自身已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融合了学生技能大赛的安排,在具体培养中贯彻了以赛促学的理念。举办大赛可以促进长期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摸索出的“校企合作、学徒制、顶岗实习”的宝贵经验和成熟做法趋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普通教育指向高考,职业教育围绕竞赛情形的形成。随着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辐射力和分量的不断扩大,在参与的角色的积极性、参与的热忱度及参赛的各种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量的加大和质的提高。

同时其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积极性。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学生的生活、社交与学习都与网络密切相关,高校创新育人理论,引入网络育人方式,有助于拓展学生教育的渠道,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将更具有实时性的经济信息与教学知识相结合,将传统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网络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校教书育人方式的多样化和丰富化,促进育人的时代化和网络化。

(3)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来看,校企合作、学徒制是其中主要的方面,企业则是专业技能得以大展身手的主要平台,在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锻造和个人发展方面展现出更有权重的话语权和更有广度的参与面。伴随着企业对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倾情加盟,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会得到更好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持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在校学生通过参赛,可以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将日常教学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所参加的技能竞赛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不同层次,有助于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生涯价值。此过程还可生动直观地向用人企业展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崭新风貌、顶新技能和高超水平。

(4)技能大赛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技能竞赛是与企业一线生产活动实际紧密相关的一项活动,各项规程均具有清晰的分值评定细则,不仅要求参赛者熟练掌握操作过程,而且需要其具有严谨操作、安全生产的意识。技能竞赛作为一项竞技活动,对参赛者心理素质具有较高要求。一般竞赛现场为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参赛者需要在工作人员监督下完成固定任务。参赛者进入不熟悉的竞赛环境,面对陌生人员,也可以逐步提升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

其次,通过日常训练、竞赛参与,也可以逐步提升参赛者团队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在一般的竞赛中,整个参赛过程除了考核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之外,还要对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合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技能竞赛要遵循三公原则(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备赛阶段,指导教师需要结合模板,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结合当下企业最新技术标准,深入思考,反复训练。这样的实训不仅可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而且可以为其创新行为习惯养成奠定基础。

最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在不少高职院校,实际存在学生“胸装万千理论”而“穷于一线操作能力”的尴尬局面。而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专业技能大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情形,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接触实际操作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消化理解程度,还能够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密不可分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各种技能大赛的磨砺,高职学生可以明显提高面对具体工作直接上手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寻求立足之地奠定稳固的基础。

(5)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技能大赛从多个维度培养发展了高职院校学生,有数据显示,高职院校中相对于没有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择业面试过程中更加自信,并展现出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获得名次、取得较好成绩的,深受企业认可和追捧。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比赛的洗礼,学生既锻炼了思考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是有力的助推,能增加学生就业的份量和底气,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对的可选项从数字上到质量上更丰富,与没有竞赛经历的学生相比显现出较大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同时助力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技能大赛的比赛组织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或是体制上的,或是物质条件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赛水平的提高和成绩的获得。

(一)备战技能竞赛导向性不准确

由于学生为了赛而赛,以比赛为中心,取得的成绩往往功利化、政绩化,全方位的教学过程和知识体系被忽略,针对竞赛的得分项开展反复操练,不利于参赛选手全方位提高业务综合能力。

(二)整个技能竞赛的过程惠众面相对狭小

从挖掘选手到配备优秀师资和实训设备,以及政策、资金方面倾斜,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又一次投入到下一次竞赛中,但普及面没有得到扩大,该竞赛相关的专业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和教师教学能力增长没有得到改善。

(三)技能竞赛水平的提升与日常教学关联度较低

技能竞赛带来了软硬件设备的更新,促进了竞赛水平的特定时期内的提高,但是与整个日常教学却没有直接关联,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贴合度较差,有的甚至成了竞赛专用,日常教学难以染指,不能使大多数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接触和体验,广泛参与性不足。

(四)技能竞赛缺乏长效机制

当前比赛项目众多,举办方五花八门,师生有赛就参加,在增加师生工作量的同时,使得比赛本身缺乏一定的规划性,采取的各项措施和配备的软硬件设施会呈现出短视性。

(五)比赛组织过程中保障措施缺位。

一方面是缺乏足够的经费,另一方面,代表学院参加的比赛,本身就需要多个部门统筹协调、紧密配合。但在实际中由于信息滞后、沟通不畅会出现短板,耗费参赛备赛团队的大量精力,直接影响参赛水平的发挥。

三、关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的组织工作水平的几点思考

技能竞赛是建立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的,面对所涉及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立足于提升解决在实际过程中所出现的操作技能和实际问题能力,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导向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改进完善比赛组织工作。

(一)从基础设施条件方面为竞赛提供保障

(1)从政策上构建合理的机制,应从加强学生参赛的基础条件入手,安排延伸至学院分管领导带队,形成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召集其他协同部门共同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实施方案和奖励机制来保障竞赛顺利进行。同时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上升到学校重要的工作的位置,并从政策上制定有利于鼓励师生参赛、备赛的相关条文。

(2)健全硬件设施的配备。技能竞赛一般都是依托在硬件上开展的。由于技能竞赛不是高职院校培养体制内的必然要求,其对于一般的技能竞赛的硬件设施可能都不会准备的相对充分。这就需要校方要根据竞赛的实际要求,合理配置和完善健全相关设施,为参赛学生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3)从经费上保障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利益。筹备各种技能竞赛前期需要投入培训、设备运行等资金,在参赛中的食宿和各项花销及赛后的奖励补贴,都关乎对学生参赛的热情保护,影响竞赛水平。

(二)在上层建筑上为竞赛提供长效保障

(1)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相融合,以赛促学、以学助赛。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适时融入技能竞赛,以专业技能竞赛标准来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竞赛的实际情况调整理论和实践课时的比例结构,培养在知识结构、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当优势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课程期末考核时,采用模拟技能竞赛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期末考试方法。由任课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担任评委,学生抽取项目进行实践动手操作,评委教师严格按照技能竞赛打分要求进行评分,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由技能考核结果与理论笔试成绩组成。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日常学习的成果,又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技能竞赛的环境,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弥补,增强学生参赛的信心[2]。

(3)在学生管理方面,充分保障参赛自由。学校的各项工作是在行政架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竞赛工作的开展也是一样。参赛计划的报批、赛项的立项、结项等工作,都是以院系为单位开展的。在学校内部举办的校级学生技能竞赛,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组队参赛自由。高职院校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组队参赛,也就是由教师或者学生发起自由组队参赛,直接向校级竞赛主办方报名参赛,确保想参赛的能参赛,应该鼓励跨院系的组队参赛,指导教师可以直接从全校学生中选拔参赛,不同院系的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合。

(4)健全校级竞赛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健全院系两级管理,教务处代表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制定竞赛文件,竞赛成果年度评优等,各系负责制定竞赛的计划、参赛项目审批、撰写竞赛立结项申请书、组织选拔选手、组织赛前训练、参赛、总结参赛成果等具体工作。

另一方面校级竞赛从筹备、实施、奖励等全过程也需要被监督,这些工作的开展要有章可循。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竞赛训练,高职院校应改革课程评分制度,将学生在技能竞赛训练中的表现,纳入学生相关专业课的过程性成绩评价中,将学生用于竞赛训练的时数和取得的成绩,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成绩认定范围,使学生在投入技能竞赛训练的时候,可以同时取得相应课程成绩,少点后顾之忧。在将竞赛的训练和获奖情况纳入学生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后,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竞赛的训练竞赛发展成为一种主流人才培养模式,树立良好的竞赛观,使学生技能竞赛管理水平上一个层次。

(三)优化教师队伍,完成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是学生勤学苦练、勇于拼搏的结果,但幕后兢兢业业付出的指导教师也有重要贡献。高职院校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学生在校内期间完成理论知识的进修,但是要想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就,仅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不够,还需具备在实践中将理论和技能相结合,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大多是从高校毕业后走出“象牙塔”直接任教的教师,缺乏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不足,虽然有教师去企业挂职学习的制度,但是挂职学习与企业任职的经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随机出现的问题时,竞赛指导教师的工作经验的不足就显露无遗了。

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师招聘时,设定附加条件如要求其具有多年企业生产经营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加大对在职教师挂职锻炼的支持力度,完成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任务。有了一体化的指导教师队伍的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的选手在备赛和参赛的时候,才能更加轻车熟路,也才能取得佳绩。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不是静态的某个时间节点的工作成果,而是一个不间断的动态发展的工作过程,并且该過程将一直伴随着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工作的开展。构建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不断提升学生技能竞赛水平的过程。“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学生技能竞赛的各项基础性工作,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竞赛成绩,高职院校学生的竞赛水平也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逢振,张雯亭.高职学生基于技能竞赛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100-102.

[2]芈隽.探析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长效机制的构建[J]. 教育现代化.2019:286-287.

猜你喜欢

高职生竞赛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职生自我容纳与容纳他人调查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第三届“小书虫杯”双语阅读竞赛揭晓啦!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