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生命的钥匙
2021-07-14萧奉
萧奉
君特·格拉斯的名著《铁皮鼓》里有一个经典场景:渔夫从海里捞出一个腐烂的马头,肥硕的鳗鱼从马的嘴巴、耳孔里滑出来。他把鳗鱼都装到麻袋里,又从马头的喉咙里掏出两条像胳膊一样粗的大鳗鱼。
看到这一幕,站在不远处的男主角的母亲呕吐了出来。那位渔夫告诉他们,1916年日德兰海战之后,鳗鱼变得特别肥美。鳗鱼食腐,人类又嗜吃鳗鱼,仿佛隐喻着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自相残杀和同类相食。
是的,今天很多人爱吃的鳗鱼,在历史上曾经是邪恶的不明生物。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就一直想搞懂这种动物的来源和生殖,但众说纷纭,充满了神秘主义和恐怖主义的解说。弗洛伊德曾经解剖数百条鳗鱼,试图寻找鳗鱼的生殖器,最后徒劳无功,转而研究人类的性行为。
瑞典作家帕特里克·斯文松这本《鳗鱼的旅行》,通过鳗鱼的科学发现史,对文学和宗教上的鳗鱼进行了祛魅。但又不仅仅限于此,在他的笔下,这种动物的一生,跟人的生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变身。”
鳗鱼的一生,似乎都在寻找,寻找栖息地,寻找生命的归宿——也是出生地。作者说:“这是一场苦行僧式的漫长旅行,引导这场旅行的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目的,事关存在的意义。”同时,也事关作者自身的生命意义,他在书中深情地回忆了童年与父亲一起钓鳗鱼的时光——他们如何挖蚯蚓,如何选择钓鳗鱼的地点,如何等待至天明。
数十年以后,作者才弄明白鳗鱼的生命秘密,也完成了对父亲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出发点的探寻。就像鳗鱼一样,“我们出生,有自己的起源和传承,尽全力去摆脱这种预先设定好的命运;也许我们成功了,但很快就会发现,我们必须一路回到那个来处;如果不能到达那里,我们就永远不能真正地完成自己”。
对作者来说,这把生命的钥匙是鳗鱼,对你来说又是什么呢?
故事发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十四岁少年王厚平在交织缠绕的队史、家族史间出入流连。作品以个体细微纤弱之记忆,以若干故事碎片,铺写了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宏阔酷烈。
作者为这首部长篇准备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与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
这是继《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之后,国内出版的第二部中文简体版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短篇小说集,收入作者13篇短篇佳作。
这些小说在语言风格上依旧是典型的波拉尼奥特质——亦庄亦谐,虚实相间,黑色幽默与诗意浪漫并行。其中,他虚构了黑帮分子、军人、过气明星、足球运动员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不乏可能性,但也充满荒诞感。这些小说以一种“煞有介事”的叙事感来凸显他笔下那种又魔幻又写实的文学魅力。
本书叙写拉美“文学爆炸”的历史,以时间为序梳理了“文学爆炸”的发展脉络,展示了“文学爆炸”与古巴革命之间的深刻渊源、文学与政治剪不断的联系、拉美作家群彼此交往的生動日常、马尔克斯与略萨这两位“文学爆炸”主将从互相欣赏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始末等。
书中含独家访谈、作家之间的往来信件和个人陈词等众多一手资料,书后所附译者记述与略萨交往的文字、略萨2020年5月7日写给译者的信件、略萨访谈录等,都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