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管行业将更规范更普惠
2021-07-14巴曙松
巴曙松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将正式结束。在这样一个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制度环境下,对于参与的各个市场主体来说,资产管理市场的玩法会变得不一样。最根本性的变化是资产管理产品必须形成清晰的市场化定价原则,打破刚性兑付,并净值化计价。随着这些新规则的落实,以后绝大部分的产品都可能必须要遵守市值计价原则,成本法的产品仅可以在非常严格的限定条件下存在。
资产管理产品大规模净值化之后,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在管理资产管理产品时,就必须要更为关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管理。因此,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在管理资管产品时所要求的专业管理能力必定明显提升,也将倒逼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提升投研能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资产管理产品都是会打破刚兑的,保本兑付的情形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打破刚兑对中国金融系统的影响总体上应当说是业务模式和理念的重构过程,市场各方都需要积极适应,当然,对于恶性逃废债行为,无论是否存在刚性兑付,都需要严厉打击,同时要防止部分企业以打破刚性兑付为名进行恶性逃废债。在此前提下,一方面,底层资产的违约是优胜劣汰和自然出清的过程,有利于社会资源尤其是金融资源的再配置;另一方面,资产管理产品打破刚兑也断绝了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向表内转移的可能性。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资管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去通道化和净值化计价将大幅减少事实上的间接融资比例,降低影子银行规模,真正推动直接融资比例的上升。一方面,资管业务模式的改变会推动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更为审慎地对待资管产品所做出的投资,这对资本市场更为健康的发展、对提升社会资源的配置质量都有帮助;另一方面,资产管理行业业务模式的改变有助于推动权益类产品规模的提升,对经济转型发展能提供积极支持。
在我们跟踪研究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15年中,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也历经很多变化。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到今天,也是整个金融体系不断克服不同阶段的困难得以发展的成果。在不同阶段,可能许多问题反映在资产管理行业,实际上是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的一个体现,例如在2008年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冲击推出大规模信贷刺激政策之后,宏观政策逐步退出,但是一些市场主体还是习惯于宽松的信贷刺激,这就使得许多信贷需求从商业银行转移到各种经过包装、经过各种过桥等方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中,现在宏观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也就客观上要求资产管理市场要打破刚兑,回到市场化的轨道。
从趋势看,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有条件沿着更为规范化、智能化和普惠化的方向发展下去。首先,规范化是资管新规对于资产管理行业的根本要求,其规范发展的程度,决定了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发展對于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其次,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并在资产管理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能更多地改变资产管理行业的业态,使其变得更为智能化;最后,资产管理行业在金融科技等技术的加持下,服务长尾客户的能力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强,普惠化的特征也定会越来越明显。